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培松
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稻遗传育种专家
胡培松,1964年5月出生,浙江桐庐人,水稻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
人物经历
1964年5月,胡培松出生于杭州桐庐分水镇后岩村。
1979年至1982年,就读于浙江省桐庐分水中学(已更名为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
1982年至1986年,就读于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8年至1991年,就读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农学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99年至2002年,就读于南京农业大学的农学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2016年6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其领衔的“水稻品质遗传改良”团队2011年获得农业部农业科技杰出人才资助。
2019年11月22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胡培松挖掘创制了Jefferson、D50等品质改良骨干材料,广泛应用于遗传育种实践。他创建了品质育种高效技术体系,截至2020年7月,他已育成优质专用品种53个,其中中香1号中鉴100中嘉早17等主导(推)品种12个,累计推广1.63亿亩;克隆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水稻品质基因5个。
2024年6月,中国水稻研究所胡培松院士团队研究发现,在水稻覆土直播中,水稻1号染色体上存在一个同时控制幼苗中胚轴伸长与出苗率的主效数量性状基因座qME1,该研究揭示了调控水稻破土出苗的新机制,为选育适合直播的水稻新品种提供很好的参考。
2024年7月,胡培松院士团队成功创制了籽粒中镉和砷超低积累的两系杂交水稻,为镉砷等重金属复合污染地区生产重金属不超标稻米提供了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截至2022年9月,胡培松已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浙江省重大专项等重大项目。
截至2022年9月,胡培松发表SCI论文70余篇。
2024年6月,qME1基因座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学报(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上。
截至2022年9月,胡培松已获发明专利29项、新品种权18项。
截至2022年9月,胡培松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10余项,以第二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
人才培养
胡培松教导年轻科研人员,科研需要长期性,科研工作者要对自身从事工作存敬畏之心。在日常工作中,胡培松引导和鼓励年轻育种专业技术人才主动离开实验台,投身稻田之中,感受育种乐趣,培养与传承育种情感、育种精神。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胡培松身上有着一种特质,这种特质是俯首田间数十载,万里挑一选良种的专注与刻苦;更是深深的农业情怀,这情怀更是为着国人“吃得饱”“吃得好”而生的信念。(《浙江日报》评)
30年(1991年至2021年)坚持守望,嫩绿与金黄在稻田里交替不息,胡培松没有辜负这片稻田,稻田也没有辜负他,他通过育成优质专用品种,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为中国水稻品质遗传改良、双季稻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农民日报》评)
参考资料
胡培松.中国水稻研究所.
胡培松.中国工程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21:4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