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男子,指容貌俊美,外表英俊的
男子。在中国古代美男的容貌描写上,文字大多犹抱琵琶半遮面,对于古代男性美貌标准的总结远没有美女那般巨细无遗。并且,中国各个朝代对美男子的审美标准各有不同,但古代美男子都以留胡须为美。
《
左传》记载了中国最早的一则由女性自己挑选丈夫的事例。向同一位美丽的女子求婚,两个男性的自我表现是截然不同的。子皙(公孙黑)盛饰入,打扮得高贵华美。子南(公孙楚)则戎服入,左右射,超乘而出,展现出军人的英姿。徐吾犯之妹最后选择了子南(公孙楚)为夫,铮铮阳刚美战胜了虚有其表的盛饰之美,男性本色获得了美人的芳心。
这种对男性阳刚美的描绘和赞美大量地存在于各种典籍和文艺作品中。儒家常常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
上述对“士”的操行强调,同时也蕴涵着
儒家对男性阳刚气质的肯定。战国和两汉的墓穴壁画中,有不少描绘男子形象的绘画,例如战国楚墓帛画《驭龙图》,画面绘一峨冠博袖男子凌驾于龙身之上,身体修长,额高,眉粗黑而曲,人中有须,辽宁金县营城子汉墓壁画,男子粗眉大眼高鼻,蓄须,面呈长方形,体形魁梧。两幅画中的男子形象都流露出男性特有的刚毅之气。
先秦诗歌总集《
诗经》,多处赞美了男性的高大、勇敢和有力:“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赳赳武夫”,“羔裘豹饰,孔武有力”,“不如叔也。洵美且武”,等等皆是。明代小说《水浒传》中描绘的梁山好汉形象,以健壮威猛为主要特征,如林冲“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卢俊义“目炯双瞳,眉分八字,身躯九尺如银”。类似的描述在中国古代文学典籍中随处可见,都强调和表现了男性的力量和阳刚之气。
魏晋时期的男人在身材上追求清秀瘦削、修身细腰,即所谓的秀骨清像。晋朝和现代社会在某些方面有暗合之处,读晋朝历史,有时会让人感慨流行风尚,往往也是古已有之,绝不像新新人类自以为的那样完全割断传统,自创天地。
过去
评书里称赞人的相貌往往说::“眼见此人天庭饱满,地角方圆,四方阔口,豹眼圆睁,鼻如悬胆,目似朗星。端的一个好相貌!”但对晋朝来说就不是了,应该改成:“眼见此人肤如凝脂,唇赛点朱,面似月下白玉,腰如风中杨柳,口嘘兰麝,体溢芳香,端的一个好皮囊!”这话用在貂禅身上,固然恰当,用在魏晋美男身上,也无不妥。
晋·张翰曾作过一首《
周小史》,如此赞美一个美少年:“翩翩周生,婉娈幼童。年十有五,如日在东。香肤柔泽,素质参红。团辅圆颐,菡萏芙蓉。尔形既淑,尔服亦鲜。轻车随风,飞雾流烟。转侧绮靡,顾盼便妍。和颜善笑,美口善言。”这是一个相当女性化的形象。
魏晋人非常看重人的相貌和风度,翻翻《
晋书》,凡是提到名流,很少不提两句这人的容貌风采。按照当时的评价标准,美男首先要白,称赞起男人,也往往用玉人表扬其白皙。许多玉人或者想当玉人的男人,就坚持在脸上抹粉。抹粉的风气相当流行,按照当时的说法是这些男人在“胡粉饰貌,搔首弄姿”。
有点体香也不错,指挥
淝水之战的大将军
谢玄,年轻的时候也特别喜欢香料,天天手里拿个香囊。谢玄的伯父谢尚年轻时就特别喜欢穿花裤子,招摇过市。如果能再柔弱几分,那就更妙了。晋朝人觉得男子如果慵软无力,就能平添三分优美。卫玠就是这样一个柔弱的美男子,在他身上集中了晋代美男的一切重要特征:美貌、白皙、优雅的谈吐以及淡淡的冷漠与哀伤。
如此审美趋向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一个名词“断袖之风”,晋朝确实是一个
娈童断袖风盛行的时代,这种审美和断袖也脱不开关系。断袖之风在古代的达官贵族之间非常流行,甚至还有以“不好男色”为耻的时候。但是,其实古代男子并不是真的喜欢男人,就和裹脚缠足一样,一开始只是某个皇帝的个人趣好,到后来流传到民间,渐渐变成流行趋势,甚至固定传统。
古代的断袖之风和缠足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因为是受周遭风气的影响,是一种半逼迫形式的跟风心理,不好男色会成为异类,所以只好去喜欢貌若女子的少年男童。古代的断袖常常和娈童划上等号,就是因为未发育出第二
性征的男童和女子差别不大,所以很多男人都喜欢找男童来“履行职责”。等到男童成长发育,男性特征渐渐明显的时候,年长的一方就会选择分手,这也恰恰证明了前面的观点。
这并不是魏晋独属的,各朝各代的达官贵族和皇帝有个男宠也不少见,那主要是满足这些阅女无数之人的新鲜感,用
大白话来说就是换个口味,找找刺激。共同特征就是无论哪朝哪代,这些男宠全都是男生女相的,这点并不会变。区别在于,魏晋将这种风气扩散开来,广泛流传至民间,形成了一种风气,才导致了审美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