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希蔚,字秀山,男,汉族,1938年9月生于山东省高密市姜庄镇聂西村。第二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塑(聂家庄泥塑)代表性传承人。是聂家庄泥塑的第二十代传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并被聘为济南市民俗艺术馆泥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人物经历
聂希蔚出生于泥塑世家,自幼受家庭氛围熏陶而酷爱泥塑,10岁就开始随父亲制作泥塑,至今已有五十余年。从1977年起,就曾连年受省、市奖。自1985年开始,在全国有了较大的影响。1977年,聂希蔚北高密市文化馆主持抢救民间艺术工作的焦岩峰选中,加入了聂家庄泥塑研究中心。1988年被收入《中国民间工艺大辞典》,并到九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展出,还被
宋庆龄基金会收藏,作为礼品馈赠外国贵宾。
聂家庄泥塑曾在 1978 年8 月昌潍地区工艺品展览会上荣获一等奖, 1979 年4 月在山东省美术创新评比会上获二等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级政府对民间艺术的发掘,对聂家庄泥塑的宣传力度也不断加大,他的作品和事迹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美术杂志、中国旅游、
山东画报、
大众日报、潍坊日报等报刊及中央、省、市电视台予以报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好评。
进入21世纪之后,民间文化再次升温,在村里泥塑手艺首屈一指的聂希蔚,也再次成为各级文化部门和媒体的焦点,他的名字频频出现在报纸、杂志、电视和网站里,他的生活也因此更加忙碌。除了记者,搞民俗搞美术的专家、学生,也时常到访。
获奖记录
聂希蔚创作的“聂家庄泥塑”曾在1978年8月昌潍地区工艺品展览会上荣获一等奖;1979年4月在省美术创新评比会上获二等奖;
1994年10月,聂希蔚作品《特号叫虎》获国家文化部“中国一绝”称号证书。
2006年元月,聂希蔚被
济南市民俗艺术馆聘为“济南市民俗艺术馆泥塑研究所副所长”。
2007年元月,聂希蔚泥塑作品代表聂家庄泥塑入选“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5月,
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聂希蔚为”山东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2007年6月,
山东省文化厅命名聂希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聂家庄泥塑代表性传承人”。
2007年6月,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授予聂希蔚“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荣誉称号。
2008年,《泥虎》获首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齐鲁民间手工艺精品
博览会特别奖。
2009年3月,聂希蔚被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聘为“中国传媒大学民间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2009年5月,作品《叫虎》在“首届中国北方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中获“金奖”。
2011年元月,聂希蔚被授予“山东省传统技艺大师”。
2011年5月,聂希蔚被评为“高密市劳动模范”。
2012年10月,被潍坊市市委宣传部等部门评为“首批潍坊民间艺术大师”。
2012年12月20日,
文化部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共8人入选,高密市申报的泥塑(聂家庄泥塑)成功入选传统美术非遗项目,姜庄镇聂家庄泥塑第二十代传承人聂希蔚成为潍坊市第六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主要作品
在艺术造型上,聂希蔚制作的泥塑古朴夸张,粗犷豪放,构图完整,注重写意神似。泥塑色彩追求鲜明醒目而又柔和动人,用色少而精,以桃红和大绿两种基本颜色为主,把动物和人的神情衬托得恰到好处,又不失浓郁的民间情调,在全国泥塑中别具一格。聂希蔚告诉记者,以高密本地泥土为原料制成的泥娃娃造型朴实、色彩艳丽,具有很好的寓意。制作时首、尾分为两部分,中间用皮革或牛皮纸连接,内装钢丝弹簧、哨子,用手摇动则会发出鸣叫声,演化为会动、会叫、会斗趣的叫虎、叫狮、叫猴、叫鸡等声、形、色、动兼备的艺术品,品种达150余个。其中“叫虎”,竖眉瞪眼,昂首踞立,胸挂桃红大花,额涂朱笔大“王”,既威风凛凛,又娇艳可掬,用手拉送首尾,即有啸声发出,实属国内泥塑中罕有之佳品。
1、十八罗汉
2、吉祥娃娃系列
3、镇宅虎
《特号叫虎》整体抽象、写意,追求舍形取神的效果。单从形体上比普通叫虎大了近十倍, “特号”即为“特大号”之意,突现了虎虎生威的气势。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