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丝路
汉语词语
草原丝路的。公元前五世纪,中国丝绸已成为希腊上层社会喜爱的衣料,希腊史学家克特西亚斯最早在其著作中提到赛里斯国。这条路的。处在中国北方的蒙古民族,自古十分强悍。一待水草丰茂、人马健壮,就对南方进行残酷的掠夺。当时华北是我国蚕丝的主产区,丝绸是质轻、华丽的珍贵物品,掠夺容易,自然受到蒙古民族的特别垂涎。他们以掠夺来的丝绸作为与斯基泰人交换黄金的媒介,自此吸引东来的商人络绎不绝。
简介
由希腊语和拉丁语演化出来的赛尔、赛里、赛里克、赛里亚、赛里斯、赛里可斯,以及后来英语的锡尔克(silk)、俄语的旭尔克,都是丝绸的意思,皆来源于中国“丝”字的谐音。
起源
商代时,蒙古人活动于内蒙古山西以北,与商王朝有过长期的争战;西周时,猃狁仍旧是中原王朝和民间的严重祸害;战国后期,北方许多互不统属的氏族在一定地域内形成较大的部落联盟,匈奴族便由此形成。在他们看来,掠夺比自己劳动创造财富更容易,甚至更为荣誉。
汉初,匈奴犹南侵不已,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匈奴战胜。从此,汉帝每年都要供给匈奴很多丝绸制品,匈奴人对于丝绸的获取由长期以来的掠夺转变为常规性地取得。这在《汉书·南匈奴传》中曾屡有记载。到了武帝初年,汉武帝于边界设“通关市”,准许两国贸易往来,匈奴以其出产的牛马羊驼换取中国的缯帛酒秫等物。由匈奴人取得的大量丝绸可以推断,在汉武帝张骞开拓西北丝绸之路以前,北方草原之路一直在东西方贸易交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匈奴贵族所获得的大量,无法全部用掉,便通过草原之路运。
发展历史
公元前后,匈奴族蒙古高原的主人,控制了阿尔泰山南北、天山南北以及河西广大地区。匈奴失势后,鲜卑等民族崛起。南北朝时,突厥族建立了从蒙古高原哈萨克丘陵的东西突厥汗国,取代匈奴人控制了北方草原丝路。
突厥是六世纪中叶在我国西北兴起的游牧民族北周对突厥“岁给缯、絮、锦、彩十万段”,北齐时,“惧其寇掠,亦倾府藏以给之”,突厥贵族每年坐收丝绸数十万段,并将其中的大部分通过草原之路运往西域中亚波斯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等地。
公元七世纪三、四十年代,回纥漠北兴起,强制以马匹换取唐代的绢,从而获得大量的丝绸,史书称之为“绢马交易”。正如白居易“阴山道”中所说:“五十匹缣易一匹,缣去马来无了日”,“每至戎人送马时,道旁千里无纤草”。《新唐书·食货志》记载:代宗时(公元763~779年)回纥岁送马十万匹,酬以缣、帛百余万匹。回纥人把大部分多余的丝绸通过草原之路运往西域中亚
契丹族所建立的辽王朝与西夏政权,同样使这条古道发挥作用,他们用从中原掠夺来的丝绸换取西方的珍宝。《宋史》记载:“会无昊请臣,朝廷亦已厌兵,屈意抚纳,岁赐缯、茶增至二十五万。而契丹邀割地,复增岁遣至五十万。自是岁费,弥有所加”,“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统军挞览引兵分掠威虏、顺安、北平,……(宋与之议和)岁遣契丹银、绢三十万”;《辽史·圣守纪》有云:“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十一月,密请议和,愿岁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作用
在这条通道的最南边,有一条支路曾起过非常突出的作用。即:经河套西行,经居延海,沿河西北山、马鬃山北麓,至哈密吐鲁番等地,从此西行。在宋、辽、金、西夏对峙时期,其他交通线路均难以顺利通过,商人便利用此路线东西往来。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并建立了蒙古汗国后,蒙古骑兵驰骋于亚欧两洲的广大地区,冲破了往昔各国的疆界,并在此辽阔的领域内,广设驿站,把各地联结了起来,使东西方陆上交通畅行无阻,历代被各民族割据、阻断的古丝绸之路重新开通,草原丝路重又焕发青春。
元朝是对蚕丝剥削最为苛重的一个朝代。元太宗八年(1236年)推行丝料之法,“每户出丝二斤,并随路丝线、颜色输于官;五户出丝一斤,并随路丝线、颜色输于本位”。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立十路宣抚司定户籍科差条例,列出各种户籍的纳丝标准,较以前更为加重,最高的每户每年须缴丝四斤,这些户籍分归诸王、后妃、公主统领。这些王公贵族把大量的丝绸用来调换西方的黄金、首饰、珍珠等物品。因此,在草原之路上奔向西方贸易的,大部分为官家子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8 16:28
目录
概述
简介
起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