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渊是指鼻流浊涕,如泉下渗,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
鼻病。常伴头痛、鼻塞、嗅觉减退,鼻窦区疼痛,久则虚眩不已。是
鼻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亦有“脑漏”、“
脑砂”、“脑崩”、“脑渊”之称。
西医学的鼻窦炎症性疾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辩证施治。
鼻渊有实证与虚证之分,实证多由外邪侵袭,导致肺、脾胃、肝胆的病变而发病;虚证多因
肺脾气虚,邪毒久困,凝聚鼻窍而致。
起居不慎,冷暖失调,或过度疲劳,风热袭表伤肺,或风寒外袭,郁而
化热,内犯于肺,肺失宣降,邪热循经上壅鼻窍而为病。
2、临床症状: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常同时伴有鼻塞及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也可双侧同时发生,部分病人可伴有明显的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或颌面部、头顶部等,并有一定的
规律性。
1、伤风鼻塞:也可见鼻塞、流涕、头痛等症。但鼻涕清稀或为黏涕。检查见
下鼻甲肿胀,中鼻甲不肿。鼻窦拍X片或CT片,鼻窦无窦内黏膜水肿。
2、
鼻窒:可有鼻塞、
浊涕、嗅觉减退等症,但鼻涕量较少,多位于下鼻道。检查见下鼻甲肿胀。中鼻甲不肿。鼻窦拍片结果无异常。
本病分虚实,实证有肺经
风热、胆腑郁热、脾胃湿热等;虚证可见肺气虚寒、脾气虚弱等。临床应注意鉴别。
症状:鼻塞,鼻涕量多而白黏或黄稠,嗅觉减退,头痛,可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
咳嗽,
痰多,
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检查见鼻黏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为甚,中鼻道或嗅沟可见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头额、眉棱骨或颌面部叩痛,或压痛。
症状:鼻涕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可兼有烦躁易怒、
口苦、咽干、
耳鸣耳聋、寐少梦多、
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腻,
脉弦数。检查见鼻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嗅沟或鼻底可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头额、眉棱骨或颌面部可有叩痛或压痛。
症状: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
头昏闷,或
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
脉滑数。检查见鼻黏膜红肿,尤以肿胀更甚,中鼻道、嗅沟或鼻底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颌面、
额头或眉棱骨
压痛。
症状:鼻塞或重或轻,鼻涕黏白,稍遇风冷则鼻塞加重,鼻涕增多,喷嚏时作,嗅觉减退,头昏,
头胀,气短乏力,
语声低微,
面色苍白,
自汗畏风寒,
咳嗽痰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检查见鼻黏膜淡红肿胀,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可见有黏性分泌物。
症状:鼻涕白黏或黄稠,量多,嗅觉减退,鼻塞较重,食少
纳呆,腹胀便溏,
脘腹胀满,肢困乏力,
面色萎黄,头昏重,或头闷胀。
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检查见鼻黏膜淡红,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或鼻底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
主穴:前顶、迎香、
四白、上星等。配穴:足三里、三阴交、肺俞、
脾俞、肾俞、命门等。每次选取主穴及配穴各1-2穴,悬灸至局部有焮
热感、皮肤潮红为度,7-10日为1疗程。此法一般用于
虚寒证。
急性起病者,经及时、恰当的治疗,可或痊愈。病程较长者,易致迁延难愈。脓涕长期倒流至咽部,可诱发
喉痹或乳娥。若
擤鼻方法不当,可诱发
耳胀耳闭或
脓耳。
1、《医学摘粹·杂证要诀·七窍病类》:“如
中气不运,肺金壅满,即不感风寒,而浊涕时下者,此即鼻渊之谓也,而究其本源,总由土湿胃逆,
浊气填塞于上,肺是以无降路矣。”
2、《张氏医通·卷八》:“鼻出浊涕,即今之脑漏是也……要皆阳明
伏火所致。”
3、《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十》:“有不因伤冷而涕多者,涕或黄或白,或时带血,如脑髓状,此由
肾虚所生。”
4、《辨证录·卷之三》:“人有鼻塞不通,浊涕稠黏,已经数年,皆以为鼻渊而火结于脑也,谁知是
肺经郁火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