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安
安徽铜陵市义安区辖镇
顺安镇,在安徽铜陵市义安区东三十里,即古义安县也。镇内山、丘、圩并存,东部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凤凰山风景区;东南为叶山森林公园城山风景区,西北为鱼米之乡——顺安小联圩。该镇四季分明,全年气候温和湿润,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季风气候明显。全镇辖凤凰山、星月、新叶、盛瑶、明湖、东垅、高岭、城山、先进、沈桥、金港、长龙山、荣光等13个村、东正、金山2个社区和丹凤1个居委会,总面积138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余人,其中,镇建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镇区人口1.6万余人,是全县人口最多的乡镇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小城镇。
历史沿革
三国时期,铜地分属吴国丹阳郡春谷、临城二县。西晋时期,铜地分属宣城郡春谷、临城二县。东晋义熙年间(405-418年),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山西流民进入铜陵地区,这里侨置了定陵县,属宣城郡,县治设在今顺安镇。定陵县的侨置,使铜陵地区原分属二县的两个部分合并为一个整体。今铜陵地区的区域大体上是东晋以后确定下来的。
南朝宋、齐时期,定陵县属淮南郡;梁、陈时期,属南陵郡。唐朝前期,铜陵地区属宣城郡南陵县。唐朝后期,为了进一步管理铜陵地区的矿冶,分南陵县工山、安定、凤台、归化、丰资五乡置义安县,县治设在今顺安镇。义安县的地理区域相当于今铜陵县地理区域。不久,废义安县置“铜官山冶”,直到唐末(“铜官冶”是专门管理铜冶炼的经济机构)。到了五代期间,又恢复了义安县的建制。
南唐保大九年(951年),改义安县为铜陵县,历史上“铜陵”地名第一次出现。县治由顺安移于古铜官镇,当时称江浒,即今五松镇。
区位优势
顺安镇区位优势明显,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距铜陵市区12公里,距芜湖市区60公里,距铜陵火车东站仅8公里,距铜陵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不足1公里,宁铜铁路、宁安城际高铁(在建)、沿江快速通道、沪渝高速(G50)穿境而过,顺凤旅游公路、湖马路、铜南路、新坝路、顺牌路等纵横境内连接周边,是铜陵市总体规划的东部城区的核心区。铜陵市最大的内河航道——顺安河直达长江主航道,四季通航,为全市重要的内河港口码头。
资源状况
顺安镇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地下蕴藏有金、铜、铁、硫、煤、锰、石灰石等多种矿产资源,市属铜化集团新桥硫铁矿、有色凤矿、铜陵车辆厂均坐落于此,并拥有各类矿山企业20多家。西汉时期古人就在此采矿冶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牛洞采矿遗址坐落于此。顺安药材资源也十分丰富,其中凤凰山地区盛产的凤丹是牡丹皮中的极品,被载入中华药典,名扬世界。凤丹原产地原新桥镇因此被中国花卉协会和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南方牡丹基地”和“中国药用牡丹之乡”。
服务设施
顺安镇城镇服务功能齐全,境内有自来水公司两家,日供水量超过5000吨,已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有供电管理所2所,西气东输天然气门站一座。同时,境内有中心卫生院1所,中心学校2所,完小18所,有占地面积400平方米的文化广播站1所,图书室藏书达5000多册,为省级杜鹃花工程示范点。中国电信、中国移动、联通、安广网络等均在该镇设立基站或服务处所,通信、网络信号覆盖全境。
产业发展
顺安镇经济实力雄厚,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据初步统计,全镇从事一、二、三产业人口比例约为3:1:1。顺安镇按照农业发展规划要求,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发展高、优、特、新农产品,形成了一批享誉安徽的特色产品和示范基地,其中牡丹基地和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等,成为铜陵农业的精品和亮点。顺安镇工业经济实力较强,多年来通过发挥区位资源优势,承接市属厂矿企业辐射,筑巢引凤,借资发展,构筑了新桥矿业经济、两山(陶山、长山)建材经济、金桥工业园经济、金山工业园经济等特色明显的版块经济,特别是近年来金桥工业园、金山工业园发展迅速,已成为顺安镇招商引资的两大战略性平台,正日益发挥着昂首起航的经济航母作用。顺安镇市场繁荣,商贸发达,一直是方圆百里城乡物资集散地,现有各类专业市场八个,年交易额达2亿元。顺安镇已成为周边地区不可替代的商贸大镇。
城镇化建设
顺安镇高起点规划,将生态、环境、效益及可持续性发展相结合,在空间布局上,以顺安河为界分为两区:河西为工业区,河东为市场区、商贸区和居住区。在时间上,顺安镇分近期和远期进行城镇建设,既着眼长远,又立足现实。2010年,顺安镇规划建城区面积将达6平方公里,镇区人口达到4.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5%。在总体规划完成后,顺安镇迅速制订出了具体分区的详规,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河西工业园即金山工业园,已引进企业13家;在老芜铜路两侧加大改造力度,兴建了长达1公里的商业街,200多户个体工商户云集于此;在沿江快速通道北侧,通过招商引资兴建了占地260亩的农业大市场,同时,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房地产开发,建成了友谊小区、义安花园小区,外锦绣园小区等。  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优越的投资环境。顺安镇作为铜陵市东部城区、铜陵中东部的商贸、文化、交通中心,正以生态山水城市为蓝本,以皖中南地区商贸重镇为目标,精心规划,开拓进取,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稳步迈进。
特色文化
三月三庙会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前后,是安徽铜陵顺安镇集市贸易的会期,俗称“三月三”庙会。会期内,整个顺安大街小巷,热闹非凡。南来北往的商贾小贩,农女工匠、市民艺人比肩接踵,项背相望。近有本地乡民,远有江浙、两湖乃至两广的行商,日市夜贸,及经关月不息。过去顺安年年有会,五年一大会,十年一盛会。盛会时,镇东边的岳家山和西边的菜籽滩都要搭台唱目莲戏,一演就是四日四夜或七日七夜,即所谓“四夜红”、“七日红”。 据考证,顺安原来是一座古驿站,由于某种原因水陆交通方便,居民渐渐增多,逐步形成农村小集镇。西晋后期,北方战乱,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史称“永嘉南渡”。东晋王朝建立后,为了安置流民,统治者在南方侨置郡县。当时铜陵一带原属宣城郡阳谷县地,侨置后设定陵县,县治设在顺安镇。此后,顺安日渐繁荣。隋统一后,废定陵县,并入南陵县。唐初在顺安设陆驿,命名为临津驿。后又从南陵县分出,改置义安县,县治仍设在顺安。两宋以后,圩田大兴,顺安附近的圩乡都成了稻米产地。这样,圩区的稻米、山区的竹木、东西湖的鱼蟹水产都自然汇集到顺安来集散。可见,历史上顺安就一直是铜陵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每逢春节以后,春耕之前为农闲期,气候宜人,农民急需趁时卖出农副产品,添置铁木农器,本地和外地的店户商贩也趁机向农民收购土产,出售日用品,这时在顺安形成较大的贸易集市是可能和必须的。至于庙会形成是怎样出现的,会日又为什么定在三月初三,却不见史载,无法考证。对此,当地民间有不少传说,最具影响的是这样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唐朝末年,天下大乱,顺安一带的贫民百姓遭战火洗劫,惨死无数,所剩无寥寥。幸存者便盖起一座神庙,定期祭祀,求神灵保护,祭祀日就定在三月初三。此后每年三月初三,周围的百姓都赶来烧香祭神,祈求世道安宁,风调雨顺,日久便形成了一种乡俗,来的人也一年比一年增多。一些商人小贩也赶来摆摊设点,做些生意。农民们也带来粮食土产,调剂余缺,互通有无。庙会便逐渐同商贸活动联系起来。  还有一种说法是:明朝崇祯年间,顺安金带山(今顺安农具厂所在地)住着徐乔、徐仲兄弟俩,他们克勤克俭,开垦荒地,种粮植树,家底日渐丰裕。金带山对面的岳家山(今顺安小学址)住着一个名叫岳正保的员外,他对徐氏兄弟的家业非常眼红,便串通京城的国戚和地方官员,诬陷徐氏兄弟私造兵器,有叛乱野心。官府派了三千官兵,于某年三月三这天包围了金带山,查抄了徐家,由于没有搜到造反的证据,官兵便将徐氏的农具和粮油物品抛在屋外,抢了一些贵重财物溜走了。徐氏兄弟面对围观的乡亲,怨愤难言,决定离开顺安。于是他们一面施舍财物,一面当众揭露岳员外勾结官府欺压乡民的罪行,从此以后,每年三月初三,周围农村的百姓都要到顺安来烧香赶会,同时也带来农副产品相互交易。久而久之,三月初三就成了顺安地区一年一度的集市贸易日。
特色小吃
顺安酥糖  顺安酥糖始制于唐代末年。采用优质面粉、精细白糖、纯黑芝麻,配以适量的桂花、青梅、金桔饼等精制而成。特点是松柔甜润、成条不散。是铜陵地区的传统风味食品之一。
参考资料
顺安镇基本概况.安徽省铜陵县顺安镇.2008-02-04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30 11:5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