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正书院
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
丽正书院,最早出现在唐东都洛阳紫微城,为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由唐玄宗创立于开元五年(公元717年),作为官方的修书机构,其首要任务是搜书、校书、藏书,是中国第一书院。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改称为集贤殿书院,简称“集贤书院”。
基本简介
作为我国第一所官办书院,丽正书院广“聚文学之士”,或修书,或侍讲,以张说为修书使以总之。
公元725年改称集贤书院后,书院又根据设置需要,配备了一系列官职,分别为学士、直学士、侍讲学士、修撰官、校理官、留院官、检讨官、中使、孔目官、知书官等。
与此同时,书院还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比如,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的学士,按月终、岁终进行内、外考核,“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考最于外”;并依据每个人的业绩,由修书使进行登记,上奏朝廷,分别加以褒贬。另外,对于修撰、校理、留院、检讨等官员,也依照每个人的学识水平和工作状况,分月或逐年进行考核,或兼或留,酌情而定。
俗话说,树大招风。对于书院工作人员的高薪及其从事的活动,难免会有少数人看着眼红,甚至公然加以诋毁。这里面,以中书舍人陆坚表现得最为明显。陆坚自负文学,常以集贤书院学士多非其人、所司供膳太丰加以议论,尝曰:“此辈于国家何益,如此虚费。”建议罢之。
对此,张说果断给予了反驳。他说:“自古帝王功成,则有奢纵之失,或兴池台,或玩声色。今圣上崇儒重道,亲自讲论,刊正图书,详延学者。今丽正书院,天子礼乐之司,永代规模,不易之道也。所费者细,所益者大。徐子之言,何其隘哉!”(徐子即陆坚)张说的据理力争,不仅有力维护了书院的尊严和声誉,而且阐明了书院的存在价值和它今后的发展方向。
丽正书院(集贤书院)设立后,搜书、校书、藏书成为其首要任务,这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的流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有关资料统计,集贤书院收藏图书达53915卷,且分抄正副两本藏于长安与洛阳。
同时,依托书院藏书多、学者多的优势,书院还成了皇帝咨政的“顾问”。这方面,“蒋乂(yì)应对”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据《旧唐书》记载,蒋乂“在朝垂三十年,前后每有大政事、大议论,宰执不能裁决者,必召以咨访。乂征引典故,以参时事,多合其宜”。可见,“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以备皇帝应对是当时书院的一项重要任务。
另外,学者们在整理图书,尤其是在选评当时文人著述的过程中,对那些确有真知灼见、有真才实学的能人贤士,也负责及时向朝廷举荐。这从其招纳的贤士张果(后来被神化为八仙之一的张果老)身上可见一斑。
张果老这一名号在民间可谓家喻户晓,他曾入集贤书院一事却鲜有人知。据《新唐书》记载,唐玄宗听说隐居中条山的张果为神异之人,便于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派通事舍人裴晤前往招纳,未果;后又派中书舍人徐峤携皇帝的亲笔信前往,张果方才答应进入集贤书院。
后世影响
丽正书院(集贤书院)虽然还称不上是后来书院聚徒讲学的机构,但它孕育了以后渐起的各类书院“培养人才”“研究史籍”的学风,因而奠定了我国古代书院群星璀璨的基石,在我国书院教育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2 14:53
目录
概述
基本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