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地图,是反映中国及东亚国家古代勾勒国家疆域的地图,对于研究当时的地理、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概念出处
“舆”是疆域的意思,“舆地图”顾名思义就是疆域图。
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秦统一后中国见于史籍记载的《舆地图》,元狩四年四月丙申,“
太仆臣
公孙贺行
御史大夫事……奏舆地图,请所立国名。”《汉书·武帝纪》载元鼎六年秋“遣浮沮将军
公孙贺出
九原”,注引臣王赞曰:“浮沮,井名,在匈奴中,去
九原二千里,见汉舆地图。”据
颜师古说,臣王赞生活的时代“在晋初”。这说明汉代的舆地图晋初臣王赞还见过。这也说明汉代已明确出现了关于国家的地域概念。这对后世
自然地理研究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历代舆地图
《历代舆地图》以刊行于1863年的《
大清一统舆图》为底图,同时参阅
税安礼的《历代地理指掌图》、六严的《舆地图》、
胡渭《禹贡锥指》中的地图等,它把从春秋战国至明代凡见于《左传》《战国策》等先秦时期汉民族经典典籍及正史地理志的可考地名基本纳入地图,还用黑体字就历史事件和地名的变迁加注说明,对历代地理志的讹误进行补正。地图用黑色表示古地名,用红色表示今地名,古今对照,令人
一目了然。直到本世纪70年代中期《历代舆地图》仍是中国历史地图中最重要、最全面、最富学术价值的一种。谭其骧称《历代舆地图》为历史地图绘制史上的里程碑。
《历代舆地图》由传统
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清代学者
杨守敬主编,绘制了自春秋至明代的历代疆域政区,并辅以山川形势,历代正史地理志中的县级以上地名基本全收,并绘制了一级政区的界线,是历来历史地图中最详备的一种。
光绪三十二年(1M)宜郝观诲堂杨氏朱墨重校本。本图集分总图和分固两部分。总图即(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共71幅。分图则依朝代和所据材料加以标题,自春秋至明代共45幅,包括春秋列国图、战国疆域图、明地理志图等。本图集是以清代实测的4大清一统舆酚为底本绘制的。古今地名以
朱墨二色套印。
墨色为古地名,朱色为今地名。
建国初期,曾经有设想按现代地图模板重印《历代舆地图》但由于其中错误较多,最后决定重新编纂一部历史地图集,也就是后来的《
中国历史地图集》
杨子器跋
原图无名,因图底部有杨子器跋文,今称“
杨子器跋舆地图”。该图是一幅反映明代中国疆域政区的地图。原图绘于明正德七——八年(1512-1513),已佚。明
嘉靖五年(1526)重绘,现藏大连市博物馆。所述之图是嘉靖本的摹绘本。
该图图向为上北下南,所绘范围:东到大海,西抵黄河源头,北达长城以北的苏温、兀秃一带,南至海南岛。图上详细绘出了当时全国两京十三省、府、州、县分布位置、名称和数目。地图内容采用了中国古代地图的传统制图方法表示,地物、地貌用形象的写景法,居民地采用了规格化的图形符号。其中标绘府、州、县、卫、所行政建制多达1600余处,名山、大山500余座。河道表示尤详,特别是黄河源是现存古地图中表示得最为详细准确的一幅图。虽然该图没有画方,但海岸线轮廓、江河位置、形态以及府、州、县等地理分布均较准确,证明此图是按一定比例和方位绘制的。
该图画工精细,并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等级的居民地,名称标注在符号内。用不同的颜色分别表示各种地理要素:省界用红色标示,特别醒目;黄河为黄色,非常直观;山丘、岛屿底部为棕色,顶部为绿色,立体感较强;湖泊、海洋为蓝色并绘有波纹线,具有很强的动感;名胜古迹多以真形表示,并趋向规格化。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以西的长城,如同一条巨龙蜿蜒于山岭之间。为弥补地图绘画之不足,图下又用跋文及其他文字说明,详细记载了全国行政建置的名称、绘图目的和参考资料。尤其是图下部注有“凡例”,用文字叙述的方式,将图中所用的居民地符号一一列出,可谓地图“图例”之雏形。
这幅绢绘舆地图不仅是一幅内容丰富、科学性较强的地图,也是一幅反映古代中国壮丽山河的艺术珍品。这种形象直观、色彩艳丽的艺术地图符合宫廷和官府的需要,因而这类地图能得到发展,并得以长期流传。这幅地图对后世地图的绘制影响极大,如:明嘉靖十五年(1536)刻制的《皇明一统地理之图》、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王泮题识的《舆地图》、崇祯辛未年(1631)孙起枢重刻的《皇明舆地之图》等,其内容和绘法无不效仿这幅舆地图。这是一幅地形、地物用传统的形象画法绘制的地图的代表作。
宋代拓本
现存日本京都栗棘庵的中国宋代拓本《舆地图》。由左、右两幅拼合,图纵207厘米,横196厘米。图上没有注明制图人和制图时间。根据图上行政区名建置的最晚时间是
南宋度宗咸
淳元年(1265),推测此图为度宗(1265~1274)初年绘制。原图已佚,图的拓片是由日本僧人佛照禅师于祥兴二年(1279)带至日本。此图正上方刻“舆地图”三字、左上方刻“诸路州府
解额”(即科举人数),图中府、州、军的名称及数量大体与左上方刻记一致。图的范围以宋代政区为主,东及日本,西到葱岭(今帕米尔),南涉印度及印度尼西亚一些岛屿,北达蒙古高原。山脉用写景法表示,并绘有森林。河流用单曲线表示。湖泊用水波纹表示。地名均括以方框。在许多州、县间绘有道路。西南地区绘有少数民族分布情况。北和东北两处,有数百字的注记,主要说明其历史与地理情况。
山海舆地图
山海舆地图,又名《
坤舆万国全图》,1584年由
利玛窦制作并印行,介绍天下有
五大洲:亚细亚、欧罗巴、利未亚、亚墨利加、
墨瓦腊泥加.这是中国人首次接触到了近代地理学知识。
万历三十六年(1608)由明宫廷艺人摹绘12份。现存本即此12份之一,南京博物院收藏。此本原是六幅条屏,今装裱为一大幅。通幅纵 168.7厘米,横380.2厘米。图首右上角题“
坤舆万国全图”6字。主图为椭圆形的
世界地图,此外并附有一些小幅的天文图和
地理图:右上角有九重天图,右下角有天地仪图,左上角有赤道北地半球之图和日、月食图,左下角有赤道南地半球之图和中气图;另有量天尺图附于主图内左下方。各大洋绘有各种帆船共 9艘,鲸、鲨、海狮等海生动物共15头,南极大陆上绘陆上动物共8头,有犀牛、象、狮子、鸵鸟等。
摹绘本大体上只用了3种色彩:南北美洲及南极洲为粉红色,亚洲为土黄色,欧洲和非洲近于白色。少数几个岛屿的边缘晕以朱红色,山脉用淡绿色勾勒,海洋用深绿色绘出密密的水波纹,显得汪洋浩淼。
五大洲各用朱红色书写,其他地名包括国名均为墨书,以字体大小作为区别。
尽管利氏地图在图形轮廓和文字说明方面还有很不精确甚至错误之处,但在当时已不失为东亚地区最详尽的世界地图。
明朝时期利玛窦在中国绘制的《
坤舆万国全图》之摹本的发现,足以证明当时明朝已经知道了全世界地图
而同时期明朝地理学家的一系列著作也说明,当时明朝的知识分子已经看到了《坤舆万国全图》,并且知道了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意大利、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具体位置。与利玛窦同时期的明末著名理学家
章潢(1527-1608)编辑的《图书编》收录有《舆地山海全图》和《舆地图》;明末学者
冯应京(1555-1606)编著的《月令广义》收入了一幅《
山海舆地全图》;明末学者潘光祖(生平不详)编辑的《汇辑舆图备考》录入两幅《缠度图》等等。
《舆地山海全图》、《舆地图》、《山海舆地全图》、《缠度图》这些明代“
世界地图”里包括
五大洲在内的许多地理名称有采用了利玛窦《
坤舆万国全图》的痕迹,但却在地理图形和观念上又和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有所区别。由此可见,当时中西地理学家有曾过相互参考、相互参照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