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L.)DC.),是菊科艾纳香属植物。茎粗壮,直立,高1-3米;下部叶宽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具柄,柄两侧有3-5对狭线形的附属物;上部叶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无柄或有短柄,柄的两侧常有1-3对狭线形的附属物;
头状花序多数,
总苞钟形,花托蜂窝状,径2-3毫米,无毛。花黄色,雌花多数,花冠细管状,两性花较少数,花冠管状;瘦果圆柱形,被密柔毛。冠毛红褐色,糙毛状。花期几乎全年,主要采用无性繁殖。
植物学史
艾纳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用药历史。最早记载见于公元652年唐代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中治身体臭令香方之衣香方:“安息香、艾纳香(各一两)……”。此后的诸多中医古籍中,也有相应的记载和评述。公元668年,唐代释道世所著《法苑珠林》华香篇,引证部云:“广志曰,艾纳香出漂国”;而随后的《
本草纲目》等典籍也有相应的记载和评述,多仅说明了其用途、疗效和用法,偶有描述其植物学分类特征。在印度、新加坡、泰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传统医学也有艾纳香入药的记载,用于伤风感冒、风湿性骨痛、关节炎、产后风痛等症的治疗。
1833年,Augustin Pyramus de Candolle(de candolle,DC.)为纪念荷兰植物学家Carl Ludwig von Blume(Blume.)对东印度植物学研究的贡献,将艾纳香植物类群的属名定为Blumea DC.。
关于艾纳香种质资源,亦有学者进行研究。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或
亚灌木。茎粗壮,直立,高1-3米,基部径约1.8厘米,或更粗,茎皮灰褐色,有纵条棱,木质部松软,白色,有径约12毫米的髓部,节间长2-6厘米,上部的节间较短,被黄褐色密柔毛。
叶:下部叶宽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2-25厘米,宽8-10厘米,基部渐狭,具柄,柄两侧有3-5对狭线形的附属物,顶端短尖或钝,边缘有细锯齿,上面被柔毛,下面被淡褐色或黄白色密绢状棉毛,中脉在下面凸起,侧脉10-15对,弧状上升,不抵边缘,有不明显的网脉;上部叶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7-12厘米,宽1.5-3.5厘米,基部略尖,无柄或有短柄,柄的两侧常有1-3对狭线形的附属物,顶端渐尖,全缘、具细锯齿或羽状齿裂,侧脉斜上升,通常与中脉成锐角。
花:头状花序多数,径5-8毫米,排列成开展具叶的大圆锥花序;
花序梗长5-8毫米,被黄褐色密柔毛;总苞钟形,长约7毫米,稍长于花盘;总苞片约6层,草质,外层长圆形,长1.5-2.5毫米,顶端钝或短尖,背面被密柔毛,中层线形,顶端略尖,背面被疏毛,内层长于外层4倍;
花托蜂窝状,径2-3毫米,无毛。花黄色,雌花多数,花冠细管状,长约6毫米,檐部2-4齿裂,裂片无毛;两性花较少数,与雌花几等长,花冠管状,向上渐宽,檐部5齿裂,裂片卵形,短尖,被短柔毛。
果:
瘦果圆柱形,长约1毫米,具5条棱,被密柔毛。冠毛红褐色,糙毛状,长4-6毫米。花期几乎全年。
繁殖方法
无性繁殖
艾纳香的种苗来源,主要采用
无性繁殖。艾纳香生长过程中地下根、茎都可以发生芽点,长出分生苗,4-5月中旬选择根生春苗移栽。
有性繁殖
艾纳香种子发芽率虽然极低,但仍有部分种子能发芽,并且种子实生苗一旦成株,生长十分茂盛,抗病性强。由于种子有性繁殖的育性、休眠性、发芽率以及种子采收和种子对环境的抗适性还存在诸多问题,生产上尚不能提供大量实生苗一般不采用种子
有性繁殖。
栽培技术
栽植方法
时间:小面积种植,3月下旬就可采少量已达移栽规格的少量小苗移栽。大面积种植最好在4月下旬至5月有大量成苗和进入雨季时移栽。
种苗:5-10叶,株高5-20厘米,根嫩白,带10厘米母根,无病害分生苗。用锄或铲在分生苗与母株连结方向,分生苗两侧距离10厘米处深挖,切断水平母根,挖取分生苗,减少对母根的翻动。按苗的大小分级。远距调苗应扎把(20-50株/把),泥浆沾根,取苗后48小时内栽下。
距离:
行距1米,窝距0.15-1米,坡瘦地用小窝距,平坝肥地用大窝距,窝距小于行距时在坡地上应横坡行向。每穴定植1株。
常规栽植:窝深10-15厘米,窝底浅回松土。植苗时,苗茎直立居中,根系伸展,覆土压实4厘米,上盖松土,浇定根水。
抗旱栽植:不用
基肥,特别是不用化肥作基肥,或基肥撒施,不用窝施;抢阴雨天移栽;将幼苗下部叶片去除,留顶上3-4叶,以减少蒸腾失水;深窝半坑盖,让根系深入下层潮土,穴上方留有凹面,有利于保蓄天然降水;苗源充足时,每穴植2株,确保成活定植1株。
田间管理
查苗补苗。移栽后7-10天,检查幼苗成活情况。未成活植株全株和心、叶枯萎,成活植株上部心、叶扩展。苗源近条件下,6月上旬前都适合取苗补植。6月下旬前即使已成活的艾苗还会因
根瘤病或地下金针叶虫危害发生死苗。在无水浇条件下,6-7月高温,补植效果不好,进入6月中旬不必异地取苗补植,可于10月气温下降或次年用成活植株发生的分生苗,就地取苗补植更为经济。
中耕除草。艾苗成活后进行第1次结合追肥的
中耕除草,近株松窝,距植株10-15厘米外深中耕,以利根系扩展。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进入旺盛生长期前进行第2次中耕除草,这时水平根已串根,应浅松浅锄,保留已发生的根生苗,视杂草发生情况,随时除草。
追肥施肥。艾纳香由于抗旱移栽或山地种植农家肥源较远,运输困难,一般不施底肥。成活后的合理追肥,能大幅度提高生物产量和改善有效成分含量。
主要价值
药用
艾纳香全草入药,有祛风除湿等功效,在黎族、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悠久的用药历史,是一种重要的民间药物。同时,艾纳香也是获取冰片、艾片的重要来源之一。
性味:味辛;微苦;性温。
功效:祛风除湿;温中止泻;活血解毒。
主治:风寒感冒;头风头痛;风湿痹痛;寒湿泻痢;寸白虫病;毒蛇咬伤;跌打伤痛;癣疮。
【佤药】冰片草,艾纳香:全草治疗感冒,风湿痛,跌打瘀肿,产后风痛,痛经,腹痛,腹泻《中佤药》。
【藏药】嘎菩,艾片,梅片:叶治一切热病《滇省志》。
【苗药】Bind planb(冰片),艾片:通窍,消肿止痛,杀虫《
苗医药》。
【基诺药】补死:根叶治火牙疼痛,肝炎《基诺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用药禁忌:阴虚血热者慎用。
药理作用:其
提取物注射于动物可引起血压下降,血管扩张,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可用于兴奋、失眠或高血压患者。也有报告其浸剂能利尿,但较茶叶浸剂为弱。
经济
艾纳香,也是一种芳香植物。由艾纳香产生的艾油,具有独特的芳香气味,被广泛应用于香料以及化妆品行业。
保护现状
罗甸县2011年向国家质检总局提请对“罗甸艾纳香”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予以受理后,通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在北京组织召开的“罗甸艾纳香”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家技术审查会审查,3月30日,国家质检总局(2012)第37号公告正式批准对“罗甸艾纳香”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病虫防治
根腐病
描述:根腐病或茎腐病,病源为真菌半知菌
镰刀菌属。4-5月危害移栽苗,尤其是秋苗移栽死苗和幼苗成活后又枯死的主要病因。发病株根部发黑腐烂,基茎皮层水浸状坏死,致使地上部萎蔫枯死。地下害虫可加重该病发生。
防治:选用健康春发苗,注意对地下害虫金针虫的防治,用1:2:250-300波尔多液或50%
多菌灵500倍液灌根。
叶斑病
描述:发病初期叶片呈大小不同的紫色病班,以后逐渐扩大,严重时植株枯死。
防治:选择健康无病植株作种栽,发病初期施用1:1:100
波尔多液或65%
代森锌500倍液,每7天喷1次,连续2-3天即可。
蛀心虫
描述:幼虫蛀食心叶,形成虫苞,嫩梢受害呈筋条状。5-6月和10-11月为两个危害高峰,严重而普遍,受害率可高达90%以上。幼虫在寄主上越冬。
防治:于5-7月进行捕杀成虫;也可以用40%
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喷杀,每周1次,连续2-3次。
红蜘蛛
红蜘蛛及蚜虫,5-8月危害嫩梢,吸食汁液,使叶片卷缩退黄,茎芽畸形。
防治:越冬砍除寄主植株,清除残枝败叶。5-6月和8-9月对叶片和心叶喷药防治。可选用90%晶体
敌百虫1000倍液、215%功夫乳油4000倍液等。
产地生境
艾纳香分布于北纬21°30′-25°50′,东经97°30′-121°55′,垂直分布600-1000米。
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也有分布,生于林缘、林下、河床谷地或草地上。
生长习性
艾纳香根系发达,延伸可达115米,喜向阳、地势高燥、易排水的地块;土壤以土层深厚、含沙(砾石)酸性或
中性土壤为好,忌
重茬连作。
适宜生长的年平均温度为18-21℃,最冷月平均气温8-11℃。轻度干旱胁迫下,缺水对艾纳香影响不显著。中度和重度胁迫下,植物细胞受损,
植株生长缓慢,植株虽可生长,但长势不良;重度胁迫下,艾纳香叶片掉落甚至植株死亡。
鉴别方法
茎横切面:呈圆形,表皮细胞一列,外侧细胞壁
木栓化,多细胞非腺毛易见。偶见多细胞腺毛,皮层较窄,由数列排列紧密的
薄壁细胞组成。中柱鞘纤维呈半圆形,常由数十个纤维紧密结合。韧皮部呈长条形或长三角形,韧皮射线宽窄不一;木质部形成环列。髓中薄壁细胞中偶见
菊糖。
片中段横切面:上表皮细胞为1列类方形的细胞,排列整齐,非腺毛易见;偶见多细胞腺毛,下表皮细胞1列,类方形,可见气孔和非腺毛。栅状细胞1列,排列不整齐;
海绵组织排列疏松,可见分泌腔。主脉明显突起,以上突明显,
维管束1-6束,外韧型,其上下有明显的数列木化纤维束,韧皮部位于周围,木质部位于中间,导管多单个径向排列。
应用鉴别:艾纳香为提制艾片的原料,二药性味接近,功用略同。然艾片多入丸散,以辟疫通窍为优,艾纳香多入煎剂,以
祛风除湿为长。一为草药,一为成品,同中有异,使用亦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