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宣卿
唐朝历史人物
莫宣卿(834-868),字仲节,号片玉,谥孝肃,岭南第一状元。
简介
根据莫氏族谱记载,其父莫让仁早逝,莫宣卿是遗腹子,母亲梁氏改嫁开建县金楼村(今南丰镇金楼村)莫及芝,随继父生活。
继父莫及芝乐善好施,家境富裕,年幼入学堂读书。相传莫宣卿七岁时已能吟诗作赋,十二岁参加州试中秀才,被乡人称誉为“神童”。
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十七岁的莫宣卿赴京城参加廷试获中状元,从而成为广东历史上科举考试的第一个状元,并是始隋唐以科举取士以来年龄最小的状元。
约卒于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唐宣宗大中五年(851)钦点状元
莫宣卿考取状元后,被任为翰林书院修撰。其后他还乡省亲,因母亲不愿随其北上定居,莫遂上书朝廷请求改委他在南方任职以奉养母亲。
唐懿宗允准,改委他浙江台州别驾刺史的副职 )。
他即奉母携眷往台州上任,但未到台州却病逝于途中。莫宣卿墓今在河儿口镇西村东坡
生平
莫宣卿的生平业迹不显,存世的诗作也仅三首半,但由于是广东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他的传奇式事迹及影响仍在岭南文化史上占有不容忽略的地位,为后人所尊崇。
莫宣卿为遗腹子,母亲梁氏因家境困难,改嫁开建县(今封开县南丰镇)莫及芝。莫宣卿七岁能诗。一次受群童欺侮他愤然在沙中写诗一: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英俊天下有,谁能佑圣君。(前面句载《全唐诗》,后两句载《开建县志》)。莫宣卿稍大入乡校,就读于名师梁明甫。
马路。床头万卷书,溪上五龙
唐宣宗大中五年,十七岁的莫宣卿廷试第一,钦点状元
莫宣卿中状元后,出任翰林院修撰,赐内阁中书大学士。莫宣卿思念生母,上表陈情,请求出任南方地方官。
宣宗封其为台州别驾,莫宣卿离京时众官相送。同榜进士柳珪赠诗一首:《送莫仲节状元归省
莫宣卿荣归故里,奉母携眷赴台州上任。不幸病逝于途中。
安葬于封州文德乡锣鼓岗(今河儿口镇)。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封州刺史李邦昌上奏唐懿宗,敕封莫宣卿为正奏状元,谥孝肃。
状元故里——河儿口镇西村
广东封开,古称封川,有岭南古都之誉,亦是远古岭南土著文化发祥地之一。该县的河儿口镇历史悠久,出了唐代岭南第一个状元莫宣卿,故西村村称为“状元故居”、“状元村”。
莫宣卿状元祠
座落在封开县河儿口西村的状元祠,气势非凡,幽雅别致。
传说,西村当时未有状元祠,只有乡贤祠,而最早的状元祠应是如今的“大梁宫”(在今河儿口镇扶学村),由梁姓族人兴建的,梁姓与莫姓有姻缘关系,即莫宣卿的恩师梁明甫是莫宣卿的舅舅,在莫宣卿中状元后,梁明甫便筹资兴建,称为“岭南第一状元宫”。后几经变化,成了随喜设置的私塾,后成为供奉天神梁太尉的宫庙。
唐末咸通十一年,公元八七一年,封州刺史李邦昌表书懿宗皇帝,奏浩莫宣卿谥为“孝肃”,乡族才将乡贤祠改为状元祠。
清代重修,光绪甲申年三月十四日,祠移至今西村良种场位置。《封川县志》载:封川状元祠“在文德乡长乐里(今西村一带)祀唐状元莫宣卿。”由两柱雕龙冲天式单檐组成的清彩绘顶,巍巍状观,有大殿三间,大门上方中间竖匾额题有乾隆手迹的“孝肃状元”四个大字,祠内珍贵古物繁多,香火鼎盛。
状元祠是历代莫氏后裔望祠祀祖的地方,也是历朝地方官上香朝拜的场所。唐刺史白鸿儒于此观莫宣卿诗卷,兴叹“如真金美玉,不落形迹,如化工生物,不事妆点,而生气宛然如在也”;宋进士莫天佑发出“凤昔临封一僻隅,先生特起扫云衢”之感触;明知县方尚祖也有“平桥横跨祠前锁,四野流霞万树霜”的概叹;清仪光中情难自禁:“大魁公肇始,文德此事新。
状元祠,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被毁。一九九六年,移至此地重建状元祠
状元祠内现存有“孝肃状元”石刻两块,记述为清乾隆四年雕刻阳文,一块竖匾镶在祠门上方,高一点五米,宽八十公分,花纹雕边。另一块在祠内三进莫宣卿像后为横匾。
刻字清晰可见,花纹玲珑。“考肃状元”石竖匾高悬门顶,此匾是镇祠之宝,是西村遗存的皇帝手迹,状元祠殿堂设莫宣卿坐像,由名师用樟木雕刻,涂金粉妆身,高一点八米,座高四十公分。
于在二00五年农历八月十七日开光揭幕,2016年,由封开本地莫氏族人,省内德庆,怀集,高要,番禺,增城,南海,番禺,顺德,高明,东莞,江门,新会,鹤山,茂名,揭阳,湛江,中山,阳春,清远,连山,英德,汕尾,罗定,郁南,广西苍梧,岑溪,桂平,河池,贺州,平南,容县,来宾,临桂,藤县,武宣,兴业,玉林,昭平,桂林,柳州,信都,钟山,香港,安徽,贵州等地莫氏宗亲,捐建的莫宣卿铜像,在状元故居落成开光。
当地的旧县志记述,状元坊在封川县前街,清隆庆四年知县朱武为状元莫宣卿建。
西村明清时有状元坊和长乐里坊已毁,仅存坊塾。封川县志载,莫宣卿墓在县北百十里文德乡锣鼓岗,碑石尚存。即现河儿口镇新街邻侧。墓大开阔,座东向西,通墓处路口有莫宣卿墓之牌坊。诗云:“村中一亩地,祖建镇中位,华丽十二座,一毁尚余二。”西村原有清乾隆年间建的古居遗迹十二处,一场大火烧毁十座,现仅存二座,保存完美。
民间传说
在古代,岭南被北方人称为“蛮夷之地”,政治、经济、文化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自隋朝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度,到唐朝唐宣宗的将近250年,岭南一直没有出过科举状元,直到唐大中五年(851),年仅17岁的莫宣卿赴京城参加廷试获中状元 ,从而成为岭南历史上科举考试的第一个状元。
莫宣卿父亲莫让仁,是个老实敦厚的农民,家里很穷,平日靠养鸭为生。在他养鸭的地方,有一条大水沟,鸭子经常在水沟里洗澡,莫让仁就在沟边乘凉休息,一直等到鸭子吃饱肚子、洗完澡,日头也西斜了,才赶鸭子回家。一天,莫让仁发现水沟边有三株黄茅草,中间一株有水珠吸上又滴下,滴下又吸上,好生奇怪。
这样等到了第三天,他忍不住用手去剥开这株黄茅草,不慎,手指给划破了,流血不止,最后竟死在那里。当晚,鸭子回家了,莫让仁没有回家。他父亲和妻子心生疑虑,就到处去找他。第二天才在他平时养鸭的地方找见了他的一顶草帽和一件蓑衣,人已经死了,而整个尸体却给白蚁团团围住。 莫让仁死后,因家穷,连棺材也买不起,便由几个兄弟就地挖了一个坑,埋葬在附近的水沟边。
碰巧这地方是地师看中的生龙口,葬下去一定要“发”的。可惜莫让仁兄弟没有把尸体对准独木村(在河儿口境内),而是对准荔枝村(在河儿口境内)。第二天,这位地师到来一看,叹息说:“啊,这口山地给人得了,就是差一点:独木不向向荔枝,得了英雄失了尸。”这句话后来成为莫宣卿中了状元,尸不还家的流言。莫让仁死时,莫宣卿还没出世,是一个遗腹子。后来他母亲因家境贫困,不得不改嫁给南丰的莫及芝。莫宣卿在他后父莫及芝家生活到六岁时,还没有开口说话,人们以为他是“白痴”。直到满七岁,他与孩童玩耍,在沙地上写下一首诗:
英俊天下有,
谁能佐圣君?
我本南山凤,
岂同凡鸟群。
人们才发现他很聪明,送他去读书,记性好,过目不忘。入学后他又写了一首自题诗:
少年立志早登科,
世上文章奈我何?
赋读五经犹恨少,
诗吟万卷未为多。
江湖海阔为池砚,
出水高山作墨磨。
愿意借瑗为白纸,
将来写尽太平歌。
其实他平时很懒散,不太听话,以致老师对他发生误解,要他回家,他又不愿意结果就留他在学校里做杂工——烧水和扫地。
一年,朝廷要考试,老师就挑选了一班学生上京应试。莫宣卿以一个杂工身份要跟着去,最初老师不同意,经莫宣卿苦苦哀求,才同意他跟大伙一起去。
宴饮完后,老伯留他们在茅屋过宿。翌晨临别时,老伯又抚摸着莫宣卿的头对大伙说:“莫小哥年纪最小,上京路远,你们千万要照顾他啊!”
这天,师生来到长江渡口,坐船过江。船上艄公有两个女儿,他们看到莫宣卿年纪最小,来帮他们划船,手脚又最灵巧,打心眼里喜欢他。船到中流,小妹兜风莫宣卿背后有一把伞,就说给艄公知道。后来,艄公就叫小妹跟着莫宣卿上京。她来到莫宣卿面前说:“小哥,我爹叫我跟你上京。”宣卿说“你跟我干什么啊?我自己没有钱,也是跟他们来的。”小妹说:“我有钱,我们大家用。”宣卿说:“你有钱,我也不要,我是来服侍大家的,怎能陪伴你。”但小妹苦苦哀求,宣卿最后也就同意了。
来到京城后,大家报名去考试,莫宣卿也报名了。第一次考试莫宣卿榜上有名,再经过复试,莫宣卿又入了选,这使莫宣卿和小妹高兴极了。
他们两人买了两个沙田柚,每人一个,小妹的那一个两人边走边吃;莫宣卿这这一个捧在手里,抛上抛下,沿街说:“波碍响三声,高中状元第一名。”街人侧目,以为他是傻仔,但莫宣卿仍是抛他的沙田柚。后来,又经过第三轮复试,年仅17岁的莫宣卿果然考中了状元。皇帝亲自给新科状元莫宣卿赐宴,并在宴上赐诗祝贺:
南方远地产奇才,
突破天荒出草菜。
神鲤跳翻三尺浪,
皇都惊震一声雷。
莫宣卿中了状元,整京城都轰动了,整个岭南也轰动了,到处都燃放鞭炮以示庆祝。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1 14:20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