纍,汉语文字,读作léi、lěi,部首为糸部。简化字作“累”(读léi、lěi时)。
文字源流
“纍”(léi、lěi)和“絫”(lěi、lèi)本为二字。
“纍”。“纍”是从糸,畾声,本义为连缀。如“纍纍”(累累),
在表绳索义时又分化出“纝”(今规范作“縲”,并简化作“缧”)
“絫”是从糸,厽声,本义为堆积。絫積(累积)。在秦朝时期“絫”字分化出“累”,二者是古今字关系。后世发展中,“累”在逐渐取代“絫”的正体字地位,其中“累”和“纍”也在汉字发展中,二字逐渐混用。
今简化后规范作“累”。【注意:今繁体中文标准时在读léi、lěi(重叠义时)作“纍”,读lěi(连累义时)、lèi时。做“累”,而不作“纍”】
基本字义
léi
1连缀或捆:如“纍纍”
2多余的负担:如“~赘”
3绳索,后作“纝”如,“~绁”
lěi
重叠,堆积:如:“积年纍月”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三】【糸】
《說文解字》
綴得理也。一曰大索也。从糸畾聲。力追切
《說文解字注》
(纍)綴得理也。綴者,合箸也。合箸得其理,則有條不紊,是曰纍。樂記曰:纍纍乎端如貫珠。此其證也。一曰大索也。論語作縲,字之誤。注云:黑索也。亦誤作累,如孟子係累其子弟是。亦作羸,如易大壯羸其角,馬云大索也。鄭、虞作纍。引申之,不以罪死曰纍,見楊雄反離騷注。从糸畾聲。畾聲卽靁省聲也。力追切。十五部。按纍絫二字大不同。纍在十五部,大索也。其隷變不得作累。絫在十六部,增也。引申之延及也。其俗體作累,古所不用。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 纍·康熙筆画:21 ·部外筆画:15
【廣韻】力追切【集韻】【韻會】倫追切,音欙。【說文】綴得理也。【禮·樂記】纍纍乎端如貫珠。
又【說文】一曰大索也。【小爾雅】纍繘也。【前漢·李廣傳】以劒斫絕纍。【註】纍,索也。
又【玉篇】繫也。【廣韻】係也。亦作縲。【左傳·僖三十三年】不以纍臣釁鼓。【註】纍,囚繫也。【前漢·司馬遷傳】幽于纍紲。【註】纍,係也。
又【詩·周南】葛藟纍之。【釋文】纍,纏繞也。
又【詩·小雅】甘瓠纍之。【註】纍,蔓也。
又【禮·玉藻】喪容纍纍。【註】羸憊貌。
又【齊語】諸侯甲不解纍。【註】纍,所以盛甲也。
又【史記·孔子世家】纍纍若喪家之狗。【註】纍纍然,不得志之貌也。
又【前漢·郊祀志】秦巫社主巫保,族纍之屬。【註】族纍,二神名。
又【前漢·揚雄傳】欽弔楚之湘纍。【註】李奇曰:不以罪死曰纍。
又姓。【廣韻】晉七輿大夫纍虎。
又【集韻】【正韻】魯猥切,音壘。㟪壘,山名。或作纍。
又【集韻】力僞切,音嫘。同累事相緣及也。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lei˧˥ 日语读音 TSUZURU韩语罗马 LYU现代韩语 류
客家话 [台湾四县腔] lui2 [客英字典] lui2 [海陆腔] lui2 [东莞腔] lui3 [宝安腔] lui1 | liu3 [客语拼音字汇] lui1粤语 leoi4
近代音 來母 齊微韻 平聲陽 雷小空;中古音 來母 脂韻 平聲 㶟小韻 力追切 三等 合口;來母 至韻 去聲 類小韻 力遂切 三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來母 灰部 ;來母 灰部 ;來母 灰部 ;王力系统:來母 微部 ;來母 微部 ;來母 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