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情论”是一种文学理论,学术界一般将其归纳于明代
戏曲家汤显祖的创作思想。
人物生平
明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四日(1550年9月24日),汤显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原居
临川文昌里(今临川文昌桥东太平街
汤家山),后移居沙井巷,建“玉茗堂”(内有揽秀楼、
清远楼、毓霭池、金柅阁等),故又自号清远道人,晚年又号茧翁。其祖上4代均有文名:高祖、
曾祖藏书、好文;祖父汤懋昭,字日新,博览群书,精
黄老学说,善诗文,被学者推为“词坛名将”;父亲汤尚贤是个知识渊博的儒士,为明嘉靖年间著名老庄学者、养生学家、藏书家,重视家族教育,为弘扬儒学,他在临川城唐公庙创建“汤氏家塾”,并聘请江西理学大师
罗汝芳为
塾师,课教宗族子弟,生子汤显祖、汤儒祖、汤奉祖(汤凤祖)、汤会祖、汤良祖、汤寅祖;伯父汤尚质酷爱戏曲,还从事过戏曲活动,母亲自幼熟读诗书。
汤显祖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汤懋昭好老庄、喜谈神仙,父亲汤尚贤严正,从小便
饱读诗书,性格刚正不阿。万历五年(1577年)汤显祖
进京赶考,因不肯接受首辅张居正的拉拢,结果两次落第。万历八年(1580年),汤显祖第四次往北京参加春试。张居正三子
张懋修去看望汤显祖,汤显祖也曾回访而不遇。直到万历十一年(1583年)他33岁时,即张居正死后次年,才考中进士。
汤显祖中了进士后,仍不肯趋附新任首辅
申时行,故仅能在南京任虚职。在职期间,与
东林党人交往甚密。万历十九年(1591年),他又写了《论辅臣科臣疏》,揭发时政积弊,抨击朝廷,弹劾大臣,因而触怒了神宗皇帝。之后被谪迁广东
徐闻典史。后又调任浙江
遂昌知县。汤显祖在地方为官清廉,体恤民情,深得民心,但最终还是因不满朝政腐败,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弃官回乡,在临川建了一座闲居,号玉茗堂,从此致力于戏剧和文学创作活动,终其一生。
宇宙观
文中指出宇宙万物在相生相克的矛盾中发展,“天道
阴阳五行,施行于天,有相变相胜之气,自然而相于生,生而相于杀。”矛盾对立的双方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生死相根,恩害一门。生者死之,死者生之。恩者害之,害者恩之。”宇宙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一种事物的消亡意味着另一事物的诞生,故生中隐藏着死的根源,死中隐藏着生的根源,这就包含着庄子“物化”的思想。恩可转化为害,害可转化为恩,故“恩害一门”,这是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伏”的
矛盾转化论,体现出一定的辩证思想。
他还根据老子“道法自然”,强调天地万物的存在均有其特定规律,且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生而杀之,
天道自然也”、“天之道自然,天之行浸”。作者又进一步阐发了
顺应自然的重要性:“矧倒握天机,三反昼夜,动静其中,三十六时,能食其时,能动其机;禽贼之师,固当万倍矣”。这是从正面讲顺应自然则力量无穷。“道不自然,有害无恩”、“制之不以自然、小人得之轻命”,这是从反面讲不顺应自然则有害无利。“食失时,灵物受病。故食天地万物以时,则养不屈。……动天地万物以机,则动不危”,“自然则静,不自然则动,动则死,静则生”,这更是从正反对比中突出了顺应自然的重大意义。总之,作者如此反复地论述,说明其宇宙观核心正是“天道自然”思想。
政治观
遂昌是
浙西一贫瘠山区,“遂昌斗大县,赋寡民稀,故学舍仓庾城垣等作俱废,非生稍修治,殆不
成县。”但汤显祖在任五年,却把它建设成一个“赋成而讼希”(32)的理想之地,汤用的就是这种无为而治的方式。他在《寄曾大理》中提到:至如不佞,割鸡之材,会于一试,小国寡民,服食淳足。
县官居之数月,芒然化之,如三家疃主人,不复记城市喧美。见桑麻牛畜成行,都无徙去意。这俨然将老子“小国寡民”理想付诸于实践了,文中“芒然化之”正是“无为而治”的另一种说法。另如《答吴四明》中“至今五日一视事,此外唯与诸生讲德问字而已”。《寄马心易比部》中“喜遂昌无事,弟之懒云窝也”,也透露出同一信息。汤显祖正是以无为而治的方式实现了“正是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农歌三两声”的美好理想。这是汤显祖天道自然的宇宙观延伸到
政治观的具体表现。
人生观
人生最勘不破的一是
生死观,一是名利观,而汤显祖却能相对地摆脱它们的束缚,其原因就在于他将人生置于浩渺无边、生生不息的宇宙之中,从而形成了豁达、超然的
人生观。
他知道,个人的生命犹如燧石
电火,一闪即逝且难以把握。“生死虚空一暮朝”,“惟人生之去来,像潮之出没”,“来未诠其所根,去不知其何物”,故对生不必留恋,对死也无须畏惧。他又把死称为“
返虚”,认为死就是回归到虚无,就是回归到万物之源。这与《
老子》十四章“复归于无物”思想相符。既然人死乃是一个不可逆转的
自然规律,那么死时根本不用伤心,更应免除一切繁文缛节,所以他去世前曾作诀世语七首(祈免哭,免僧度,免牲,免
冥钱,免奠章,免崖木,免久露),又交待以麻衣冠
草履就殓,要求后代将丧事尽量简化。这不仅包含了老庄的尚俭思想,更是其道法自然的
宇宙观延伸到生死观的表现。
生死观既已勘破,那么名利二字更不被汤显祖看重。他认为“功名即真,犹是梦影,况伪者乎”,功名犹如梦影,是不值得追求的,而清白节操和傲岸人格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他早年几次拒绝权贵张居正的结纳,就在于他“不敢以处女子失身也”。他最终远离官场隐居玉茗堂更说明其已勘破了名利。在玉茗堂期间,他生活清苦而又瘦弱多病,对此他却毫不在意,始终以一种超然豁达的心态去对待这一切。据载:“其食贫二十余年,而阮啸自如,莱舞无阙”,“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之和,声振寥廓,识者谓神仙中人”。在他看来,能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能达到精神上的真正自由就已是最幸福的事了。他还喜欢以
陶渊明白况,又多追步
竹林七贤:“比似陶家栽五柳,便无槐棘也春风”,“雅志在山王,无为慕嵇阮”等,表现出不追求功名利禄、洁身自好的高尚风格,也表明了一种超脱世俗束缚、追求自由境界的
人生价值观。这正是庄子摒弃一切世俗束缚的精神自由观体现。
批判和揭露
汤显祖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昏庸的朝政是格格不入的,种种打击更激起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如在《感宦籍赋》中,再现了仕林中种种丑恶之举,他认为士人中“虮虱之使”、“粪土之士”大有所在,有“作奸犯科”者,有“迂平取奇”者,有“卖功爵于攫金之后”者,有“乞告身于枕袖之时”者……,对各种腐朽世事他都毫不避讳地讽刺挖苦、嘲弄斥责,表现出敏锐的洞察力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在《论辅臣科臣疏》中他更对当朝进行了一次政治大清算:“陛下经营二十于兹矣。前十年之政,
张居正刚而有欲,以群私人嚣而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有欲,又以群私人靡然坏之”。如此痛快淋漓地揭露官场黑暗的总根源,体现出批“龙鳞”、逆“圣听”的大智大勇。总之,他对黑暗腐朽的种种现状,从首辅权臣的专横暴戾、宦官
酷吏的贪赃枉法,到皇帝的荒淫昏聩;从抑贤祸国的
科举制、“
恩荫制”到堂而皇之的《
大明律》等等,都进行了勇敢的揭露和批判。
汤显祖这种对理想热情追求、对丑恶猛烈抨击的行为继承了老庄思想。老庄也曾以居高临下的气势,以比常人更敏锐的感触去批判社会,对一切假仁假义和黑暗肮脏也进行过无情的抨击。他也和老庄一样,终无“挽狂澜于既倾”之力,老庄只能将理想付诸乌托邦式的幻想,汤显祖也只能将理想寄之于“
四梦”。
创作思想根源
汤显祖特别强调“情”,汤显祖推崇的情,核心是真,《
牡丹亭记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
之至也。”他认
为情是世上最宝贵的东西,应出生入死去追求。情又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天性:“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或一往而尽,或积日而不能自休”,“世总为情,……天下之声音笑貌大小生死,不出乎是”。正因为此,他“一往之情,则为所摄”,创作了“临川四梦”。又有
玄学家王衍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然则情之所钟,正在我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