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杭书院
儒家书院
苇杭书院创立于丙戌年岁尾(2006年12月),正式启动于戊子年岁尾(2009年元月)。绍述往圣“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心传,为儒门虔诚守望,期儒林薪火相传
理念
讲习礼乐、力行孝道、敬畏天地、感念圣贤
苇杭书院秉承传统书院精神,藉民间公益模式,以“讲习礼乐、力行孝道、敬畏天地、感念圣贤”为宗旨,以“孝”为核心,以圣贤为师表,以“知行合一”为鹄的。修习儒学经典,涵泳天地情怀,朝乾夕惕,踔厉发扬,明孔孟之道,养君子之风。
以儒家解释儒家,用经典诠释经典
2006年12月,经过了近10年对生命与文化的思考之后,杨汝清先生决定创办一家以讲学论道为主旨,影响和带动以青年尤其是高校青年教师、学子为主的具有文化情怀、公益理念的同道修习儒家经典,践行儒家生活方式的具有传统精神的书院。
书院从创始初期至今,始终坚持以学术的方式思考儒家义理,以民间的心态弘扬孝道礼乐。秉持“以儒家解释儒家,用经典诠释经典”的原则,追本溯源,细读经典。
千年传统,一脉馨香
早期的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在这里,有一位满腹经纶、情怀深重的儒者,远离尘世的喧嚣,不受政务的羁绊,读书守道、聚徒讲学、研究学问,这里是远离红尘的净土,是守护儒门的道场。唐代以来,书院一般修建在环境清幽的山上,因而主持书院的宿儒便被称作“山长”。同时,“山长”一词也有代表了书院学术高度的意涵在其中。宋元时官立书院由政府设置山长,讲学兼领院务;明清时改由地方聘请。清末改书院为学堂,山长之制遂废。
儒家讲学的传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孔子杏坛设教,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孔子殁后,其高足子夏继承乃师遗风,西河设教,不但魏文侯前来问学,“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gǔ]氂[lí]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子夏西河设教的场所称作石室学堂,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儒门讲学的道场。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在其《史记索隐》中记载:“刘氏云,‘今同州河西县有子夏石室学堂也。’”唐代另一位为《史记》作注的学者张守节也在《史记正义》中记载:“西河郡,今汾州也。河东故号龙门河为西河,汉因为西河郡,汾州也,子夏所教处。《括地志》云,‘谒泉山一名隐泉山,在汾州隰城县北四十里。’《注水经》云,‘其山崖壁五,崖半有一石室,去地五十丈,顶上平地十许顷。《随国集记》云此为子夏石室,退老西河居此’。有卜商神祠,今见在。”
汉代以来,被列入《儒林传》的人物中,申公、刘昆、洼子玉、任安、张兴、欧阳歙、牟纡、孔长彦、孔季彦、杨伦、魏应等人,都在授徒讲学,讲学之风蔚然兴起。
“书院”之名最早出现在唐代,但早在西汉时期,具备讲学论道功能的精舍便已出现。《后汉书·儒林列传》中记载,包咸在西汉末年王莽时期被赤眉军拘执,“因住东海,立精舍讲授。光武即位,乃归乡里。”《后汉书·党锢列传》中也记载了刘淑“少学明‘五经’,虽隐居,立精舍讲授,诸生常数百人。州郡礼请,五府连辟,并不就。”
到了唐朝,光石山书院是中国第一所书院,其后出现的丽正书院是在唐玄宗过问下出现的第一所官办书院。自此,书院开始了蓬勃的发展。
宋代以后,书院列为官学,出现了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百年以降,当书院制度被废止之后,书院所代表的传统受到前所未有之破坏,学绝道丧,儒门凋敝。
面对此情此景,苇杭书院以儒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学术传统为旨归,将思想与学术作为书院发展须臾不可离的两大基石。虽然力量微薄,但愿意为儒门虔诚守望,期儒林薪火相传。
不立道场,处处道场
明代大儒湛若水甘泉先生有一句名言——“随处体认天理”,甘泉先生每到一处必建书院,处处是道场,随处施教化。这也正是儒家担当精神的体现。
苇杭书院创立之初便立意为社会芹献绵薄之力,虽微不足道,但不无小补,不立道场,但处处皆可为道场。团结愿为文化奉献心力之有识之士并充分利用已有之幽雅场地开展活动。
书院活动2010年公诸于世时所选的第一所道场是位于后海北沿的楠书房,这是一所全部以金丝楠木家具打造的古色古香的书房式会所。在这里我们浸润在千年古木与千年文化中,陶冶身心,思接千古。
其后,书院陆续拓展了其他的道场——
中国人民大学汇贤大厦
清华大学明理楼
清华大学文津国际酒店清新书坊
北京邮电疗养院合一书屋
翠宫饭店横山书院
五道口华清嘉园IYU文化交流中心
怀柔栗花沟继光书院
北京市敬华实验学校
南京市江宁大学城文鼎广场知语轩
同时,书院也广泛联络并激活一些古老书院的文化功能。与书院合作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的传统书院有——
河南省登封市嵩阳书院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书院
江西省铅山县鹅湖书院
广东省广州市万木草堂
行知
以儒为念,力行担当
2006年岁尾,为了更好地提升读书的质量和学术的品味,苇杭书院在同道师友的关心和督促下正式创立。邀集来自清华、北大、社科院的青年学者以及隐居乡野的海归博士等10余人,逐章研读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体悟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担当精神,并长期指导北大、清华、北师大、北邮等高校的国学社团开展读书会,细读精读“四书”,并开始在社会的不同领域中重点开展《孝经》和孝道思想的普及工作。
2009年岁尾,在后海北沿的楠书房,苇杭书院己丑·楠书房会讲暨儒家文化研究所肇基仪式正式启动。不仅拉开了书院活动常规化的序幕,也将“会讲”这一深具儒家特色的传统的学术模式引入当下的学术和文化圈。
“会讲”又称“讲会”,同道聚在一处清雅的场所,进行学术讨论或会同讲学,同时在活动之中向德行、学问俱佳的同道师友求学问道。它是中国传统尤其是儒家传统中的学术研讨方式。尤其到了南宋,书院发展达到巅峰状态,会讲也日益兴盛,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会讲是岳麓书院的“朱张会讲”以及鹅湖书院的“鹅湖会讲”。此时的会讲目的是通过相互的讨论、辩难来不断提高与会人对儒家的理解和认识,坚定道心,体道悟道。
苇杭书院虽然初创而且德才浅陋,但希望可以为社会提供一个范例,让消失已久的儒家的名词、理念、生活方式重归我们的视野和生活。
自此,书院常规的公益性学术会讲便渐次展开——
义理会讲
每年岁尾组织年度会讲,邀集儒门同道及关注儒家之人士就儒家某一核心价值进行深入探讨。会期不宣讲论文,不专设主题发言,由主持人或主讲人提出观点,与会人共同辩难,以期从不同的角度与视野全面思考和深度解读儒家的精神要旨。
已经完成的会讲议题有——
孝——己丑年(2010年元月9、10日)楠书房会讲
礼——庚寅年(2011年元月8、9日)楠书房会讲
信——辛卯年(2012年元月7、8日)楠书房会讲
耻——壬辰年(2013年元月12、13日)楠书房会讲
廉——癸巳年(2014年元月11、12日)沙河会讲
将逐年完成的会讲议题还有——
义——甲午年(2015年元月)
和——乙未年(2016年元月)
忠——丙申年(2017年元月)
恕——丁酉年(2018年元月)
仁——戊戌年(2019年元月)……
四书研读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本着“以儒家解释儒家,用经典诠释经典”的原则,以往圣先贤为楷模和榜样,修习内省,书院自2010年9月开始与高校的学期安排基本同步,在每周三下午进行“四书”研读会讲,至今已经举行了150多期会讲,直接参与者2000多人次。还有更多同道通过网络视频直播或下载录音的方式参与到学习中。
“四书”研读会讲以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底本,通过专题研读、逐章研读、以经解经等方式对“四书”进行一学期一轮的反复研读会讲。四书研读会讲已经成为书院最常规且影响较为广泛的活动之一。
《孝经》句解
儒家学问十分重视次第,对于初学者而言,由《孝经》体会孝道,由孝道进入儒家,了解儒家文化之博、之大、之精、之深,体悟礼乐教化之善、之美、之真、之雅。以“十三经注疏”系统之《孝经注疏》为底本,书院从2012年开始了《孝经》的精讲、句解,2014年3月,《孝经句解》成为书院常规性公益讲座。
五经研读讲会
“五经”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经典,对儒家思想的深度研习必须从“五经”入手,“五经”的学习次第当从学诗学礼入手。书院将以《诗》、《礼》、《书》、《春秋》、《易》为序,以“十三经注疏”为底本,渐次修习儒门经典。
《诗经》研读讲会以毛诗为依归,从《雅》、《颂》入手,深入思考诗教的传统,体会“温柔敦厚”的儒者精神。
《礼记》研读重在探求儒家礼仪之精神所在,故不过分追求仪节的详备,而以启发儒家精神面貌为要。涵养德行,端正思想,砥砺学问,担当义理。
“五经”的研读讲会,学者当自潜心研读,有所感通,然后参与讲会,方可实现切磋琢磨之功。同时,以恭敬之心同修共学、尊贤敬人,以儒者之礼参拜圣像、相见相交,接语辩难,一切依礼而行。
公益讲座
书院在对儒学经典进行深度研读的基础上,也在与儒家文化相关的领域聘请相关的专业人士开设特聘教习系列公益讲座。
书院第一位特聘教习是北京语言大学老教授王恩保先生。王先生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当研究生,师从袁家骅教授,专攻汉语方言学。1966年至1983年曾任北京图书馆馆员,中国人民大学讲师。1983年以后,在北京语言大学任教,长期从事《古代汉语》《社科文献检索》《汉语音韵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有深厚的古汉语及传统吟诵的学养。书院礼聘王老师开设《中国古典诗词及其吟诵》(12讲),在一年的时间里为喜好古典诗词及吟诵的学子开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他如儒学论坛、国学周、礼乐会讲等利用假期,遍邀各地儒门同道以及关心儒家文化之学者、贤达,共聚一堂,探求儒家问题,澄清种种误读。
同时,书院山长杨汝清先生十几年来以孝道与先秦儒家思想为学术依托,在全国各地开展学术讲座200余场,指导高校国学社团读书交流学思分享活动100余次。
学规
日、以孝立身,惟德是从
月、惟精惟一,慎独慎终
水、对圣贤心存敬畏,不妄言,不自大—— 夫子像前要行礼
火、对经典心存恭敬,不盲从,不妄批—— 谈到往圣先贤要用敬语
金、对弟子心存关爱,不纵溺,不放任—— 以师徒父子之心态耳提面命,循循善诱
木、对同道心存尊重,不恶言,不骄矜—— 同道相见应抱拳行礼,对长者要抱拳鞠躬
土、对他人心存善意,不固我,不漠然—— 以开放之心态用心倾听,虚心包容
学规体例简释:
学规未用常用之干支或数字排列,而用日月五行为序,绝非出于标新立异,其缘起如下——
前二条为修德根本,需日就月将,故此用日月二字,且日为阳,月为阴,兼有统摄涵领之意。
第三条为对圣贤之态度,应效水之谦卑柔顺。
第四条为对经典之态度,应如火之旺盛持久。
第五条为对弟子之态度,应如金之刚直果厉,亦含纯正光明之意。
第六条为对同道之态度,应如木之相生相长,共存共荣。
第七条为对他人之态度,应效土之宽厚包容,滋养众生。
值学规完成之际,意念中遽然现出阴阳五行之数,且一一指向诸条学规,恰合五行相克之序,且兼日月阴阳相合之意。便依此为序,不期而得,至为欣喜。
书房会讲
古代中国素有礼乐之邦的美誉,前贤有言“乃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钱穆先生语)。礼乐是儒家精神落于现实生活的重要载体。19世纪中叶以来,国难日蹙,西风渐劲,国人文化观念趋向激进,传统文化备受质疑和诟病,而传统礼乐文化所受抨击和破坏又最为严重,陵夷至今,礼坏乐崩未有甚于斯时者。今日欲复兴儒学,必自复兴传统礼乐开始。
庚寅年腊月初五、初六日(阳历2010年元月8、9日),苇杭书院在北京后海畔楠书房遍邀儒门同道就“礼”为议题进行了为期两日的第二次年度会讲。是日,群贤毕至、高朋满座、嘉宾云集,如阳明精舍蒋庆先生、北京大学张祥龙先生、北师大廖申白先生、北师大李景林先生、清华大学程刚先生、清华大学方朝晖先生、清华大学唐文明先生、清华大学贝淡宁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梁治平先生、北方昆曲剧团张卫东先生、中央教科所吴安春先生、首都经贸大学王瑞昌先生、东方道德研究所任文利先生、中国社科院牟坚先生、中央民族大学张之锋先生、河南大学曹建敦先生、独立学者余世存先生、民间学者柳河东先生、段炎平先生、王达三先生、孔氏宗亲网孔卫东先生等,儒门同道共聚一堂,两天时间里前后共有80余位儒门同道围绕传统礼仪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会讲首日主要讲论内容为传统婚礼,由蒋庆先生和张祥龙先生主讲。
士婚礼
蒋庆先生是国内素有名望的儒者,近年来他不仅仅从事儒学义理的思考,还积极从事复兴和推广传统礼仪的实践。2009年由蒋先生和周北辰先生推动的深圳孔圣堂成立,成为国内第一个儒教组织。蒋先生结合孔圣堂推行传统婚礼的实践,做了精彩的讲演。
蒋先生首先强调了婚礼在儒家传统礼仪中的重要性。他说,礼崩乐坏是现在儒家面临的严酷现实,而传统礼仪中,又以婚礼受到的破坏最为严重。儒家的传统礼仪中,冠婚丧祭乡射朝聘是礼之大端,而婚礼是最为重要的。儒家非常重视婚礼《仪礼》从“士婚礼”开始讲,《诗经》首篇《关雎》意在“正夫妇之始”。在孔子看来,婚礼涉及到整个人类生命的存在文化的传承,家庭的存在社会的稳定政治的存在都要通过婚礼。婚礼是一个根本,而现代社会的礼坏乐崩,又以婚礼破坏的最为严重,婚礼一坏,传统的礼乐精神收到了根本冲击。
蒋先生通过介绍婚礼在历史上的大致演变过程,强调儒家礼仪的“时为大”的精神。他说,从士昏礼到现在2500多年,社会生活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完全按照孔子的士昏礼来操作是不现实的了。今天欲复兴传统礼仪既要根据现实的情况,又不能违背根本的义理。如果违背礼的基本义理,就不是儒家儒教的礼。不应现实的变化,没有办法实施。他专门介绍了孔圣堂在这方面的经验。
如何重塑儒家婚礼的神圣性是蒋先生考虑最多的问题。他说,现代的婚礼大多在酒店举行,一方面酒店是个盈利场所,承办婚礼本身就是为了赚钱,再者,酒店无法提供一个神圣空间。孔圣堂是一个儒家组织,在孔圣堂专门设置一个“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这是一个具有神圣性的空间。儒家的婚礼实际上是一个宗教仪式,是宗教性的婚礼。传统婚礼中,对天地鬼神的祭拜是一贯穿整个婚礼的精神。
儒家传统婚礼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现代社会以来,西化知识分子多诟病儒家的礼教是压迫妇女的,这其中有很多误解。儒家的婚礼充分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在婚礼亲迎时,传统文献的有个很有意思的记载:新郎的脸是北面,奠雁,再拜稽首。再拜稽首是古代最大的礼。这里,关于新郎行礼的对象一直存在的争议。蒋先生经过精辟的分析,说明这是新郎向新娘行的大礼。这里即充分体现儒家对女性的尊重。
蒋先生还强调了儒家传统婚礼的教育意义。他说,婚礼不仅具有神圣性、美感、庄严,还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现代的教育体制中,从小学到大学都是通过语言来教育,语言固然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但仪式的教育功能不容忽视。仪式教育比语言来教育人更生动更能打动人心。参加婚礼或者观摩婚礼都会使人经历一次儒家思想的教育。
蒋先生的讲演结束后,与会同道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今年上半年,张祥龙先生经过精心筹备,为自己的公子举办了传统的儒家礼仪。下午的时间由张先生分享自己的实际传统礼仪的心得。张先生认为,“以儒为本”的含义是:保持儒家古礼的根基,但又要适应现代人的境况,做出必要调整。婚礼要体现“阴阳有时,男女有别,夫妻有亲,夫妇有义,家庭有和”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婚姻往往只取决于两个人的意愿,不考虑父母和后代的状况。婚姻本意是要双方结合为一个有机体,但现代婚姻的基础却是实体性个人主义——此亦构成了自相矛盾。而现代法律也并没有考虑到此种结合性的意义,还在坚持个人实体性的不可消融,试图以个体主义的方式谋求超个体的结合。张先生认为,儒家婚礼的基本含义是要明确“男女有别”、“夫妇有义”,要在婚礼中向对传统文化感受甚少的年轻人进行基本的礼乐教育。蒋庆先生对此深表认同,并认为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和法律意识导致婚姻由古典的神圣誓约转化为理性的当下决定,单纯基于“感情好”的婚姻无险可守,容易破碎,对人类生命的永续存在十分不利。
北方昆曲剧团的张卫东先生在老北京礼俗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就老北京婚俗进行了摘要介绍。对保媒、相、放定、合婚、纳征等一系列民间婚俗的基本元素作了翔实生动的说明。
晚上的讨论中,儒门同道继续就婚姻服饰、礼仪在现代社会的恢复与重建进行研讨。
告拜礼相见礼
第二天研讨主题为儒家告拜礼和士相见礼。首先,蒋庆先生对告拜礼的缘起作了简要说明,进而介绍儒家告拜礼的性质、内容。蒋先生指出,儒家告拜礼是融于日常生活的与儒家神灵进行的感恩和交流,所谓“日常化之感恩祭也”。先生将上香、灌酒、奏乐、告拜辞等内容的意义作了分析,并着重指出鬼神的(或神灵、灵魂)问题,在先儒阳明、程子、朱子处的理解都存在瑕疵,盖因彼等皆以功能角度看待鬼神(“天地造化之极”),或以阴阳二气之变化(“阴阳二气往来”)解释鬼神,这是不够的。在《诗经》等先儒经典其实都已经指出,鬼神是一种永恒的精神实体,是“祭享”之主体,故而能与人在宗教仪式中进行交流。良知元神是永恒的精神存在,没有这个永恒的精神存在,人就无法与上天感通,而宗教仪式也会变得没有意义。廖申白先生认为,蒋先生关于鬼神问题的看法很富启发性。唐文明先生则认为宋儒在鬼神信仰很普遍的时候作如是论,是有理性化的积极意义的,不能一概否定,气在古代是非常神秘的概念,张子(张载)的思想也不能被简单视为“唯气论”。儒门师友还就诸仪式、义理中体现的儒耶差别、在现代社会的实行等问题作了讨论。
在下午的研讨中,蒋庆先生首先对士相见礼中揖、拜两个动作的条目和内涵作了梳理,认为儒家礼仪不是表达平等的精神,而是表达“合理的等级秩序”。
丧礼
张卫东先生对丧礼作了简要梳理,曹建敦先生补充了其在《仪礼》上的义理依据,廖申白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的丧礼,不管是以儒家为义理基础,还是儒释道杂糅,基本体现了“人死为大”、“视死如生”、“尊重死者尊重亡人”的礼俗,但另一方面,民俗演变中,细节的复杂性却也愈发提高了丧礼成本,增加了人力财力和精力的消耗。
曹建敦先生对传统冠礼的形式、性质和内容作了介绍,指出加冠是一个人成长史上非常重大的事情,三加之礼必须在家庙中进行。长者须勉励加冠者努力精进,成德成人,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完成使命。曹先生还对冠服进行了简要介绍。大家并就冠礼在现代社会的恢复进行了探讨。
小结
五四以来,对于西方文化不加反思地接受,对固有文化的摈弃与排斥,已经使得礼崩乐坏的局面演变至空前严重的局面。在现代性、个体性迅速发展,传统社会的神圣性急剧瓦解的现代社会,恢复礼乐传统,对于解决身心安顿、文化认同和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任务均具有重大意义。而恢复和重建儒家传统的过程中,礼仪的复兴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大环节。无礼文以见仁义、明天理,儒家即不称其为儒家。而包罗广大的传统礼仪体现的礼义究竟为何,又要作如何的兴革方能适应并引导当代个体化、商业化的社会,则是复兴礼仪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次会讲以婚礼为主,兼以告拜、士相见、丧礼、冠礼等诸礼为案例,深入探讨了儒家几种重要礼仪的形式、性质、礼义与其在现代社会的恢复。
值此儒家文化凋零之际,各地同道聚首北京,不免令人感慨非常!蒋先生痛陈,100年来,儒家失去了活的载体,情况更惨于唐君毅先生所言之“花果飘零”的时期,也更酷于余英时先生的“游魂论”。儒家的遭到了生态型破坏,根本上来说是儒家的文化土壤已经被严重破坏。因此,现在我们要复兴儒家,就要从改造儒家的文化土壤开始去做。譬如像苇杭书院的读书活动、今天这样的年度会讲,都是改造土壤的活动。希望儒门同道精进奋发、勇于承担、戮力儒学复兴,把恢复礼乐的时代使命不断向前推进。
是次会讲与己丑会讲(孝)秉承同一理念,最主要的价值在于恢复和重现传统书院之精神与功能。当下社会随着国学热的传播,书院之名处处可见,但大多已不具备传统书院之功能,民间讲学、传承道统已被普及与启蒙所替代,这当然是文化之厄造成的无奈之举,但恢复和重正书院之名亦为当务之急。苇杭书院此举效法宋代书院讲学之盛状,邀集同道,以德高望重者为师,习礼修文,深研义理,力求开出一条书院讲学之旧途新路。
同时,是次会讲也将在儒家核心价值的恢复和重建方面做出一些深入的努力。一方面会在已经深入讨论之婚礼和告拜礼方面形成一个既符合礼义精神,又适应当代生活的实践样本;另一方面也会以此为契机,深入推动对礼乐文化之全面思考,使冠婚丧祭等等之价值和精神重回人心。
通读经典
《孝经》(推荐注本——十三经注疏本)
《论语》(推荐注本——四书集注本、十三经注疏本)
《大学》(推荐注本——四书集注本)
《中庸》(推荐注本——四书集注本)
《孟子》(推荐注本——四书集注本、十三经注疏本)
《诗经》(推荐注本——朱子注本、十三经注疏本)
《礼记》(推荐注本——十三经注疏本)
《尚书》(推荐注本——十三经注疏本)
《传习录》(推荐注本——陈荣捷详注集评)
《近思录》(推荐注本——陈荣捷详注集评)
参考资料
苇杭书院.华夏礼乐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8 13:34
目录
概述
理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