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耒(拼音:lěi)为汉语二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其古字形像一柄木叉。“耒”的本义是一种耕田用的曲木。“耒”又引申为一种像犁的农具,称为“耒耜”。“耒耜” 是中国最原始的翻土工具,后世也把各种耕地用的农具都统称为“耒耜”。
字源演变
“耒”是一个会意字,金文写作图1,小篆写作图3,字形作独立结构。
“耒”的古字形跟甲骨文、古金文“”的写法及其相似,在“力”的词义从农具转成为使用农具的筋力、力量或力气之后,为了区分生产工具和劳力,且因“力”的新词义已经牢固并且普遍性的客观存在,原来的词义由于少用而逐渐生疏,于是“耒”字就这样被创造了出来,来概括“力”作为农具的原义。并且由词的分化,“耒”和“力”也已经以变更部分音素的方法,逐渐演化成了两个音节和意义完全不同的词了。
“耒”是古代的一种翻土工具,下面有两个叉,上面有一个把手,方便人们拿在手里。其最初的金文形体就是从掘土木叉演变而来,是象形字;《说文解字·耒部》中记载:“耒,手耕曲木也。”《车人》中也有相关记载:“车人为耒,庛长尺有一寸,中直者三尺有三寸,上句者二尺有二寸。”郑玄注引郑众语:“耒谓耕耒。”这便是早期“耒”的形象——只在尖头木棒上面固定一个脚踏横木,即单齿耒。
后来,人们又不断改进在“耒”字中添加了形符“又”,即把手的形状,整个字形“从手从力”会意,表示以手持耒的意思,写作图2金文,是会意字。
为了书写方便,人们又将把手形省变为三条斜横线,代表三层木柄,可以根据人的高矮进行调节;在横木下面增加一个耒尖,演化为双齿耒,也就是将手形下面的“耒”(力)讹变为“木”,写作图3小篆的文字形象。
隶书与楷书则依据小篆字形加以隶变和楷化,完全脱离了它的构字理据。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四】【耒部】卢对切(lěi)
手耕曲木也。从木推。古者作耒㭒以振民也。凡耒之属皆从耒。。
说文解字注
“手耕曲木也。从木推丯(丰)。古者垂作耒㭒(枱),以振民也。凡耒之属皆从耒。”注:依《广韵•队韵》、《周易音义》正。
“耕曲木也”注:下文云:“耕、犁也。”谓犁之曲木也。《礼记音义》引《字林》亦云:“耕,曲木。”《考工记》:“车人为耒,庛长尺有一寸,中直者三尺有三寸,上句者二尺有二寸,自其庛缘其外,以至于首,以弦其内,六尺有六寸。”注云:“庛读为棘刺之刺。刺耒下前曲接耜,缘外六尺有六寸,内弦六尺。应一步之尺数。”按,经多云“耒耜”,据郑说耒以木,耜以金,沓于耒刺。京房云:“耜,耒之耓也;耒、耜上句木也。”许木部耜作“枱”,耒耑也,耕犁也。许说与京同,与郑异。郑本《匠人》,谓犁为耜,统言之也。许分別金谓之犁,木谓之枱,析言之也。
“从木推丯”注:《考工记》曰:“直庛则利推。”从木推丰会意。卢对切。十五部。
“古者𡍮作耒枱”注:枱见木部。今之耜字也。各本作㭒。误。、臿也。
“㠯振民也”注:此出《世本》。《世本》有《作篇》。振、举救也。
康熙字典
【未集中】【耒字部】
《唐韵》《集韵》《韵会》𠀤卢对切。音。《说文》:手耕曲木也。从木推丰。古者𡍮作耒㭒,以振民也。《古史考》:神农作耒。《易·系辞》:揉木为耒。《礼·月令》:孟春之月,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周礼·冬官考工记·车人》:车人为耒,长尺有一寸,中直者三尺有三寸,上句者二尺有二寸。注:耒谓耕耒,庛谓耒下岐。
又水名。《水经》:耒水出桂阳柳县南山。
又《集韵》鲁猥切,音
又鲁水切,音。义𠀤同。
又《集韵》伦追切,音。果实垂貌。一曰耕多草。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参考资料:汉典书法)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古中音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16 19:09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