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坞山,又名龛山、
王步山,位于今杭州市
萧山区瓜沥镇离萧山城区16公里,与
钱塘江遥遥相对,山势颇为险峻主峰海拔299米,东西宽3公里,南北长3公里,与钱江遥遥相对,山势颇为险峻,占地面积为9平方千米,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天开放。
概况
航坞山,
萧山东部名山,因古时钱塘江上往来船只,皆以此山为航标而得名。
春秋战国时期,航坞山一带曾是越王
勾践的军港,据《
越绝书》记载,勾践任命了一位长官,雇佣了七十名士兵在此驻防守护。五代十国时期的
吴越国王
钱镠曾到航坞山来放步踏勘,所以航坞山又叫王步山。唐宋时期,这里一直设兵驻守。明
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1553-1555),参将
汤克宽、督臣
胡宗宪,在这里大破来犯倭寇,在明代浙东抗倭史上留下重要一笔。
相传
春秋时
越王勾践曾到此山,观此山气势不凡,连绵不绝,随及心中许愿,如此山有一百个山头便定都于此以延续越国王霸之业,可数来数去航坞山只有99个山头,原来他忘记数自己脚下的这个山头。以为天意,遂罢定都与此的念头,遗憾而去。
元代诗人
萨都剌游览航坞山作诗四首,其中有一首《航坞山(五律)》:“拂衣登绝顶,石磴渍苔纹。鸟道悬青壁,龙池浸白云。树深猿抱子,花暖鹿成群。更爱禅房宿,泉声彻夜闻。”
明末清初,随着
钱塘江主槽的变迁北移,江道逐渐游移到赭山(位于今
萧山区南阳街道)以北,到清代乾隆前,龛、赭间的涨沙已基本连片成陆。清嘉庆十八年(1813)朝廷正式颁谕,将原来属于
海宁的赭山、西仓、靖雷诸乡,划归萧山管理。这座世代任凭潮汐昼夜冲刷的航坞山,从此成为远离江涛、屹立于广袤
萧绍平原上的一座名山。
据说,航坞山曾临江濒海,古时西北部是汪洋之水,清乾隆前,钱塘江水经航坞山、赭山之间入海,称“海门”。相传此山因越王
勾践航三百里至此山下,率众渡江而得故名,唐、宋、明时有重兵把守,为兵家必争之地。后经历代围海造田,乃为今日之貌。航坞山南段还有始建于宋代的地藏禅寺和洛思峰等胜迹可供游赏。据《舆地志》记载:“昔有洛下人随太尉朱隽来会稽,三年不得返,乃登山望北而叹。”后人因这个典故,称此峰为“洛思峰”。宋代学者诗人
徐天祜和元代诗人
萨都剌都到过这峰,并留下诗篇。
航坞山“蜿蜒肖其形,逶迤而东抱。”航坞山东麓的航坞公园竹径通幽,林茂花艳,溪涧淙淙,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一个天然氧吧,令人心旷神怡。园内立有中国近代“海上画派”代表人物之一的任伯年纪念碑石一块,昭示着大师故里深厚的人文积淀。
著名建筑
白龙寺
简介
航坞山上有一座
白龙寺,坐北朝南,三进神殿,为北宋熙宁(公元1068——1077年)年间所建。白龙寺几经沧桑,时毁时建,现存后殿是明代建筑,最后一次修建为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正殿内有“暗龙湫”(又称龙井、隐泉),活水清冽,常年不干,堪称一奇。
寺后有一白龙潭,潭水旱涝不枯不溢。到庙里来顶礼膜拜者,多借签筒、签书,求子求学求婚姻,求财谋事问病延寿消灾之类。香客曰:求此庙之签可预告凶吉祸福,甚是灵验。现白龙寺的“
航坞听梵”已被列为与“湘湖云影”齐名的“萧山十景”之一。
若想体验一种静穆,那就去航坞山上的白龙寺。僧人唱经的时候,随着众人盘膝而坐,遁空一切听经,寻求的是一份内心的宁静。梵语虽无惊世之句,但却有包罗万象的人生哲理,教人旷达行善,达到忘我的境界。透过心灵的安定和净化,能跃入一个宽广的心灵世界,并发现真正的自己。梵音如海,心想着一个世界的时候,这世界也越发地使人能够感受着幸福与安乐了。
历史
杭州航坞白龙寺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传说龙光法师云游此山,见岭上有白龙,遂结茅庐其上,后建寺宇设
观音大士及白龙像,故名白龙寺。寺宇历经沧桑,时毁时建。“
文化大革命地理位置
白龙寺位于杭州市萧山区
瓜沥镇东恩村航坞山巅。始建于北宋熙宁年(1066—1070)间。传说龙光法师云游此山,见岭上有白龙,遂结茅庐其上。南宋绍兴三年(1133)募创寺宇,供观音、白龙像,故名“白龙寺”。嘉定初年先后修建,曾为进士沈北海隐居之所,后改设禅院。清初单隆周诗称“龙王庙”,道光间重修。民国20年至30年先后整修大殿。全寺分前、中、后三座大殿,附设长生殿、六和堂、戒堂、经堂、禅堂、客堂、斋堂、百子堂等,共40余间。现存前、中、后三殿,南向。后殿三间,为明末清初建筑,面宽11米,进深9.14米,硬山顶。明间五架梁,双步廊,檐柱卷杀,石板墁地。中、前殿分别为清代道光、咸丰年间重修。东墙嵌有“白龙寺重建碑记”,记载了寺庙沿革。大雄宝殿佛座西侧有龙湫,又名白龙井,清泉从石缝中涌出,常年不干。元代诗人萨都刺有《登航坞山》诗曰“龙池浸白云”。清
沈成烈有联曰:“华雨注龙湫,只在此山,便成香海;昙云来鹫岭,试看兹坞,即是慈航”。该寺为本市东部地区古老而又完整的寺宇。1983年5月,
萧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至1990年,先后投资60余万元修缮白龙寺。现寺前新铺宽阔平坦的水泥板台阶,中轴线上的前、中、后三大殿门窗按原样雕刻装饰,石柱上楹联字迹清晰闪光,东、西厢房及附属设施亦相应完善,成为萧山市东部一座气势雄伟壮观的寺庙。
白龙寺附近,群峰起伏,树木葱郁,是一自然风景处。
千年古刹白龙禅寺就位于海拔300米高的航坞山主峰。从航坞山东麓上去有1300多石级,寺宇现属东恩村山林区。
建筑结构
白龙寺寺门是一座倒台楼一一戏台,旧时每年农历三月初一为“白龙天子”祝寿演戏的地方(第二、三天则移到寺外演出)。戏台前的天井是一四方形的水池,象征龙潭。戏台对面为白龙殿。殿内供有用檀香木雕刻成的白龙天子与阮氏娘娘偶像。支撑大殿的两棵柱子和中堂上分别塑有三条龙,殿内外墙壁上,嵌有碑刻,有名人题字,有水规碑、功德碑。
白龙殿前,建筑师别具匠心,引清澈的泉水穿寺庙过厨房,体现了神话中白龙求亲时阮氏姑娘的母亲害怕独女远嫁无人挑水,白龙为阮母解除后顾之忧的美好愿望。龙殿的后面是“三教同源殿”。殿前天井中的缅桂与桂花树中间,立有一大石香炉,每支脚上都雕有狮子头。左侧墙上嵌着“斋戏大头管事碑”,记述了当年为白龙祝寿时,演戏的盛况。右侧墙壁嵌着清雍正13年杨天成所立的“白龙祠功德碑”。寺庙最后一层是“观音殿”。白龙殿与戏台的两侧,系厢房。旧时于各殿及厢房楼下,还分别雕塑有各种偶像。
历史沿革
白龙寺据明代《会稽志》记载:白龙寺位于萧山区东南四十里航坞山上巅,山北临
钱塘江,登顶可望及
海宁县,航坞山又名“王步山”。
据传
越王勾践和吴王开战,需寻找有一百个山头的山建越王城,当他登航坞山之顶往下数山头一连数次只有九十九个,忘记加入自己站着山头,因此放弃了在航坞山屯兵操练的打算,以后越王打败吴王,此山当地百姓叫“王爬山”一直至今。
白龙寺之始究竟建於何时,各种说法不一,据《乾隆绍兴府志》记载:“白龙寺位于航坞山之巅。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建寺,内有白龙井,常年不涸,故名白龙寺,吴越钱武肃王尝屯兵于此。明嘉靖三十二年,总兵汤克宽、胡宗宪等在此山大破倭寇于此。”
又据《越铎日报》记载:“白龙寺创始于赵宗嘉定初年(公元1208年)为进士
沈北海先生隐居之所,厥后改建禅院,中设观音大士像。人杰地灵,蔚为古刹。”
按现存寺内庙碑《白龙寺重建碑记》(清同治八年沈成烈撰)所载:“在大宋熙宁间,龙光法师云游此山,见岭上有白龙呈现,遂结茅其上,募创寺宇,供奉观音大士以及白龙像,因此白龙寺名焉。”按熙宁为北宋神宗年号(公元1068——1077年)。以上三种说法是碑文为最早、最为实际,故确定白龙寺建寺为大宋熙宁年间。
1980年前后,当地政府拨款,大兴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之风,又建牌坊一座和上山道路全面修建,白龙寺也修葺一新,山门前台阶进行重新改造,并建仿古路亭四个。
2005年,白龙寺又耗巨资建造第四进“大雄宝殿”,上山道路已有一半以上重新拓宽建造成石板路,当地政府又拨款数百万元正在修筑一条由山下至山上的汽车路,预计到二00六年六月可以竣工通车。人行上山道旁又种植大面积的樟树,每天清晨有数百人上山晨练,平时游人不绝,一个风景优美,风光秀丽,树木林荫,空气新鲜,而千年古刹白龙寺又宛然一新的面貌使它又焕发了昔日光辉。每年春节和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为“观音大士”生日,万人上山烧香,其香火旺盛,呈现了一派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而必将成为我区的一个新的旅游景点。
名景看点
白龙寺年代久远,又几经沧桑,时毁时建,据重建碑文记载,最后一次修建为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重建至今已166年,前殿属清代古建筑,寺内石刻、木雕反映了清代的建筑艺术。
白龙寺在航坞山之巅,海拔298米,有石板小道自山下逶迤而上,总台阶为1886阶,中途设路亭二个,头路亭二间,二路亭一间,供上山之人中途休息,二个路亭之间,因其路险要,旁设扶手二处,走完二个路亭之后,其地势平坦,两旁密林,奇松垒现,古木参天,至寺前,有一片竹林,白龙寺便呈眼前,头进为九开间,正门口上悬有
沈成烈书“白龙禅寺”匾一块,此匾已于“文革”期间毁佚,东侧三间为财神殿,西侧三间为“百子堂”、“闹海观音”,其中一块“海藏龙宫”匾已佚,头进北门口有明代文学家徐渭书“珠林道重”匾一块。二进大殿供奉观音大士,系宋代香樟木雕,工艺十分好,其暖阁雕刻九天重宇,精致玲珑,大殿内设钟、鼓法器供和尚法事所用。观音大士背后供护法韦驮,有“威镇九洲”匾一块。后进三间为明代建筑,内供奉西方三圣和十八罗汉,两旁东侧为斋房,方丈室约房二十余间,西侧为禅房以及净头约二十余间,白龙寺最兴旺时约有房近百间。白龙寺坐北朝南,寺内大殿中有“白龙井”一口,寺后有湫,常年不涸,可供寺内生活用水,值得奇者,每逢久旱无雨,即使山下江河露底,井中无水,但山上“白龙井”久晴无雨而不涸,站寺前望四周,即群山起伏,树木葱郁,风光优美,至后山望海顶看钱塘江,白帆片片,乘风前进。
白龙寺白龙寺至今保存完好有前殿、大殿、后殿,二侧厢房部分毁于“文革”,也就是萧山现存比较完好的一座寺院,1983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龙寺大殿石柱有楹联一副,其文为上联:华雨注龙湫此山便成香海。下联为:昙云来鹫岭兹坞即是
慈航。此楹联系大清同治八年岁次己巳年谷旦,赐进士出身,兵部车驾司主事加四品衔军机处行走前翰林院庶吉士加三级沈成烈书(萧山瓜沥人)。
又有沈成烈纪倂书,重建白龙寺碑文为:粤稽有宋熙宁间,龙光法师云游此山,见岭上有白龙呈现,遂结茅其上,募创寺宇,供奉观音大士、白龙圣像,因此白龙寺名焉。佛力神庥,屡著灵应,遐尔闻之,罔不舞悦,逮今六百余年,归然古刹唉!祖英师者,积行僧也,道光十二年应檀那之请来此山,是年为其徒印清、印良,师祝发披度,且谓殿宇年久将圮,发愿雯庀材重建,运石布地由是,梵宇院寮。顿成华丽,庭除阶碱,不患崎岖,四方缁俗,来瞻礼者,皆大欢喜。而三师之修持,聿加精进,绅士耆英,请其开山说戒,以广佛传,因辞不获,遂于咸丰四年各传戒,以付众望,积年以来近十期,三师复以所蓄,经、忏、香烛资,备以戒期,应用陈设器具,水陆道场,法物经卷画帙,无不周至,并以余资,购得民田十余亩,沙地若干亩,为供奉香火永远之计,诚可尚矣!于戏兹寺之固兴,赖佛光普照,贶遐敷而可以,玖十方崇作,历史不替……
地藏寺
地理位置
地藏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航坞山,始建于宋熙宁六年(一○七三年),有高僧无能大师觅居到此,观看宝地,结草为庵,独来独往苦修三年。
当时闽南佛教衰退,僧人无居修持,十方丛林高僧大德云游四海,寻觅宝地定居。明朝初年有天台圆通大和尚及法徒寂照,来此又建茅庵供奉
地藏王菩萨,取名为地藏庵。每逢七月香客颇多,当时名播杭、绍、萧等地,挂单僧人越来越多,香火旺盛。
历史
清乾隆五年七月三十日,有天台方光寺
法本、
法忠二位高僧寻觅到此,见茅庵清静而定居修持当年改为地藏寺,为正宗第二十二世、二十三世,现石碑存记。乾隆九年七月三十日地藏显圣,大放慈光,进香者达千人之多,随即大兴土木,建起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室、齐堂等殿堂殿宇九十多间,使地藏寺盛极一时。同治六年为洪杨所毁,当年复兴。至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毁禅像,改为东乡自治会森林局,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年)恢复。
寺内风景
一九四九年后,地藏寺僧人逐渐减少。一九五六年遭台风袭击,数十间殿堂全部倾倒,僧人尽走,唯有当家显梅法师苦守到一九八五年六月二十九日
圆寂在寺。一九八六年,有本一法师从杭州上天竺来地藏寺,重开道场,以水陆法会为主。十二年来,在十方施主捐助下先后建起了天王殿、地藏殿、三圣殿、水陆内坛、齐堂、客房等大小房屋一百零九间。一九九七年一月,杭州市政府批准开放。一九九八年初经萧山市政府批准立项,兴建
大雄宝殿。地藏寺三面环山,树木葱郁,正面一望无际,直视钱塘江,风景秀丽。寺内有千年古樟两棵,树粗四人不能合围;一泓「洛思泉」,清澈见底,永不干涸;霜边山上「百丈岩」形似石佛,直立松间;坡上有狮子岩,形似卧狮;还有「鶏笼石」、明朝石屋「化纸亭」等,一年四季,香客不断。
历史名人
任伯年
任伯年(1840—1896)清末画家。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阴道上行者、寿道士等,以字行,浙江山阴航坞山(今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人。任伯年是我国近代杰出画家,在“四任”之中成就最为突出,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任伯年的绘画发轫于民间艺术,他重视继承传统,融汇诸家之长,吸收了西画的速写、设色诸法,形成自己丰姿多采、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
先生之作“用古人之新意,以我法造天地”将个人审美理想、艺术追求和时代需求有机结合,形成明快、温馨、清新之画风,兼具率真、机变之意趣,画面别具丘壑,气象万千。成为晚清画坛振衰起弊、继往开来的重要代表之一。先生绘画艺术,垂范后世,是中华民族艺术之瑰宝。
2000年11月25日,为纪念任伯年先生诞辰160周年,由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发起,由萧山瓜沥镇人民政府承办,萧山市人民政府=浙江省美协和省博物馆共同举办的纪念任伯年先生诞辰160周年暨“四任画派”学术研讨会在瓜沥镇隆重举行,并在瓜沥航坞公园树立了纪念碑。任伯年先生诞生在萧山,是萧山文化名人当中的一座丰碑,是萧山厚重的文化底蕴的体现,更值得瓜沥人民骄傲。
沈云英
沈云英(1624-1660),女,明代女将,瓜沥镇
长巷村人,自幼饱读经史,尤喜看宋朝胡国安的《春秋战》,更爱习武,善骑射,虽是裙钗女,却与众不同,出身武职世家,资兼文武。
明崇祯十六年 (1643),其父
沈至绪( 武进士出身 ),时为湖南道州守备 ,沈云英待父左右。时值张献忠起兵作乱,进攻道州,势甚狂,兵临城下。沈至绪领兵守 卫,两军相争阵前,沈守备不敌战死沙场。沈云英闻讯后,束发披甲,领兵数十骑,英勇杀敌,直趋义军营寨,拼力夺因为父尸,并大败义兵,奋勇不减男子,白领其父旧部继续与张献忠部坚持战斗,逐解道州之危。后
湖南巡抚把此事上奏朝延,明朝延发诏赠沈至绪为昭武将军,力日沈云英为游击将军, 明令率父旧部守卫道州。不久,由于张、李 (
张献忠、
李自成 ) 联合义兵势盛,战争更加激烈,沈云英夫贾万 策又战死阵前,女将悲痛欲绝,只得受诏扶父夫两灵枢回乡安葬,料理后事。
回乡后在长巷家祠内办起了私学,亲自讲学,训练族中子女,习武学文,激励后人爱国,培养有用之人才。后明朝自张献忠、李自成一闹一闯后元气大伤,加上 洪承畴、吴三桂叛明投清,引清兵入三海关,兵进如潮,势如破竹。时隔不久明清 大战,最后决战于
钱塘江两岸,再由胸怀二心的
马士英为了纪念这位
巾帼英雄,中国京剧团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她本人一生的传奇故事,编演了京剧《沈云英》,该剧曾在
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该剧的上演播出,对这位女将军的爱国、报国精神进行了传颂,为了更好地传承历史、保护文物,现长巷村委己同区文物部门取得联系,准备修建将军坟墓。
汪辉祖
汪辉祖(1730一1807),字焕曾,号龙庄,瓜沥大义村人,清乾隆四十年(1775)中进士,五十二年为湖南
宁远县知县,五十六年(1791)署道州牧,一月后再调善化令,后因足部患疾休官回乡。
汪辉祖返回故里后,定居县城苏家潭,乾隆五十八年应如主持修复萧山西江,其因主事得力,工程坚固,却耗资又少,同时,还上书朝迁要求减萧山牧地的赋税等,此举做了一件造福百姓的大善事。其后,汪辉祖悉心著述,著作有《元史本证》、《史姓韵偏》、《九史同姓名录》、《二十四史同姓名录》、《二千四史希姓录》、《辽重元三史同姓名录》等,尤以《学治臆谈》、《
佐治药言汪的六世孙
汪谦(1864-1935)为著名绘画家,1894年曾为
慈禧太后汪忠镐博士为汪的嫡系传孙。
旅游线路
1.宁波方向:杭甬高速—瓜沥出口
2.台州、温州方向:甬台温高速—上山高速---杭甬高速---瓜沥出口
3.金华、丽水方向:杭金衢高速----红垦互通---杭甬高速---瓜沥出口
4.苏州、嘉兴、上海方向:沪杭高速---钱江二桥---杭甬高速---瓜沥出口
5.安徽、临安方向:杭徽高速----杭州绕城西线----袁浦大桥---杭州绕城东线---杭甬高速---瓜沥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