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脊柱分为颈、
胸椎、
腰椎、
骶椎和
尾椎五段。各段相邻处的
椎骨有时具有另一段的特征,称为移行椎。第5腰椎和第1骶椎融合成一体,其间的
关节间隙消失,只剩下4个活动的腰椎,称为腰椎骶化。腰椎骶化和
骶椎腰化是产生
腰背痛的原因之一。
腰椎骶化确诊需要自
寰椎开始的全脊椎成像定数方可,但很少有患者做全部脊椎透视或MR全脊柱成像定数。故对腰椎骶化诊断,腰
骶椎X线正侧位片仍不失为一种基本的
诊断方法,且
整体感更强。临床上许多患者做腰椎MRⅠ或者
CT检查,主要从下往上数椎体个数,CT或MRⅠ上诊断腰椎骶化与定位椎体数相对困难,因此在临床上常出现术中定位错误以及影响
腰骶部疼痛的诊断和治疗。从
X线平片上诊断腰椎骶化需要综合分析腰骶椎多种影像解剖学特点,首先观察
骶骨和上一腰椎的形态(主要为横突)并计算骶骨的数目(以5个为标准),若骶骨和上一腰椎的形态、骶椎的数目均正常,则此例病例舍弃。若骶骨和上一腰椎的形态、骶椎的数目不正常,确定是否存在胸腰部移行椎,然后以此为基准由头侧向
尾侧对腰椎进行计数,存在LSTV者若为4个腰椎即为腰椎骶化,如为6个腰椎则为
骶椎腰化。同时结合采用以第3腰椎横突最长和第4腰椎横突较短且上翘,以及双侧
髂嵴最高点连线约对第4-5腰椎间隙等解剖特点为依据确定是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若为骶椎腰化则舍弃。
腰椎骶化者腰椎前突指数为25.43mm,较正常人群的腰椎前突指数(<25mm)略大。Ferguson法所测
腰骶角变大,称为弓形骶骨,腰骶交界区
曲度加大;腰骶角变小,称为锐角骶骨,可引起椎体不稳,随体质量逐渐增加,重力传递至L5,易出现L5椎体向前滑脱,腰椎骶化者腰骶角(F)大于正常者,可能为腰骶交界区曲度加大而引起椎体假性滑脱。通过Grogkoff法所测量得到的腰骶角(G)与腰骶关节的
剪切力有关。腰骶角的增大或减小与腰椎向前滑移的倾向相反,腰骶角减小则脊柱向前滑移的倾向增加。此外腰骶角减小常常是多种腰痛性疾患的原因。腰骶角增大可导致重力后移,
椎间关节的负重过度,进而导致小关节退变加剧、
半脱位、甚至发生假性滑脱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失去其原有稳定性而引发下腰痛或
椎间盘慢性退变、
髓核突出等。腰椎前突指数增大可加重椎小关节的
退行性变,甚至导致椎小
关节半脱位及椎体假性滑脱,腰椎前突指数过小
腰椎生理曲度变直可导致
腰椎间盘突出。男女之间因工种、职业有关,男性长期从事重
体力活动,脊柱会发生适应性改变,这种适应性改变使腰椎
生理曲度产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导致男女之间腰椎生理曲度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