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拼音:lì )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耒(一种原始的农具)。力的本义即耒,用耒耕作需有力,故引申为气力的力。力字由力量又特指体力劳作,又引申泛指一般的能力、效能。用作动词,表示尽力去做。
文字源流
象形字。图1为甲骨文“力”字,其字形像古代一种耕地的农具——
耒耜。耒耜是一种类似于犁的翻土农具。从甲骨文字形看,上端像长柄,下端弯曲的部分像用来铲土的犁头,中间加一竖杠是用来踏脚的,所以“力”字的本义是指一种农具,即耒耜,用耒耜来耕地是要使劲、用力的,故“力”字引申为力量、力气,又可引申为能力、威力、权力等。字形的变化主要是像铲的那一曲笔(小篆分三笔写)逐渐上移,成为现代汉字“力”字的第一笔,而像耒柄的那一笔则变成“力”的第二笔。
也有学者对“力”字的字形提出不同看法。
林义光认为力象奋臂(运动手臂)之形,释力为气力。
马叙伦认为力为筋字初文,借用为力气之力。还有人认为“力”是古代的狩猎工具。
“力”由体能的力,进一步引申就有了机体所具有的某种能力,例如“眼力”“脑力”“听力”“免疫力”,等等。再引申,“力”又表示万物的能量。梅膺祚《字汇》中说:“凡精神所及处皆力,心力、耳力、目历是也。凡物所胜处皆力,风力、火力、酒力、弓力是也。”
出了多少力也算有了功劳,所以“力”也常表示功劳、功绩。《说文》所引“治功回力”出自《周礼·夏官·司勋》,“治功”指的是制定法则并予实施的功绩,可见这里所说的“力”其义指功绩,用的是引申义。《玉篇》:“力,勋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力”与“功”对举,义同于“功”。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三】【力部】林直切(lì)
筋也。象人筋之形。治功曰力,能圉①大灾。凡力之属皆从力。
【注释】①圉: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作“御”。
说文解字注
“筋也”注: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非有二物。引申之,凡精神所胜任皆曰力。
“象人筋之形”注:象其条理也。人之理曰力,故木之理曰朸,地之理曰阞,水之理曰泐。林直切,一部。
“治功曰力”注:《周礼·司勳》文。
“能御大灾”注:《国语》祭法文,引以释治功曰力也。
广韵
林直切,入职来 ‖力声职部(lì)
力,筋也。又姓,黄帝佐力牧之后。林直切。九。
康熙字典
【子集下】【力部】 力;康熙笔画:2;部外笔画:0
古文:𠠲《唐韵》《集韵》《韵会》竝林直切。陵入声。《说文》:筋也。象人筋之形。徐曰:象人筋竦,其身作力,劲健之形。《增韵》:筋,力气所任也。《礼·聘义》:日几中而后礼成,非强有力者不能行也。
又《曲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
又《韵会》:凡精神所及处,皆曰力。《孟子》:圣人既竭目力焉,既竭耳力焉。
又《韵会》:物所胜亦曰力。《家语》:善御马者均马力。杜甫《张旭草书》诗:溟涨与笔力。
又勤也。《书·盘庚》: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前汉·司马迁传》:力诵圣德。注:师古曰:力,勤也。
又《礼·坊记》:食时不力珍。注:力,犹务也。
又《后汉·铫期传》:身被三创,而战方力。注:力,苦战也。
又病甚曰力。《唐书·汲黯传》:臣犬马病力。
又为人役者曰力。晋陶潜《与子书》: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
又姓。《韵会》:黄帝佐力牧之后。
又《韵补》叶力蘖切。苓入声。苏轼《香积寺》诗:此峯独苍然,感荷祖佛力。幽光发中夜,见者惟木客。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首笔㇆(横折钩)从左上格横中线上侧起笔,至右上格再折向右下格钩出,钩尖抵竖中线,横段略向上斜,竖段略向左斜。末笔长撇从竖中线上端起笔,撇向左下格,撇尖与钩底持平。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汇集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