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儿口西村位于
广东省
封开县,村庄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唐朝中期称长乐,历史上还设立过邻、里、村等建制。
唐代岭南第一个状元莫宣卿出自长乐里,故西村称为“状元故居”,“状元村”。
村庄简介
西村是
唐宣宗笔下的“南方远地”;是
唐懿宗敕字“文德”的家乡。今遗存有千年城堡、唐宋古井、
明朝长乐里牌坊、清朝民居等。
西村现有水田8000多亩,农户208家, 近十余年来,读上大学的就有30多个。据统计,西村是河儿口镇、渔涝镇村中出大学生是最多的。
发展历史
据《莫灼华》族谱记述,1800多年前的唐宪宗年间,入粤太始祖为莫辅廷和其父莫建苍,到封开为官的太祖是莫让仁,此时,西村一带称长乐。莫让仁定居长乐后,长乐已有李、张、严、白、杨五姓人家居住,根据当时10户为邻、15户为里的划分,长乐又称为长乐里。长乐从原址西村中轴线的石头仔垌(即今渔涝河上游一带)划分村落,把西村划作“西城村”。在唐末莫宣卿中状元后的唐咸通年间,西城村又改称为“西村坊”。宋朝以后简称为“西村”,即全称为封川文德乡长乐里西村,后来几经变迁,县、乡名已变化,只保留“西村”。又称“状元村”。
民俗文化
西村还是封开的旅游中心点,这里自然风光秀丽,西望麒麟山晚景,东看笔架莲花山秀色,北赏田园落英缤纷的秋红,南观清逸古森的飞凤南山,有文化积淀深厚的“孝肃状元”祠,历代名人题诗、挥楹、新建状元林公园等历史人文景观,合成了“西村八景”。
西村民俗独特,有着两广(广东广西)和南北(南方和中原)文化的交融,孕育了独树一帜的西村文化。莫宣卿的精神,衍化出山歌、采茶调、刘三妹的传说和南方粤曲流派出哭嫁歌、壮歌等风格各异的民间歌谣;西村还有庆诞游、舞龙舞狮、大刀长枪舞等原生态的民间艺术。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490.8亩(其中:田 亩,地490.8亩),人均耕地2.3亩,主要种植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 8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 0亩,主要种植 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 0亩,其中养殖面积0 亩;草地0 亩;荒山荒地 600亩,其他面积209.2 亩。
基础设施
农村经济
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8.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2.5万元,占总收入的38%;畜牧业收入9.4万元,占总收入的 38%(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50头,肉牛16头,肉羊 0头);渔业收入 0万元,占总收入的 0%;林业收入1.5 万元,占总收入的4%;第二、三产业收入3.1万元,占总收入的6%;工资性收入 22万元,占总收入的37%。农民人均纯收入90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养殖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2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 46人(占劳动力的17.8 %),在省内务工25人,到省外务工21人。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主要销售往省内。2006年玉米 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 22.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 60%。该村现正在发展种植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核桃产业。拥有企业0 个,其中县级龙头企业0 个;专业合作组织0 个,其中,已登记注册 0个;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数0 户。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54户,共乡村人口216人,其中男性109人,女性107人。其中农业人口180人,劳动力135人。该村以汉、彝族为主(是汉、彝族混居地),其中汉 族 184人, 彝族32 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0 人,占人口总数的0%(人员名单附后);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36 人(人员名单附后),参合率 62%;享受低保0人(人员名单附后)。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水磨镇卫生院,距离村委会卫生所6 公里,距离乡(镇)卫生院23 公里。该村建有公厕 0个,无垃圾集中堆放场地,无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人畜混居的农户 4户,占农户总数的7 %。
文化教育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营地村完小,中学生就读到水磨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6公里,距离中学23公里。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2人,其中小学生20人,中学生2 人。
发展重点
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人畜饮水困难(主要突出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人畜饮水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由各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