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山镇,隶属湖南省常德市津市市,地处津市市南部,东与
毛里湖镇相邻,南与
鼎城区双桥坪镇接壤,西与临澧县
柏枝乡交界,北与
白衣镇毗邻。总面积109.59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药山镇户籍人口42615人。
历史沿革
原渡口镇
清末民初属澧县。
1949年,属白云乡。
1958年,设渡口公社。
1983年,改原渡口镇,属澧县。
1985年11月,划归津市市。
原棠华乡
民国属澧、临澧2县的插花地。
1949年,属澧县第二区。
1956年,撤区并乡,设原棠华乡。
1985年11月,划归津市市。
撤并后
2015年11月,原渡口镇、原棠华乡成建制合并设立
药山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原渡口镇辖界福、文昌阁2个社区,新湖、民主、茶场、新民、新福、新合、三合、李阳、天鹅、双合、发瑞、枫树、金盆13个行政村;下设6个居民小组、174个村民小组。
2011年末,原棠华乡辖棠华铺、三叉路2个社区,岳山、奇龙、临东、黄金、礼安、双门、官堰、联合、新华、白云山、西湖11个行政村;下设13个居民小组、160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药山镇辖2个社区、11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文昌阁社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药山镇,隶属湖南省常德市津市市,地处津市市南部,东与
毛里湖镇相邻,南与
鼎城区双桥坪镇接壤,西与临澧县
柏枝乡交界,北与
白衣镇毗邻。总面积109.5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原渡口镇地势西高东低。境内最高点位于白云山,海拔60米;最低点位于下河口。
原棠华乡地势西高东低。境内最高点位于红岩寨,海拔377.1米;最低点位于原乡渔场,海拔34米。
自然灾害
原渡口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风灾等。最严重的一次水灾发生在1998年,受灾人口0.8万人,1.2万亩农作物被淹,倒塌房屋615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00万元。
原棠华乡主要自然灾害有旱涝、水灾、风灾等。最严重的一次水灾发生在1954年,受灾人口450人,2000亩农作物全部被淹,倒塌房屋15间,造成经济损失1100多万元。
人口
2011年末,原渡口镇辖区总人口2035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000人,城镇化率14.7%。总人口中,男性10169人,占49.9%;女性10181人,占50.1%;14岁以下2303人,占11.3%;15—64岁14375人,占70.6%;65岁以上3672人,占18.1%。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20309人,占99.8%;有土家、苗等少数民族,共41人,占0.2%。2011年,原渡口镇人口出生率8.4‰,人口死亡率5‰,人口自然增长率3.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60人。
2011年,原棠华乡辖区总人口1900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000人,城镇化率5.3%。另有流动人口98人。总人口中,男性9912人,占52.2%;女性9088人,占47.8%;14岁以下2434人,占12.8%;15—64岁12866人,占67.7%;65岁以上3700人,占19.5%。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18981人,占99.9%;有土家族等少数民族19人,占0.1%。2011年,人口出生率6.6‰,人口死亡率4.2‰,人口自然增长率2.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17人。
2017年末,药山镇常住人口37162人。
截至2019年末,药山镇户籍人口42615人。
经济
综述
截至2019年末,药山镇有工业企业32个,其中规模以上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79个。
第一产业
原渡口镇以种植水稻棉花、油料为主。2011年,农业总产值9732万元,农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23%。
原棠华乡以种植水稻、棉花、油料为主。2011年,农业增加值7120万元,占全乡地区生产总值的24.6%。
第二产业
原渡口镇以建筑材料(环保砖)、藠果、棉花加工为主。2011年,工业企业6家,职工200人;工业总产值2.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
第三产业
2011年末,原渡口镇有商业网点120个,职工150人。2011年,原渡口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2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农村集贸市场1个,年成交额0.1亿元。
2011年末,原棠华乡有商业网点52个,职工88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2200万元,比上年增长4%。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原渡口镇有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376人,专任教师15人;小学1所,教学点1个,在校生472人,专任教师3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303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为100%。
2011年末,原棠华乡幼儿园3个,在园幼儿392个,专上教师8人;小学1所,九年义务教育学校1所,中学1所,在校生1848人,专任教师7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为100%。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545万元。
文化事业
2011年末,原渡口镇有78个电视频道在本地落户,有线电视用户8000户,入户率70%。
2011年末,原渡口镇有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0个;各类文化专业户5个;农家书屋13个,学校图书馆2个,共藏书5万余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丰富,2010年,原渡口镇兴建翊武休闲广场,自发组建军鼓队、腰鼓队、龙狮队号队及兴海民间艺术乐团等群众组织。
2011年末,原棠华乡有文化站、剧院、音响室、娱乐室、图书室各1个;农家书屋2600个,藏书5万余册;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2个;专业管乐队2个20人;曲艺,摄影、文艺业余队伍200余人。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原渡口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4个其中门诊部(所)1个;病床5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2.5张,固定资产总值55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54人,其中执业医师4人,执业助理医师8人,注册护士12人。
2011年,原渡口镇医疗机构完成诊疗2.1万人次,住院病人1800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
2011年末,原棠华乡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个其中门诊部(所)1个;病床20张,固定资产总值149万元。专业卫生人员38人。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5万人次,住院病人300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
体育事业
2011年末,原渡口镇有体育场6个。23%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8%。
2011年末,原棠华乡有体育场6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6%。
社会保障
2011年,原渡口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17户人数268人,支出64万元,比上年增长10.7%,月人均199元,比上年增长11%;城市医疗救助11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150人次,共支出6.5万元,比上年增长1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95户,人数717人,支出65万元,月人均754元,比上年增长25%。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03人,抚恤事业费支出41.9万元,比上年增长20%。社会福利费19.1万元,比上年增长20%;敬老院1家,床位40张,收养农村五保36人。城市社区服务中心1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5个。
2011年,原棠华乡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20户人数139人,支出40.5万元,比上年增长20%,月人均43元,比上年增长33%;城市医疗救助98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98人次,共支出12.3万元,比上年增长2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80户,人数701人,支出万元,月人均101元,比上年增长10%。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15人,抚恤事业费支出38万元,比上年增长26.7%。社会福利费2.5万元,比上年增长12%;敬老院1家,床位45张,收养农村五保40人。社区服务设施54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个,社区服务站15个,其他社区服务设施38个。
交通
药山镇有县道X029经过。
风景名胜
药山寺
药山寺位于药山镇(原棠华乡药山),原名慈云寺,始建于唐初,相传曾有唐“尉迟敬德督建”石碑。唐
贞元至
太和年间(785年—840年),续有扩建,有大佛殿、戏台等20多进,长约一公里,俗传“跑马关山门”。唐高僧惟俨于德宗贞元年间从衡山移居药山寺,一时禅风大振。周围百公里的官吏均到此参拜,并赋诗留墨,惜多失散。后药山寺损后修,修后损。
药山慈云讲堂
“岩花涧草西林路,未见
高僧只见
猿。”这是一千年前
唐朝诗人
李商隐来到药山时看到的情形。今药山寺,除了如李商隐诗中所见的景色,还多了一个文化品牌——药山慈云讲堂。
药山慈云讲堂是药山寺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文化工程,以“讲述真知灼见,传承生命智慧”为原则,从2015年6月10日开始,每年将组织四次高端讲座,邀请海内外高僧大德、知名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名流来药山讲学,推动传统智慧和各科前沿知识的传播。
药山惟俨禅师住锡常有文人迁客、达官显宦来此访禅问道,如诗人李商隐、朗州刺史
李翱、相国
崔群、常侍
温造皆从其问道,并有诗书传世。惟俨禅师是禅宗第九代祖师,驻锡药山慈云寺长达40余年,被尊称为“药山古佛”,惟俨禅师圆寂后葬于药山啸峰山腰的“化城塔”,
唐文宗赐谥号“弘道大师”。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
清世宗追封“达宗弘道禅师”。
所获荣誉
2021年9月,被表彰为湖南省2021年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