菊花,
中药名,在
植物分类学中是菊科、
菊属的多年生
宿根草本植物。按栽培形式分为
多头菊、
独本菊、
大立菊、
悬崖菊、艺菊、
案头菊等栽培类型;有按花瓣的外观形态分为圆抱、追抱、反抱、乱抱、露心抱、飞舞抱等栽培类型。不同类型里的菊花又命名各种各样的品种名称。菊花是
中国十大名花之三,
花中四君子(
梅兰竹菊)之一,也是世界
四大切花(菊花、月季、
康乃馨、
唐菖蒲)之一,产量居首。因菊花具有清寒傲雪的品格,才有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中国人有重阳节赏菊和
饮菊花酒的习俗。唐·
孟浩然《
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在古神话传说中菊花还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
菊花为
短日照植物,在短日照下能提早开花。喜阳光,忌荫蔽,较耐旱,怕涝。喜温暖
湿润气候,但亦能耐寒,严冬季节
根茎能在地下越冬。花能经受微霜,但幼苗生长和分枝孕蕾期需较高的气温。最适生长温度为20℃左右,生长
最高温度32℃,最低10℃,地下根茎耐低温极限一般为-10℃。花期最低夜温17℃,
开花期(中、后)可降至15—13℃。喜充足阳光,但也稍耐阴。较耐 干,最忌积涝。
喜地势高燥、土层深厚、富含
腐殖质、轻松肥沃而排水良好的
沙壤土。在微酸性到中性的土中均能生长,而以
PH6.2-6.7较好。忌连作。
秋菊为长夜日植物,在每天14.5小时的长日照下进行
茎叶营养生长,每天12小时以上的黑暗与10
摄氏度的夜温则适于
花芽发育。但品种不同
对日照的反应也不同。
本品味辛疏散,体轻达表,气清上浮,微寒清热,功能疏散
肺经风热,但发散
表邪之力不强。常用治
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
温邪犯肺,
发热、
头痛、
咳嗽等症,每与性能功用相似的
桑叶相须为用,并常配伍连翘、
薄荷、桔梗等,如
桑菊饮(《温病条辩》)。
本品
辛散苦泄,微寒清热,如肝经,既能疏散
肝经风热,又能清泄
肝热以明目,故可用治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
目赤肿痛,治疗前者常与
蝉蜕、
木贼、
白僵蚕等疏散风热明目药配伍,治疗后者常与石决明、决明子、夏枯草等
清肝明目药同用。若肝肾
精血不足,目失所养,眼目昏花,视物不清,又常配伍
枸杞子、熟
地黄、山茱萸等
滋补肝肾、益阴明目药,如
杞菊地黄丸(《
医级》)。
1、但咳,
身热不甚,口微渴: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
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
薄荷一钱八分,
桔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温病条辨》桑菊饮)
桑叶与菊花皆能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通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
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风热上攻或
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以及肝肾精血不足,目暗昏花等证。但桑叶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又能
清肺润燥,
凉血止血。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较强,又能清热解毒。
2、《
本经》: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