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是
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称“
胬肉攀睛”,俗称“
鱼肉”。一般认为它是受外界刺激而引起的一种
慢性炎症性病变,单眼或双眼受犯,因其形状酷似
昆虫的翅膀故名。为睑裂部
球结膜与角膜上一种赘生组织,侵犯角膜后日渐增大,甚至可覆盖至瞳孔区而严重影响视力。是睑裂部球结膜及结膜下
组织发生变性、肥厚、增生,向角膜内发展,呈
三角形。多见于户外劳动者,以渔民、农民发病最多,可能与风尘、日光、烟雾等长期的慢性刺激有关。
要考虑到遗传、
营养缺乏、
泪液分泌不足、
过敏反应及解剖因素等。有人认为由于
泪膜异常,泪液分泌不足而引起角膜、结膜局部干燥引起局部
组织增生。
Pinkerton等指出翼状胬肉的发生与
免疫学有关,其
抗原物质可能为花粉或含有抗原物质的粉尘颗粒,用
免疫荧光法发现翼状胬肉组织内存在IgE、
IgG,而IgE的存在可能与I型过敏反应有关。也有人认为是结膜组织的增殖变性
弹力纤维发育异常而产生的弹力纤维变性所致。
组织学检查在翼状胬肉基质中有
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曾有人提到内直肌的节制韧带发育强,当受到外界某种刺激时,其
结缔组织可过度增殖而致本病;Wong(1978)提出本病是结膜血管和角膜Bowman膜联合处的一种
非感染性炎症,该处炎症的自府过程导致
蛋白质降解为
氨基酸混合物血管发生
外界刺激如眼部长期受到风沙、烟尘、热、日光、花粉等过度刺激,尤其是渔民、农民、海员、
砂石工人等长期户外劳动者在上述刺激因素作用下使角膜缘部结膜血管或结膜
上皮组织发生非
感染性慢性炎症,组织增生、
成纤维细胞增殖、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这是翼状胬肉形成的一系列过程。
2.单侧胬肉多见于鼻侧,双侧者则分别在角膜的鼻、颜两侧。初期时
角膜缘发生灰色混浊,球
结膜充血、肥厚,以后发展为三角形的血管性组织。它可分为头、颈、体三部分,尖端为头部,角膜缘处为颈部,球结膜部为体部。
3.胬肉按其病变进行情况可分为
进行期或静止期。进行期胬肉的头部隆起,附近的
角膜混浊,在前弹力层及浅基质层有细胞浸润。颈部宽大、体部肥厚、表面不平,有粗大而扩张的血管。静止期的胬肉头部平坦,
角膜浸润吸收,体部不充血或轻度充血,表面光滑,病变静止。
假性翼状胬肉一般是角膜
边缘区的急性损伤,其附近球结膜与角膜病变处发生粘连,形成一条结膜桥带。
假性翼状胬肉生长在角膜边缘的任何一个部位,一般比较小,亦无
发展趋势,为球结膜与
角膜上皮粘连所致。临床上可见一索条或三角形结膜皱襞固定在角膜混浊部位,多发生于
角膜溃疡、灼伤或
化学腐蚀伤后。由于结膜只在头部与角膜粘连,故可用探针在其颈部下顺利通过,而不像真性翼状胬肉与周围组织全面粘着。
睑裂斑是一种阳光
紫外线照射后引起的球结膜变性病变,位于睑裂部球结膜,角膜缘内外侧有黄白色无定形隆起斑,经过一定时间可逐渐扩大,不侵入角膜,因而仅略影响美观,故通常无须治疗。
小而静止的翼状胬肉无需治疗。如胬肉为进行性或已接近瞳孔区影响视力或眼球转动受限时则可行于术切除。对不愿意接受手术的患者,可用2000~3000U/ml的
争光霉素液0.3ml在
表面麻醉下注射于翼状胬肉的颈部及体部,每周1次,3~6次为1疗程。为减轻
局部反应,可在对侧球结膜下注射0.3ml
强的松龙、
四环素可的松眼膏包扎。
(1)
适应证①翼状胬肉为进行性、肥厚且充血;②胬肉已侵人近瞳孔区影响视力。
(2)手术方法①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适应于翼状胬肉侵入角膜较多,且为进行性胬肉或接近
瞳孔缘威胁患眼视功能者,或对
白内障、
角膜移植术切口有影响或手术后会刺激翼状胬肉发展者,或胬肉有碍患者美观者。此种手术方法操作亦较简单,手术时间相对较短,但术后易复发。②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游离
结膜瓣移植术适应于翼状胬肉较大且较充血肥厚、生长较快者,或
翼状胬肉切除术中结膜缺失较多者。此手术方法操作相对较复杂,并有一定难度,且用于移植的结膜瓣特别要预防正反面颠倒,但手术效果较好,术后
复发率相对较低。③翼状胬肉切除及带蒂结膜瓣移植术此种手术方法亦适用于胬肉较肥厚充血、长较快者。由于结膜
富有弹性和很好的
依从性,利用这一特性可将邻接翼状胬肉切除区的球结膜分离,作适当的松解剪开后进行移位移植,以修复暴露的巩膜区。此法不会出现结膜瓣被反转,且血液供应好,被移植的结膜生长愈合较快。缺点是结膜被牵拉移位时可能有一定张力,故缝合伤口时应良好对位以免结膜伤口裂开。
2.NigerJMed.2011Jan-Mar;20(1):7-14.Pterygium:Areviewofclinicalfeaturesandsurgicaltreatment.
3.AnnAfrMed.2011Jul-Sep;10(3):197-203.Treatmentofpteryg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