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是我们聆听
世界的窗口。耳识是佛家道家用语,“
六识”之一,指耳根对声音环境所发生的识别作用。耳识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司理听觉,听觉是它的主要生理功能。聆听之属,皆是有形有相实物界所发出的声音,能够辨识声是谓后天功能,能够识其音是谓先天功能。耳慧,即是听音、析音、解音的生理功能。此功能人本皆有,只是被屏蔽,需要解除后天之制约以后,自然恢复其功能。人人都是具备耳慧的,就是要“有为而治”,使“无为而治”自然出现,慧识自然带有复生的过程。
释义
1.佛教语
举例:
清
吴伟业 《赠刘虚受》诗之一:“悟物谈功进,忘情耳识空。”
清
龚自珍 《序》:“而此 震旦 耳根非劣,耳识非殊,虽有高僧,不臻神悟,故撰《象教志》,专以推尊因明门中声明一门,而非赞叹夫食肉衣黄,堕邪师见也。”参见“
六识 ”。
举例:
郭沫若 《卓文君》第二景:“哼!‘孰谓 鄹 人之子知礼乎?’我那么恭维他,他才不大耳识我。”
耳体识
肾开窍于耳,耳是肾在体表的外窍,也同时承载着双肾的内在信息。肾藏智,智的器与物性也就同样在双耳上聚之于形。肾为先天之本,所以观察耳识应当内外联系在一起进行观察与分析。怎么观呢?一看轮廓,二看厚薄,三看高低,四看耳色。这是分析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区分它们体识的阴阳属性。
法门经文
《
楞严经》曰:「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於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於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经文大意
普贤菩萨授记由来
《悲华经》卷叁云:「久远劫前有一名宝藏如来者住世,见无量众生,已不退转於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即作是念言:我今当与各各授记,并为示现种种佛土。因是之故,宝海梵志请转轮圣王发誓愿取妙佛土。於是转轮圣王发愿,於叁月之中以诸所须,供养於佛及比丘僧,如是善根回向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终不愿取不净佛土。」
无量净转轮圣王发一切愿已,宝藏如来为其授记言,未来在删提岚善持劫中,人寿八万岁时,无量净转轮王主四天下,叁月供养宝藏如来及比丘僧,以是善根故,过一恒河沙等阿僧 劫已,始入第二恒河沙阿僧 劫,当得作佛,号无量寿,世界名安乐(或言极乐),常身光照纵广周匝十方。
上述无量寿如来即是阿弥陀佛,其世界即是西方极乐净土。而阿弥陀佛前身之前无量净转轮圣王共有八太子,我们所较熟悉者为第一太子是观世音菩萨,第二太子即大势至(得大势)菩萨,第叁太子即
文殊师利菩萨,第八太子即普贤菩萨。
无量净转轮圣王八太子等,在其转轮父王发愿并经宝藏如来授记後,宝海梵志亦一一劝请诸王子发愿回向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诸太子亦均如是发愿,且皆经宝藏如来授记,未来均将成就佛道。
普贤菩萨因地愿行
《悲华经》卷四云:尔时宝海梵志复白第八王子泯图言,善男子!今汝所作福德之聚清净之业,应为一切众生得一切智故,回向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乃至发心亦复如是。尔时王子前白佛言:世尊!我今所愿要当於是不净世界修菩萨道。复当修治庄严十千不净世界,令其严净如青光明无垢世界;亦当教化无量菩萨,令心清净无有垢秽,皆趣大乘,悉使充满我之世界,然後我当成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世尊!愿我修行菩萨道时,要当胜於馀诸菩萨。世尊!我已於七岁之中,端坐思惟诸佛菩萨清净功德。是时即得悉见种种庄严叁昧等万一千菩萨叁昧增进修行。世尊!若未来诸菩萨等行菩萨道时,亦愿悉得如是叁昧。
世尊!愿我得出离叁世胜幢叁昧,以叁昧力故,悉见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在在处处诸佛,出离叁世为诸众生说於正法。世尊!愿我得不退叁昧,以不退叁昧力故,於一念中悉见如微尘等诸佛菩萨及诸声闻恭敬围 。愿我於此一一佛所,得无依止叁昧,以叁昧力故作变化身,一时遍至如一佛界微尘数等诸如来所供养礼拜。愿我一一身以种种无上珍宝华香涂香末香妙胜伎乐种种庄严,供养一一诸佛。世尊!愿我一一身於一佛所如大海水滴等劫行菩萨道,愿我得一切身变化叁昧,以叁昧力故,於一念中在一一佛前,知如一佛土微尘数等诸佛世界。
世尊!愿我得功德力叁昧,以叁昧力故,於一一佛前,遍到如一佛土微尘数等诸世尊所。以微妙赞叹赞叹诸佛。世尊!愿我得不 叁昧,以叁昧力故,於一念中悉见诸佛遍满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之中。世尊!愿我得无诤叁昧,以叁昧力故,於一念中悉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有净妙世界。
世尊!愿我得首楞严叁昧,以叁昧力故,化作地狱之身,入地狱中,与地狱众生说微妙法,劝令发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心。彼诸众生闻是法已,寻发无上菩提之心,即便命终生於人中,随所生处,常得值佛,随所值佛而得听法。听受法已,即得住於不退转地。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天龙、鬼神、夜叉、罗刹、 舍遮、富单那、伽吒富单那、屠杀、魁脍、商贾、淫女、畜生、饿鬼,如是等众亦复如是,皆令发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心。有诸众生随所生处得诸色像,我分之身如业所作,随受苦乐及诸工巧,愿我变化作如是身,随其所作而教化之。世尊!若有众生各各异音,愿我随其种种音声,而为说法,各令欢喜。因其欢喜劝发安止,令其不退於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
世尊!我要当教十千佛土所有众生,令心清净无有行业烦恼诸毒。乃至不令一人属於四魔,何况多也。若我庄严十千佛土,如是清净如光明无垢尊香王佛(第七王子)青香光明无垢世界,所有种种微妙庄严。然後,我身及诸眷属,乃当如彼师子香菩萨之所愿也。
世尊!若我所愿成就得己利者,当令十千诸佛世界所有众生断诸苦恼,得柔软心得调伏心,各各自於四天下界,见佛世尊说法,一切众生自然而得种种珍宝华香末香以及涂香。种种衣服种种幢幡,各各以用供养於佛。供养佛已,悉发
无上菩提心。世尊!我等今者以悉得见种种庄严叁昧力故,皆得遥见诸事。作是语已,寻如所愿,悉得见之。
普贤菩萨授记
尔时,世尊赞阿弥具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世界周匝四面一万佛土清净庄严,於未来世复当教化无量众生,令心清净,复当供养无量无边诸佛世尊。善男子!以是因缘故,今改汝字,名为普贤,於未来世过一恒河沙等阿僧 劫,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 劫,末後分中於北方界,去此世界过六十恒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知水善净功德。汝当於中成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号智刚自在相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述说普贤行由来
普贤菩萨乃生在东方净妙国土,普贤菩萨身量无边,音声无边,为要来此国土,入自在神通力,令其身化小,我阎浮提人身、口、意叁障重故,不得不如此也。
普贤菩萨即从其座位中起,五体投地顶礼佛足,而白佛说:我过去久远前,已经在恒河沙无数如来处谕作法王子。在我行愿中,时时以十大愿海来修己利人天,此十大愿即(1)礼敬诸佛(2)称赞如来(3)广修供养(4)忏悔业障(5)随喜功德(6)请转轮(7)请佛住世(8)常随佛学(9)恒顺众生(10)普皆回向等十。
我以众生机缘而示种种教法利益众生,在信、解、行、证一切普法中,均能以上述十愿行为依归,证得普遍与深入两者互融之不可思议境界。故十方如来对其具有菩萨根基行者所行之法,均称为修普贤行。此菩萨行是以我普贤名,来命一切菩萨名者,即因我之行愿与修证境界所致故。
叙述耳识心闻之境界
世尊!我在过去久远时,即修得由耳识而生起心闻之功夫,当我听到众生音声时,不假第六意识了别、计度,即以耳识相应起心闻,便直接能分别众生音声中所具有之知见。不管凡夫众生邪、正知见,诸行者大、小、权、实等种种差别知见,待我用心闻即能了知其意。
行者当知,凡夫地
六根各具不同功用,然圣人因自性显露,空性中有一心识是为心根,此一心根即能知各尘境之意,故说一即六,而六即是一,此一就是心根。菩贤菩萨修得由耳识生起心闻之功夫,此以心根闻知众生声音时,即相应起心闻而能知其意,也可说直接由心识闻知其意。我们当知吾人动身发语,都是第六意识之功能,若也从源头了知其意,不必去听声再由第六意识分别始知其意,如此更是直接,也是心闻的最高境界。
对菩贤行者之护卫
若於他方无数恒河沙界远处之外,有一众生开悟後,能去除心垢、妄想、习气等,心中清净无垢,而能发明 卢性海,再发愿行普贤行愿的人,因我已能闻知其心识,那时我即刻乘象征六波罗蜜的六牙象,且分身千百,各个分身均至此人所住之处。纵然此人因障碍深厚,未能以心眼见到我。但我会给此人暗中摸其头顶,并拥护其身不为客邪所趁,并发心意念安慰行普贤行者,使其心念笃定不乱,终究令其成就普贤大愿行。
结酬所问
世尊现问藉用根、尘、识、大等四,以何法修入圆通,如我本修因缘,乃因耳识了知
一切法相而悟入。今佛问我圆通修证方法,就我所修证者,乃因心闻发明犀利至极,产生分别智慧光明,使我分别一切众生心意自在无碍。此是耳识本修因缘,对我而言,最为殊胜第一。
修习方法
先了知耳识起用道理
耳根对声尘境起昧略识用而产生耳识,耳根是扶尘根,专司对声境之感觉,经由感觉所生之识,即为耳识,是胜义根。根、尘、识叁,缺一即不能成就耳根之现量意识--耳识。
但此耳识功用分别却非常 略,颇似无分别之耳根性。因耳识仅由单纯之感觉作用来攀缘外尘声境,而不具有认识、分别之作用,故得依第六意识来达到其目的。而第六意根所起的意识始有认识、分辨现象界所有事物之功能,故第六意识应与耳识俱起,并以声尘法境为
所缘,才能了别对境。
认识真如如来藏识用
然真如性海映照声尘境时,此音声将直入真如性海,不经第六意识妄分别,直以耳识起随念分别,而能了知众生一切心意,是谓心闻。然此心闻是对其对象的心识起认知,也即是跳过耳识对声音意思的辨认,而直接认知对象之心意。普贤菩萨在本修因缘得根本智後,再假借後得分别智发明,能由真如体性现根本智慧之智用,了知众生一切心意。
所谓的心闻是何意境?行者超越第六意识心分别一切境时,已能不用耳识与第六意识起觉知,此时当以第七意识为主,第七意识除审慎思量外,还有一执取的心用,也就是用此执取第八意识一切法尘为真的心用,让我们迷失而执境为真,枉入轮回。待第七意识清净後,已能不妄执第八意识法尘为真,即能用此识而成就心闻诸法的意境。如念佛法门行者,熏习佛号入第
八识心田後,第七意识不执其它虚幻法尘,而光执取净佛号不放,此行者即能嘴不念佛,但心中有佛号出,却由心来闻其佛号,即是心闻之意境。
发愿行普贤行
行者於禅坐、礼佛等修证中,起一念发菩提心,愿行普贤菩萨行,利益一切有情,乘大乘法界航。然後,默念「南无普贤菩萨」百千万声。待机缘成熟,普贤菩萨将乘六牙象,分身百千来至行者处,触摸行者头顶。行者将感知色身有某些变化,随之智光发露,消其惑业,除其障难。
悟入 卢性海
行者在普贤菩萨暗中拥护下,一切障碍消除,色身区宇待突破後,去除一切过、习气,清净诸业识後,当悟知 卢性法身。悟知根本智慧,尚不能起一切心用,随後发愿履行普贤菩萨行径,广利群生,则能悟得差别智慧,此後得智成就,即获得普贤菩萨心闻神通智慧。
修习优劣
行者若由耳识修证入门,定当对佛法有充分认识,始不为一切幻识所欺蒙,待六、七识清净後,更不会认妄识为真,着一切幻声魔相。行者若污染法不去,耳识会执取八识心田中的污染法不放,以前所熏的唱诵、歌曲,会变为幻音而困扰行者。然以诸识修证入门者,其成就当入菩萨之流,因其悟知 卢性清净法身,由空身起一切心用故,行者应能神通变化无边,广大利益群生。故知由耳识修证入门者,有其殊胜之地方。
集论一卷十二页云:何等耳识?谓依耳,缘声,了别为性。
二解 品类足论一卷二页云:耳识云何?谓依耳根,各了别声。
词典的解释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 编
是五识之一,六识之一,八识之一。指以耳根为所依,以声境为所缘,随根立名,而名耳识,产生对声境的了别作用。见《百法明门论》。
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著
梵语 s/rotra-vijn~a^na,巴利语 sota-vin~n~a^N!a。音译戍缕多毗若南。乃六识之一,十八界之一。指以耳根为所依,了别声境之识。耳识与眼识,皆唯住于欲界、初静虑等二地,耳根及所依之身同在声境,而通于欲界及四静虑等五地。故耳识生于欲界,即以自地之耳听闻自地之声,以初静虑乃至二、三、四静虑地之耳,听闻欲界地等之声;若生于色界初静虑乃至二、三、四静虑地,则以自地乃至二、三、四静虑地之耳,听闻各自地乃至二、三、四静虑及欲界地等之声。于十八界中,称为耳识界。(品类足论卷一、识身足论卷六、杂阿毗昙心论卷一、顺正理论卷八)((参见:耳根)2509)p2510
FROM:佛光大辞典
(术语)六识之一。由耳根生起分别声境者。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谓耳的感觉,即听觉作用。五识之一、六识之一,十八界之一。指以耳根为所依,了别声境之识。《品类足论》卷一云(大正26·693a)∶‘耳识云何?谓依耳根各了别声。’《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大正31·702a)∶‘耳识者,谓依耳缘声、了别为性。’
耳识与眼识同住欲界及初静虑二地。但耳根及其所依之身与声境通欲界及四静虑五地。因此,耳识若生于欲界,则以自地之耳闻自地之声,以初静虑乃至二、三、四静虑地之耳,闻欲界地等之声。若生于色界初静虑乃至二、三、四静虑,则以自地乃至二、三、四静虑地之耳,各闻自地乃至二、三、四静虑及欲界地等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