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是2005年
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简·雅各布斯。
背景简介
1961年,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专著《美国大城市死与生》(以下简称《死与生》),曾在美国社会引起巨大轰动。当时美国规划界的“主流”认定这本书“除了给规划带来麻烦,其余什么也没有”。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40多年过去了,这本书不仅取得了出版上的骄人业绩,而且逐渐为许多美国规划师所接受:《死与生》经常被引用,而一些规划师更坦承这本书是他们创作灵感的源泉,有些人甚至承认是受到这本书的触动才步入城市规划这一行业。
此外,《死与生》还被一些著名院校如MIT、哈佛等的建筑系、规划系列为学生必读书目,并成为包括社会学研究在内的许多研究领域的常见参考书。书中的一些观点,如著名的“多样性”和“街道眼”等,甚至还被一般市民所熟知和使用……
可以说,这本书在二战后的美国城市规划实践乃至社会发展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创作背景
1916年,简·雅各布斯出生于宾西法尼亚州的克兰顿,高中毕业后曾在一家地方报社工作过一年。经济大萧条时期,她来到纽约,并很快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不久,她嫁给一位建筑师,定居在
格林威治村的休斯顿大街,与一家甜食店隔街相望。与此同时,她得到了一份更好的工作:为
美国战争信息办公室和国务院写作。显然是受到了丈夫职业的影响,从1952年起,她开始在《建筑论坛》(Architectural Forum)担任助理编辑。
雅各布斯喜欢在纽约的街道上步行,并在步行中逐渐发现城市尤其是她所居住的
格林威治村的魅力。尽管
雅各布最初的写作多以学校和医院为主题,但随着她在纽约居留时间的增长,她的文章开始更多地涉及到
城市设计问题。1958年,
雅各布为著名的《财富》杂志撰写了一篇关于城市中心区的文章《市中心为人民而存在》。在这篇文章中,她充满激情地批判了由联邦政府资助的大规模旧城更新项目,同时赞美了曼哈顿现状环境中街道生活的欢乐与祥和。该文随即被一部关于城市问题的颇为畅销的集子《爆炸的大都市》选中,使得
雅各布斯的作品开始引起《财富》杂志、
洛克菲勒基金会以及包括L·芒福德在内的众多纽约文化界人士的关注。
1959年,当得知
雅各布斯想写一本关于
城市设计的书之后,
洛克菲勒基金会立即慷慨解囊,资助她去美国各大城市旅行并专注于写作。一年多以后,《死与生》这本20万字的著作问世了。
关于美国旧城更新问题的核心思想《死与生》这部著作在文字上洋洋洒洒,
落落大方,它虽出自城市规划的“外行”之手,却是“关于美国城市的权威论述:城市安全从何而来?怎样使城市良性运转?为什么这么多由政府领导的挽救城市的尝试以失败而告终?”
雅各布斯推崇城市的多样性。她认为,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产物,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城市里,而这些人的兴趣、能力、需求、财富甚至口味又都千差万别。
因此,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来看,城市都需要尽可能错综复杂并且相互支持功用的多样性,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因此,“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Diversityisna鄄turetobigcities)。她犀利地指出,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将田园城市运动与
勒·柯布西耶倡导的国际主义学说杂糅在一起,在推崇区划(Zoning)的同时,贬低了高密度、小尺度街坊和开放空间的混合使用,从而破坏了城市的多样性。而所谓功能纯化的地区如
中心商业区、市郊住宅区和文化密集区,实际都是机能不良的地区。针对衰败的大城市中心,她又进一步提出,挽救现代城市的首要措施是必须认识到城市的多样性与传统空间的混合利用之间的相互支持。在这一点上,她与后来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如:L·克里尔、A·文丘里等不谋而合,遥相呼应。
同时,
雅各布斯还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街道空间的安全感。她观察到,传统街坊有一种“自我防卫”的机制,邻居(包括孩子)之间可以通过相互的经常照面来区分熟人和陌生人从而获得安全感,而潜在的“要做坏事的人”则会感到来自邻居的目光监督。
雅各布斯据此发展了所谓“街道眼”的概念,主张保持小尺度的
街区(Block)和街道上的各种小店铺,用以增加街道生活中人们相互见面的机会,从而增强街道的安全感。
“街道眼”一经出现,就引起了美国城市规划和建筑界人士的注意。一些人乐此不疲地试图将之引为实践标准,甚至还产生了一个专门的产业和专业领域。
雅各布斯对1950-1960年代美国城市中的大规模计划(主要指公共住房建设、
城市更新、高速路计划等)深恶痛绝,《死与生》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对这些计划进行批判。
雅各布斯指出,大规模改造计划缺少弹性和选择性,排斥中小商业,必然会对城市的多样性产生破坏,是一种“天生浪费的方式”:1、耗费巨资却贡献不大;2、并未真正减少贫民窟,而仅仅是将贫民窟移动到别处,在更大的范围里造就新的贫民窟;3、使资金更多更容易地流失到投机市场中,给
城市经济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大规模计划只能使建筑师们血液澎湃,使政客、地产商们血液澎湃,而广大普通居民则总是成为牺牲品”。她主张“必须改变城市建设中资金的使用方式”,“从追求洪水般的剧烈变化到追求连续的、逐渐的、复杂的和精致的变化”。
60年代初正是美国大规模旧城更新计划甚嚣尘上的时期,
雅各布斯的这部作品无疑是对当时规划界主流理论思想的强有力批驳。此后,对自上而下的大规模旧城更新的反抗与批评声逐渐增多,如:C·亚历山大《城市不是一棵树》(1965)、《俄勒冈实验》(1975)、P·达维多夫的《倡导规划与多元社会》(1965)以及A·
雅各布斯与D·阿普尔亚德的《城市设计宣言》(1987)等等。
可以说,《死与生》在整个欧美开创了一个对
现代城市规划进行反思的时代。需要指出的是,《死与生》不仅是一部理论著作,还具有惊人的实践意义:
雅各布斯在书中为曼哈顿南端所提出的全面规划设想后来就被当局采用并加以实施。
内容简介
作者分了四个部分阐述,分别是城市的特性、城市多样化的条件、衰退和更新的势力和不同的策略。在书中,作者
雅各布斯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以流畅而充满激情的文字,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重发挥功能的方式。
是什么使得街道变得安全或不安全?为什么有些城市花园赏心悦目,有些却是
藏污纳垢之地和四忙陷阱?是什么构成
街区,它在更大的城市机体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有些街区仍然贫困,有些街区却获得新生?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雅各布斯对城市的复杂性和城市应有的发展取向加深了理解,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更使我们读者有受益匪浅,豁然开朗。
然而她并不是用严肃干枯的语言和无味的陈述来表达她的独到见解而是喜欢巧妙地将人与人的活动及活动场所交织起来,展示在我面前的是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画面。在
雅各布斯的眼中,城市就像人体一样在运作,街道就是大大小小的动脉和血管,每一条都有自己特殊的功用,而定期的修葺能使它们充满活力。
她的城市理念是:人口应该高密度聚集,因为密度意味着安全;城市不应该分区,这样人们可以在工作的地点附近居住;人行道一定要足够宽敞,让孩子自由玩耍在其中;街道必须短小,让行人每每产生转弯的新鲜感。在书中,她提倡将人口和各种活动聚集起来,共同组成一幕欢愉自在的城市生活:她倡导城市“多中心化”,强调要珍惜城市长期以来形成的多元性和混合性,这不但切合了对环境养成了依赖性的人的心理。
作者简介
简·雅各布斯(1916-2006),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克兰顿,早年做过记者、速记员和自由撰稿人,1952年任《建筑论坛》助理编辑。在负责报道城市重建计划的过程中,她逐渐对传统的城市规划观念发生了怀疑,并由此写作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1968年迁居多伦多,此后她在有关发展的问题上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并担任城市规划与居住政策改革的顾问。1974年成为加拿大公民。她的著作还有《城市经济学》(1969)、《分离主义的问题。(1980)、,城市与国家的财富》(1984)、《生存系统》(1993)。
社会评价
“简·雅各布的书对城市规划来说是非常有害的,但我们将不得不和它生活在一起。”
———美国公职规划学会(APAO)会长丹尼斯·奥·哈罗,1962
“这本书出版已有35年,但它仍然是一部关于城市如何生存,规划师如何幼稚地破坏良性运行的城市的经典著作。”
———亚马逊(Amazon)书评,1996
“这或许是城镇规划史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作品。”
———《纽约时报》,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