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
Scheherazade),是
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代表作品之一,取材于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同年在
圣彼得堡首演;《
一千零一夜》这部伟大的民间故事集内容包罗万象,有格言、谚语、寓言、童话、恋爱故事、冒险故事、历史故事和名人轶事等,写情写景深刻生动,真实地反映出中世纪阿拉伯地区的
社会制度、生活方式、
宗教信仰和风土人情;这部作品便是根据《一千零一夜》中的画面和场景,以音乐的形式描画出来的伟大作品。
歌曲背景
作曲家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曾经在
沙皇海军中担任军官,因此漂泊四海,在中年之时已有丰富的游历。而交响组曲又名《天方夜谭》的灵感,即是来自于他心中对于东方神话般的印象。
作者在初版
总谱上介绍了原作的梗概:古代阿拉伯的
苏丹王沙赫里亚尔专横而残酷,他认为女人皆居心叵测而不贞,于是他每天娶一位新娘,次日便处死。机智的少女山鲁佐德(又译“舍赫拉查达”)嫁给这位苏丹王之后,在当夜给苏丹王讲了一个离奇生动的故事。第二天,这个故事正讲到关键之处,被山鲁佐德的故事所深深吸引的苏丹王,为了继续听下去,破例没有处死山鲁佐德这位新娘。之后,山鲁佐德又以同样的方式给苏丹王讲了一连串的动听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个夜晚。
最后,苏丹王被山鲁佐德的故事所感化,终于彻底放弃了残酷的念头,决心与山鲁佐德白头偕老。
这部音乐作品由一些阿拉伯东方的画面和形象交替组成,其中有的是风俗性的趣闻,有的是幻想性的大自然景色或爱情的场面;有时充满炽热的激情,有时则是细腻、温柔和静观的抒情诗。所有这些都以诗意为其基调,洋溢着
浪漫主义的敏锐感情,散发出东方神话故事的芳香……
在这首作品初版时,作者给全曲四个乐章写下了四个标题:第一乐章:《大海与辛巴达的船》,
第二乐章:《卡蓝德王子的神圣故事》,第三乐章:《青蛙王子与公主》,第四乐章:《巴格达的节日:辛巴达的船撞上立有青铜骑士的峭壁》。但后来作者为了不让太具体的标题束缚欣赏者的想像,便在以后的几次再版中,把四个乐章的标题删去了。
乐章鉴赏
第一乐章《大海和辛巴德的船》
辛巴德是一个有各种奇异经历的勇敢航海家,他多次出海远航,触礁沉没,但却死里逃生。
第一乐章中,作曲家着力表现无边大海的各种变化奇幻的景象。通过大海主题和配器、
织体的各种音响,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乐曲采用了无
展开部的
奏鸣曲式,在序奏中首先呈现的是威严而冷酷的苏丹王主题。此曲由三支
长号和一支大号主奏,雄浑阴沉,带有
宣叙调特点,接着由独奏小提琴奏出了舍赫拉查德的第二主题,带有阿拉伯
音乐风格的东方音乐特有的妩媚色彩的旋律,表现了舍赫拉查德聪慧柔美、委婉迷人的性格,与苏丹王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两个主题在全曲中多次变化再现,在不同场合表现了不同内容和不同
音乐形象。
中提琴、
大提琴不断反复的
伴奏音型,带有较强的波动感,描绘了起伏动荡的海浪。
在这背景下,苏丹王的主题演变成大海主题,成为
奏鸣曲主部主题:这是个宁静、平和的主题,仿佛可见到辛巴德的船在粼粼波光的海面上飘然滑行。接着
长笛奏出柔和的辛巴德主题:接着,小提琴
独奏再现舍赫拉查德主题,通过变奏使原来宁静的主题逐渐变得激动不安,预示着大海在骚动,暴风雨将来临,以及辛巴德与海浪搏斗的惊险场面。进入再现部后,大海主题呈现出剧烈、不安和动荡,描写了狂风巨浪的肆虐。最后乐曲再现,重现大海主题和
副部主题,在渐趋平静的气氛中,辛巴德的小船平稳地渐渐远去。
第二乐章《卡伦德王子的故事》
“卡伦德”意思是靠施舍为生的
游方僧。这一乐章又名《僧人的故事》。乐章开始,独奏小提琴奏出舍赫拉查德主题,仿佛她又开始讲述一个王子扮成乞丐的奇异故事。
大管悠闲地奏出卡伦德王子的主题:这个主题经过多次不同乐器、不同色彩的配器,表现了王子遭遇各种不同经历,中间部是富有
戏剧性的充满刀光剑影的格斗场景。长号奏出饱满、有力的号角性音调:随后几个主题交错,在发展中多次出现主题动机,展现了激烈的战斗情景。最后再现卡伦德王子主题的四次变奏,在雄壮有力声中结束第二乐章,低音部苏丹王主题隐约出现,似乎在赞叹。
第三乐章《王子与公主》
这里是无展开部的奏鸣曲形式,采用了具有阿拉伯风格的深情、温柔、优美的旋律。表现王子的主部主题,以及刻画了王子温柔、文雅的形象。表现公主形象的
副部主题轻盈、委婉、柔美,具有东方舞曲风格,王子与公主主题(主部与副部)交织在一起,向人们展现了一副爱情画面,王子主题曲由弦乐奏出。展现了公主婀娜、妩媚、轻柔的舞姿。这两个性格相近的主题,经过多次变奏,交替发展、缠绕,烘托出公主优美的舞姿和王子的热烈深情,最后以王子主题再现木管乐器流畅、轻巧的下行,轻轻地结束第三乐章。
第四乐章《巴格达节庆等》
这个乐章描绘两个情景:一是
巴格达节日的欢乐场景,二是巨浪涛天的大海。第一部分以狂欢性的舞蹈、快速节奏型的主题,表现了五光十色巴格达欢乐的节日气氛。
节日气氛走向高潮时反复出现了与卡伦德王子主题相关的乐句:把斑斓多彩的节日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接着又出现公主主题,经过充分展开,达到欢腾高潮,突然乐曲情绪变化,出现了大海主题,在起伏不停的海波节奏型衬托下,长号、大号用力再现苏丹王主题:这两个主题交织发展,又再现了巴格达节日欢乐的气氛,达到狂热的高潮时,音乐突然停止,发出一声巨响,暗示着辛巴德的船撞到了岩石上,沉没在茫茫大海中。乐曲气势渐弱,小提琴奏出呜咽似的大海主题,辛巴德小船主题也再次浮现出来:仿佛是对辛巴德这位勇敢航海者的回忆。
最后由小提琴独奏的舍赫拉查德主题出现,喻意故事讲完了,而苏丹王的主题也变得温和,被舍赫拉查德感化了。大海平静了,全曲在独奏小提琴缓慢的余音和木管乐器微弱的和弦中结束。
录音推荐
经典录音
录音简述
这个曲目最著名的一个录音当然要数莱纳指挥
芝加哥交响乐团在1960年的录音,唱片编号为LSC-2446,录制于1960年,这张唱片入选TAS唱片榜。
无论是LP或者CD玩家,这是发烧友们最多人选择的一个版本,如果第一次买这个曲目,这个版本无疑是首选。这个版本以凌厉的动态,宽广的
音场,坚实的低频,高度整齐划一的乐团著称,尤其是铜管部的表现可以说是“天下无敌”,绝对是莱纳时代芝加哥交响乐团的最高水准的示范级演出。
最精彩的要数第四乐章,莱纳带领芝加哥全力以赴,掀起阵阵滔天巨浪,芝加哥独步天下的“招牌菜”--铜管部,技巧辉煌灿烂,连极难演奏好的
十六分音符粒粒清楚。因为效果实在出色,尤其是撞船这段全曲最高潮处更是惊天动地,所以这个乐章也自然成为很多
发烧友专门用来试机的片段。这张唱片的录音是
RCA“阴影狗”的典型风格,音色厚重温暖,低频能量充沛,场面宽广;而更为难得的是这张唱片乐器质感好得惊人,由RCA公司在美国本土录制的“阴影狗”有好多好录音,但能出这种弦乐质感的唱片却不常有。
莱纳的演绎方式强悍有力,激情澎湃,但笔者觉得整体线条稍“粗”了些,作品中丰富的
管弦乐色彩表现不够突出,而最明显的不足是这个版本
小提琴首席Sidney Harth的表现太一般,和乐团的
高水准表现不太相称。录音师是Lewis Layton,录音上可以说是无懈可击。
需指出的是RCA“阴影狗”的
电平比其它几个版本要高一些,大家在作版本对比时应该要留意一下音量的控制,这是常被忽略又对效果有很大影响的细节。
这个版本因为实在太受欢迎,曾经再版过多次,市面上常见的LP版本有60年代的“阴影狗”
头版和“白狗”二版,80年代初的0.5速版,90年代中期的Classic Records 180克版和现在仍在发行的200克版。众多版本中,效果和价格都以头版最高,国内大约在1000元
人民币左右,但很难找到状态满意的,所以见到价钱很有吸引力的头版先不必惊喜,还需仔细确认状态,能先听后买较保险。如果找不到满意的头版,180克版效果也很好,价格大约在600元上下;不过200克版的品质和180克版相比差距就大了些,不但声音发蒙,而且杂音较明显,不过胜在价格只需两百多。
坊间曾经有传闻说二版“白狗”效果比头版“阴影狗”更好,但笔者曾经听过两者的对比,不能接受这个说法。
很多“阴影狗”的0.5速版口碑不俗,但这个录音的0.5速版就实在一般,音色质感尚可以接受,但低频量感和下潜明显不足。第二张要介绍的版本是比彻姆指挥皇家爱乐,唱片编号为ASD251,这张唱片录制于1958年,R2D4、企鹅三星带花双料名盘,我们都知道R2D4是发烧录音的权威代表,而企鹅三星带花则是均衡诠释见长,因此一张唱片能够同时获得R2D4与企鹅三星带花两种截然不同美学系统的青睐,自是十分难得。
苏丹王一开始的威严恫吓极具震撼力,接着比彻姆爵士以偏缓的步调,优雅浪漫而有点吊人胃口地铺陈出来,弦乐群的质感密度极高,尤其小提琴主奏Steven Staryk表现可圈可点,带着该声部紧密地与比彻姆充满舞蹈感的节奏行进。
第二乐章开头各
木管部的
solo表现得自由度高而自信的挥洒,令人印象深刻,是这个版本的亮点所在。一、二、三乐章的步调都相当同步属于中板偏缓的感觉,第四乐章低音
弦乐部展现稳重的
推动力,小号领奏的紧密度略差,毕勤版整体来说并非“能量充沛型”,而是充满人文味道的潇洒表现。
比彻姆的操控乐团的风格不像莱纳这么严谨,反映在演奏中可以感到乐手们较轻松和随意,除了第一小提琴手外,皇家爱乐的表现尚未达到芝加哥的水准,这个版本以第二乐章表现最佳。当然
Christopher Parker在Kingsway Wall的录音当然也说明了本片荣膺发烧名盘的道理。就收藏角度来说,此版当然是首选之一。这张头版“白金狗”国内市场价应该在500元之内,在本期介绍的各个版本的头版中应该是最便宜的一款了,一张大师演绎名,有多项获奖头衔,名贵“白金狗”标志的头版唱片可以用这样的价钱购得,很难有拒绝的借口。市面上还有200多元一张新版可买,不过价格和头版差距不大,但效果相差较多,除了一些坚持一定要听全新唱片的爱好者外,新版吸引力一般。
第三张要介绍的是近期
二手市场上较为红火的PHILLIP
孔德拉申指挥皇家阿姆斯特丹
管弦乐团版,这张唱片录制发行于1980年,编号为:9500 681。
这张唱片几年前价格大约在200元之内,然后大约在2005年前后的短短一年间暴涨到800元左右才稳定下来。对于这张唱片的演绎和录音的评价一直有些争议,喜欢这个版本的发烧友对它的评价很高,认为这个版本全面而且均衡,声音有
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的特有效果,总体和RCA莱纳不相上下;不喜欢这个版本的爱乐者则批评这个版本个性不足,乐器质感不够真实,声音不够通透。我们不妨从演绎,乐团和乐手水准,录音效果几个方面来和RCA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的版本来比较一下。
孔德拉申作为前
苏联的指挥家,演绎
俄罗斯作品本来就给人一种“正宗”的感觉,和莱纳的演绎相比,“爆棚”
乐段阳刚之气稍输给莱纳,但比起本文中介绍的其它名版还是更凌厉一些;不过对于那些温柔抒情的章节,康德拉辛的演绎就无疑更多出很多一些细腻。康德拉辛首次为
西方世界认识时,他的指挥手法就以大胆的弹性速度,强调对比而令
西方古典音乐评论感到惊诧,在指挥《天方夜谭》时他同样表现出这样的特点,这样的演绎方式使这张唱片做到细腻与粗犷,阴柔与阳刚兼顾。在乐团表现方面,芝加哥的铜管部遥遥领先,两者的弦乐群表现就各有千秋,芝加哥表现出的是斩钉切铁式的整齐,凌厉而且鲜明;阿姆斯特丹则不同弦乐组整体音色的高度融合,尤其是在第三乐章,弦乐群的效果让人流连忘返。在首席小提琴手上比较,皇家阿姆斯特丹的首席是鼎鼎有名的Herman Kerbbers,他的表现就比芝加哥的Sidney Harth好太多。在录音方面,两个版本的音场表现都非常出色,莱纳版更广阔,不同乐器组之间分隔清晰一些,而康德拉辛版则有较佳的自然空间混响,乐器交织较为绵密。两者的音色和音质差异更明显一些,莱纳版细节突出一些,较为清晰有力,而康德拉辛版更强调甜美和密度感,很有“胆味”。相比之下觉得,如果系统分析力一般,康德拉辛版的效果会大打折扣,或者说孔德拉申版不太适合用低档系统去评价录音的得失。这张
LP唱片在重播时有两点需要留意,一是因为碟基较薄,对于一些对VTA变化较为敏感的LP系统,在播放时需要稍降低一些
唱臂高度,尤其是以180克甚至200克唱片为基准调整的LP系统,否则平衡度会有所改变;第二是这张唱片的电平略低于RCA莱纳版,两者对比时音量需稍加大一些,如果用重播RCA莱纳版的电平来听,PHILLIP康德拉辛这张的弱音细节会有损失。
在市面众多《天方夜谭》的LP唱片版本中,如果以价格来衡量,无疑以
DECCA公司出品安赛美指挥
巴黎管弦乐团这张最具收藏价值,编号为SXL 2086。很多发烧友都知道DECCA有录制安赛美指挥
瑞士罗曼德
交响乐团的《天方夜谭》,封面是一幅拼图面具,所以见到本文介绍这张唱片时可能会觉得为什么封面有所不同。
其实安赛美在DECCA录制过两次
立体声的《天方夜谭》,第一次在1958年,当时指挥的是巴黎管弦乐团,本文介绍的正是这一版。因为现在市面上的CD只有后来指挥瑞士罗曼德的版本,很多发烧友都不知道有指挥巴黎管弦乐团的版本存在。先不论个人的喜好问题,这张LP可以肯定是目前市面上最昂贵的《天方夜谭》,两年前
国内价格就超过2000元,而且价格高还算了,这张唱片还很难找得到。后来指挥瑞士罗曼德的版本价格就便宜一些,应该在1000元之内。前文在介绍作品背景时曾经提到,这部作品并非“叙事”,而是通过音乐展示场景,作曲家通过高超的
配器手法使作品表现出极其丰富的音色变化。对于这部作品这个最重要的特点,有指挥家中的“色彩大师”美誉的安赛美对这部作品的音色把握可以说是无人能及,他把这部作品千变万化的音色充分表现出来,在市面上多如牛毛的《天方夜谭》的录音中,这张唱片最符合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向听众展示一个富于东方色彩的
万花筒般的神奇世界”。《天方夜谭》是否越“爆棚”越好?因为安赛美的两次
立体声录音都不“爆棚”,所以他的《天方夜谭》常受到忽视。虽然对
音乐作品各人喜好和理解各不相同,但笔者觉得《天方夜谭》并不是一部电影的配乐,玩得“爆棚”当然会让人觉得过瘾,但对于表现原作的意图方面,音色的变化才是成败所在。笔者也曾听过一些现代新录音的《天方夜谭》,通常这些版本都会强调惊天动地的强烈动态,充分发挥现代
数字录音技术的优势,但“爆棚”之余却没有一个版本能表现出安赛美棒下的音色变化来。演绎这部作品时,如果过于追求火爆的效果,很容易就出现
铜管乐器掩盖了木管和弦乐的现象,这时这些乐器一些微妙的变化就不太容易被发现了,安赛美无疑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即使在乐曲最
高潮时,他都要求保持乐团整体的清晰感。而且为了保证这种音色变化的效果,安赛美显然刻意压制了低音乐器而避免声音产生浑浊感。当时巴黎管弦乐团的首席Pierre Nerini技艺不凡,他在独奏时琴声表现出一种女性的诱惑效果,更大大增加了这个版本的可听性。而且这个版本还有DECCA的高质素录音作保证,
空间感十分自然,细节清晰,安赛指挥乐团营造出来的丰富音色变化能准确表现出来。在重播时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巴黎管弦乐团当时所使用的摆位是旧时的摆位,和现在传统的摆位有所不同,不必怀疑是否自己的系统左右反相了。
安赛美后来指挥他自己的“亲兵”瑞士罗曼德又录制了一次这个曲目,不过可能是和当时的巴黎管弦乐团相比,瑞士罗曼德乐团实力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同样的指挥,基本相同的指挥手法,同样的唱片公司录音,后来这一次虽然已经非常出色,但还是没能达到第一次的水平。印象中巴黎管弦乐团在60年前后的所有录音都非常出色,尤其是铜管,表现比70年代后的好得多。
最后想向读者推荐的是一个演绎方式较为特殊的版本,是DECCA公司1964年的出品,由斯托科夫斯基指挥
伦敦交响乐团,编号为PFS4062,属于DECCA的四相位系列。这张唱片可能是斯托科夫斯基最贵的一张唱片了,
市场价格超过1000元。
这是一个被评价为“著名而又声名狼藉的版本”,因为大家DECCA四相位录音的效果褒贬不一。所谓四相位录音源自这个系列的英文“phase 4 steoro”即四相位立体声,实际上与相位没什么关系,也不是四声道。这个系列由1962年开始推出,所使用的录音技术和DECCA公司常用的使用DECCA树的单点录音方式不同,它使用多点录音,使用多达20路的录音台,并使用了DECCA开发的“声像分配器”,这样录音后录音师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各声轨在音场中的位置,然后再加入人工的混响以得到空间感。这项技术如今早已普及,但在60年代初期,这是一项非常先进的技术,这种技术和传统的三话筒录音相比,可以捕捉到更多哪些本来距离话筒较远距离乐器的细节,使录音过程可以克服很多环境等的不利因素。斯托科夫斯基对新的录音技术一向非常支持而且积极参与,在四相位系列的唱片录制过程中,他亲自指出录音中要强调和突出的声部,指导录音师按照他的构想去完成录音的制作。至于声音效果,这个系列得到的评价差别很大,在美国和日本对这个系列评价较高,而英国本土则反而较为抗拒。简单来说,这种录音技术的好处是细节较为清晰,
不足之处是声音不够自然。
DECCA公司虽然率先开发出多点录音技术,但一直坚持使用原来的DECCA树录音方式,反而是其它唱片公司在后来很多都逐渐放弃原来的双话筒和三话筒录音,转而采用多点录音。在演绎方面,斯托科夫斯基当然为作品注入了强烈的
个人风格,尤其是
木管乐器的表现自由而生动,弦乐的非常结实,小号也热力四射,独奏小提琴艾里克·古恩博格的音色华丽。但非常令人意外的是,斯托科夫斯基在第四乐章并不算火爆,虽然演绎得热力很足,但绝对没有莱纳和康德拉辛版宏厚坚实的低频,这点倒是不太符合斯托科夫斯基一贯的风格。看来对这部作品,斯托科夫斯基的解读还是比较接近安赛美的观点。
作者简介
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Nikolai Andreivitch Rimsky-Korsakov,1844-1908),俄罗斯著名作曲家;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家庭音乐气氛的熏陶。
1856年,进入
彼得堡海军士官学校,并认识了巴拉基列夫,得到他的赏识,在他的指导下进行创作,以后成了“
强力五人集团”的主要成员。在
鲍罗丁、
穆索尔斯基、
达尔戈梅斯基死后,他为他们的作品续完未竟之稿,改稿、校订或配器,为整理朋友们的作品做了大量的工作。
1871年起,他被彼得堡音乐学院聘为教授,在培养学生、著书立说、
社会活动等方面都成绩卓著。
代表作有十五部歌剧。此外,
交响乐作品也很有名,如音画《萨德科》、组曲《安塔尔》、《天方夜谭》和《
西班牙随想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