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1916年5月4日—2006年4月25日),本名简·布兹纳(Jane Butzner),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克兰顿,
美国记者、社会活动家。
人物生平
1929年2月,简·雅各布斯完成在乔治·华盛顿学校的学习,并入读市中心的斯克兰顿中央高中。在校期间,她常把自己创作的诗歌发表到学校的刊物上,并在文学科目(尤其是英语文学)中保持着比较优异的成绩。1932年12月,发表她的小说作品,并将此刊登于校刊《印象》。1933年1月,高中毕业后,在该年的夏天开始无薪地为地方报社《斯克兰顿共和报》(即日后的《斯克兰顿论坛报》)工作,并正式开始她的记者生涯。
1935年,简·雅各布斯从《斯克兰顿共和报》离职,成为自由记者,并移居到纽约的布鲁克林区。在高失业率的情况下,她依然会为纽约的报社无偿撰稿,但之后接受时尚杂志《
Vogue》的有薪稿约。因其在曼哈顿工作与生活的所见所闻,简逐渐对有关城市生活的议题产生兴趣。
1936年11月,简·雅各布斯到糖果厂“霍尔斯的厨房”工作,主要监督流水生产线上的巧克力甜度。1937年5月,她因一起盗窃案的发生受到怀疑而被开除。由于这一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社会的经济大萧条所导致,让其也意识到日常生活中“功能主义者”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其对于社会的运作模式的思考。
1938年,简·雅各布斯入读哥伦比亚大学,起初以地质学为主修方向。1940年,她把古生物学注册为她的专业课程,也有修读法律课程;同年,开始为商贸杂志《石器时代》从事撰稿工作,期间也为《先驱论坛报》等撰文。
1942年,简·雅各布斯察觉到战争时期的女性所面临的问题,加入到“美国国际办公室专业人士联合会”,为女性文员发声。1943年,在取得“战时工程学与管理训练”证书之后,在其杂志发表长达15页的文稿,来揭示工业内幕;同年,为她的家乡斯克兰顿撰文,把当地失业人群视为战时工业的潜力,而该文的发表也得到战时生产委员会的关注。
1945年,简·雅各布斯与丈夫在纽约格林威治村置业,在战后继续从事她的写作,但遭到麦卡锡主义人士的调查。
1952年,简·雅各布斯移居华盛顿,为建筑类期刊《建筑论坛》工作,并继续撰写有关城市规划项目的文章,后担任副主编。1958 年,简·雅各布斯获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金支持,以此从事城市规划的研究,并在1961年出版其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1962年,简·雅各布斯遭到建筑评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纽约人》发文的抨击。
1967年10月,简·雅各布斯因在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前反对越南战争,与在场人士被一同拘捕。
1968年4月,因参与反对拆除纽约格林威治村的活动再遭逮捕,获释后迁居至加拿大开始晚年生活。之后,简·雅各布斯加入当地反对斯帕迪纳公路的运动,最终迫使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被取消。另外,她在定居多伦多期间撰写关于城市与经济学的书籍。从20世纪70年代起,简·雅各布斯成为加拿大魁北克法语区运动的支持者,并在1980年出版有关魁北克分裂主义问题的书籍。
2005年,简·雅各布斯获得加拿大城市研究所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2006年4月25日, 简·雅各布斯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去世。
个人生活
1944年,简·雅各布斯与建筑师罗伯特·海德·雅各布斯在格林威治村的一次公寓派对相识,两人在成婚后育有一个女儿与两个儿子。实际上,简·雅各布斯晚年迁居加拿大也是出于家庭的考虑,避免她的两个儿子被征兵参与越南战争。
1971年,简·雅各布斯与导演劳伦斯·海德合作,共同拍摄纪录片《城市极限》,透过该片阐述其城市哲学。
1986年,简·雅各布斯与建筑师巴顿·迈尔斯、音乐家菲尔·尼蒙斯和艺术家迈克尔·斯诺等人共同获得第一届多伦多艺术奖,此外她本人也被授予终身成就奖。
主要作品
出版书籍
*以上列表整理参考来源:The Center for the Living City
论文发表
*以上列表整理参考来源:The Center for the Living City
主要贡献
费城更新改造后,简·雅各布斯意识到现代主义所建构出的“戏剧性场面和壮丽景观”,都只属于狭隘的美学范畴。当时盛行的现代城市规划思路犹如机器对个人生活的摧毁一样,将很多杂乱但充满活力的城市片区定义为无可救药的贫民窟,进而将它们整体清除,但是简·雅各布斯发现新的街区并没有在牺牲旧事物之后获益,反而是失去了城市的活力。特别是对于盛行百年的城市美化运动,简·雅各布斯揭露出其结果导致中心周围城市的普通区域不断衰败,更反对通过城市的视觉美化和形象改进来掩盖繁华背后复杂的城市痼疾。
于是,简·雅各布斯从城市使用者的角度对城市运转进行探讨,把“正统的规划理念”归为谬论,凭借其对于城市生活的观察和直觉,从普通的城市元素逐步分析城市视觉或是城市规划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简·雅各布斯对现代城市规划展开彻底的批判,推动高密度、功能混合等概念的回归。
一方面,简·雅各布斯注意到城市空间对犯罪模式的影响,继而强调街道在内的城市空间设计必须划分公共与私人领域。另一方面,她把城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揭示这种活力来自于“混乱”的状态,因此提出“城市生态学”,以非专业化的语言勾画人们各种复杂的社交活动,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待城市中错综复杂且相互支持的功能,推崇城市的多样性。另外,简·雅各布斯也使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街道空间的“安全感”,发展“街道眼”概念,由此作为阐述街坊“自我防卫”机制的理论基础,更进一步地批判田园城市运动与勒·柯布西耶的国际主义学说,对后现代主义有所启发。
在文化方面,简·雅各布斯主张一个区域内的建筑应各色各样,保留适当比例的老建筑,以维持城市的活力。
1958年,简·雅各布斯在《建筑论坛》发表文章“Downtown is for People”,其观念具有颠覆性,提倡善用市中心,而非在此修建高楼大厦。这篇文章所提出的论点无疑是在挑战城市规划师罗伯特·摩西的纽约“城市更新”计划——以高速公路来自然地分离城市,简·雅各布斯则坚持社区是构建城市生活的基础。由于罗伯特·摩西要把一条高架快速路以L形贯穿曼哈顿下城,导致格林威治村和附近的华盛顿广场的人迁移,简·雅各布斯呼吁众人一道抗议,并出任多个社区组织的负责人,发布小册子以阻挠摩西的计划,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尽管如此,简·雅各布斯的学术理论在洛克菲勒基金会所支持的研究下继续完善,她以抨击纽约林肯中心的建设作为出发点,透过写作去思考“如何把城市设计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生活,并展现人文价值”,有助于思考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的城市经济与公共政策领域的关系。尽管如此,简·雅各布斯与罗伯特·莫西在理论与实践上虽有冲突,但是双方都代表美国中产阶级的城市思想,而简·雅各布斯的批判则更能体现中产社会的价值转向。
简·雅各布斯除了揭示城市高楼化带来的影响,也向往城市的多样化。在考察美国的许多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之后,简·雅各布斯发现充满活力的街道和居住区都拥有丰富的多样性,而失败的城市地区多样性都明显匮乏,故“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成为其基本观点。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简·雅各布斯的理论可让大城市能在有限的空间上高密度地聚集大量的资源,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专业化分工。另外,她对大城市中心衰败所提出的补救措施仍被世界各国的大城市所采纳。
1961年,简·雅各布斯在其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质疑整齐有序的理想城市结构,把区划分隔的土地使用规定以及与之对应的独立邻里细胞形式,人车分离系统都视为是与社会既有习俗背道而驰的主观意志,提倡以各种功能混用的形态来构建宜居城市。另外,简·雅各布斯也提出“小尺度街坊”的理念,以此增加街道的面积与数量,并增加人们见面的机会。
在简·雅各布斯看来,社区秩序感的形成需要邻里建立起来的身份认同和相互了解。具体地来说,她将城市视为活生生的生态系统。简·雅各布斯系统地审视一个城市的所有元素,不仅将它们单独看待,而且将它们视为相互关联的系统的一部分。她支持自下而上的社区规划,依靠社区居民的智慧来了解最适合该位置的方式。她提倡混合用途社区,把住宅和商业功能分开,并运用传统的智慧对抗高密度建筑,认为精心规划的高密度并不一定意味着过度拥挤。
获奖记录
人物评价
综合评价
自从《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出版之后,简·雅各布斯就被当成城市文明的“教母”而逐渐被“神格化”,她关于城市多样性的主张被反复讨论,甚至有一丝政治正确或者至少学术正确的意味。人们崇拜简·雅各布斯不畏强权的勇气和充满智识的言谈,渐渐地,她成为一个符号、一种象征,更像是城市规划专业必须记住的词条。而真实的简·雅各布斯并不具备任何令人引以为傲、足以提高公众声望的表面优势,她不漂亮,也不爱打扮。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准备餐点、照顾小孩、组装复活节提篮,还有打理花园之间拨空进行的,她写的每一封信、锤炼出来的每一本书、在每一场公开集会上的发言,都发生在她身为女孩、女人、妻子和母亲的生活背景下。简·雅各布斯不是家庭主妇,但过的也不是男人的生活,她是截然不同的类型,应该被刮目相看。当简·雅各布斯写下《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从此改变世人对城市及城市生活的看法。她在书中深情描绘纽约哈德逊街上邻里小商店主人们充满人情味的“人行道芭蕾”,借此告诉大家,这才是城市生活应该有的样子。简·雅各布斯最突出的贡献,是改变人们观察城市的思维和策略,其对日常生活的考察依旧是理解城市、反思城市的绝好路径。(《新京报》评)
终其一生,简·雅各布斯保持着对大型建筑项目的怀疑;她对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模式的反对,始终未曾后退一步。作为思想家,雅各布斯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城市街头日复一日上演着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生活的重要性,批评破坏性的规划威胁城市生活的根基。(澎湃新闻评)
正面评价
每当简·雅各布斯的理论遭受批评,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被归咎于她是一个没有大学学位的女性。尽管在男性所主导的城市规划领域遭遇诋毁,她会依旧不断地去反击,甚至以怀疑的态度去反抗他们。(建筑评论家刘易斯·芒福德评)
虽然反对拆迁纽约格林威治村一事以失败告终,但人们见识到简·雅各布斯不畏惧所谓的权威,在巨大的困难面前依旧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简·雅各布斯开创女性社会活动家改变城市的先河。(导演马特·蒂瑙尔评)
简·雅各布斯的作品中最富启发性的是更人文的自由主义,她把城市看作有机的生命体,像是一棵植物从土地上生长出来一样,其中的人类有其发展轨迹,人们应该掌握自己的命运,政府当然有时要进行宏观规划,但更主要的是为城市的发展提供阳光和营养,确保良性的环境。(作家道格·桑德斯评)
负面评价
简·雅各布斯忽略带来生命力或者导致枯燥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使她无视于城市问题更深层的根源,其她以中产阶级的身份,对以工人阶级为主的西村予以浪漫的投射,也忽略中低收入者生活中的黑暗面。这是因为其不接纳不像她理想中的其他城市风格的存在,也不认同它们值得向往,因而落入她自己经常谴责的那种单一思考模式。(社会学家赫伯特·甘斯评)
后世影响
1997年,“Ideas that Matter”主席 艾伦·布罗德本特宣布设立“简·雅各布斯奖”来表彰以独特方式为多伦多城市生活做出贡献的个人,以此体现简·雅各布斯所倡导的观念。
2006年,因简·雅各布斯去世,记者爱丽斯·斯帕伯格·阿历克休出版首部有关简·雅各布斯的传记《简·雅各布斯:预见城市未来之人》,而该书透过简所发表的文章、专著以及关于她的新闻报道,意在展示其在城市规划史上的角色。同年,她的儿子吉姆·雅各布斯为把她母亲的一生更加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意将她的个人资料用于传记书写,披露更多资料来反映简早年生活和定居多伦多之后的情况。
2016年,为纪念简·雅各布斯的百年诞辰,彼得·劳伦斯出版有关简·雅各布斯的传记《成为简·雅各布斯》;与此同时,罗伯特·卡尼格尔也出版传记《守卫生活:简·雅各布斯传》。
2016年5月4日,搜索引擎谷歌在GoogleDoodle中刊用在城市背景前戴大眼镜的简·雅各布斯,纪念其一百周年诞辰。
2016年11月,马特·蒂瑙尔执导的纪录片《公民简:为城市而战》在“纽约城纪录片节”上映,谨以该片纪念简·雅各布斯诞辰一百周年。该片成为首部关于简·雅各布斯的纪录片,也呈现出她与城市设计师罗伯特·摩西之间就曼哈顿低地高速路所展开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