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罗肯山人
早期智人化石之一
旧称罗得西亚人,是早期智人化石之一,是非洲和近东发现了与欧洲尼人同时代的人类化石,被认为是尼人在其地 区的代表,称为类尼人。后发展为黑种人。骨胳粗大,肌肉发达,但个子不高,男子只有1.55米至1.56米。由于身体较矮,脊椎的弯曲也不明显,因此他 们很可能是弯着腰走路,跑步时身体略微朝向地面。前额低而倾斜,好像向后溜的样子,眉峰骨向前突出很多,在眼眶上形成整片的眉脊。脑部已经非常发达,脑容量约达1230毫升。
化石发现
1962年6月17日T.兹维海拉尔发现的一头骨,地点位于赞比亚一个含有锌矿的白云质灰岩的小山上,化石埋在地下大约1828.8厘米的地方。先后发现的人类化石至少属于两个个体,包括一较完整的头骨、一块胫骨、一块上颌骨、一根肱骨、一块骶骨、两块髂骨、一段股骨和股骨上端、二段胫骨。
化石特点
完整头骨粗壮,带有强的眉脊,额部低平,乳突上脊突出,面部平,无犬齿窝,上颌齿槽突很深,腭骨又宽又 长。肢骨粗壮,且长。头骨的特点与尼安德特人相近,大孔位置比尼人靠前。对布罗肯山人的系统位置有不同看法,比较一致的倾向认为它是非洲的类尼人类型,为智人的一个亚种。和人骨一起发现的有石器和动物化石。动物化石包括一种大的灵长类、猫鼬、非洲古菱齿象、斑马、黑犀牛等。时代属于晚更新世(约距今1.2万年)。
文化特点
这个时期的人们主要是制造简单的工具以作打猎采集的用途,他们使用石器和木棍来猎取野兽,并懂得采集果
子来充饥。他们主要居住于山洞中,而在考古时,从其洞穴中发现木炭、灰烬、桡烧石、烧骨等痕迹,显示当时的人们已掌握了使用火的技术,并会砍取树木作燃料。
总体来说,人类已经学会了用,中期出现了骨器,晚期已经能制造简单的组合工具,而且开始形成了母系氏族。
发现地简介
布罗肯山是哈茨山脉最高点。在德国韦尔尼格罗德(Wernigerode)西南13公里(8哩)处。海拔1,142公尺(3,747呎)。
山体为一巨大花岗岩圆丘。顶部通铁路。峰顶视野开阔。太阳西斜,山影投射到下方云霭之上,人称此种现象为「布罗肯幽灵」或「布罗肯宝光环」。过去每年4月30日在此举行传统仪式。歌德的《浮士德》描述过这座山峰。
意义
20世纪60-80年代中期,在世界各地相继发现了大批古人类化石资料,大大推动了古人类学的发展。
在中国,相继发现了蓝田、郧县、桐梓、大荔、丁村、许家窑、马坝、柳江、资阳人等大量古人类化石等大批古人类化石。60年代,吴新智指出山顶洞人一男性颅骨的各面部测量指数接近现代蒙古亚种,另2具标本也具有典型的蒙古亚种特征,因此,山顶洞人考虑为原始蒙古人种。80年代初,他又提出中国古人类连续发展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人类和现代人类在解剖上一些特征一致,表明中国古人类从直立人到晚期智人阶段的进化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现代人类的蒙古人种是由中国的直立人演化而来的。其东亚古人类连续进化说成为多区进化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欧洲和近东,对尼人的研究又有了进一步的发现。尼人的骨骼在解剖上是相当接近现代人类的,虽然其骨骼仍较现代人粗壮,脑容量不低于现代人类。考古发掘还表明尼人已能够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他们佩戴装饰品,已有萌芽的宗教仪式等。他们照顾老人和残疾人,埋葬死者并为其举行葬礼,埋葬时还以食物、工具、花卉等作为随葬品。
非洲考古发掘也有了很大进展。随着博多人(Bodo)、布罗肯山人(Broken Hill)、边界洞人(Border Cave)、奥莫人(Omo)等化石的出土,人类学界开始把探寻的目光转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人们意识到非洲是现代人类起源的重要地点。60年代初,英国人类学家Louis Leakey (1903-1972) 在发现并命名了能人(Homo habil)化石后认为:能人的头骨较薄,眉脊较弱,其颅部特征远不如直立人特化。因而,由能人演化为智人才是合理的。而直立人只是绝灭了的旁支。Leakey是第一个把现代人类起源的地点放在非洲的古人类学家。
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发掘成果有利于多区域进化论者的观点,但是这一理论也受到群体遗传学(population gene tics)方面的质疑。根据群体遗传学的理论,同一物种的几个亚种在相互隔离的情况下经历几十万年的进化后仍能保持为同一物种在生物学上是绝不可能的。如果人类是按Coon的模式进化的话,那么将会产生几个不同的现代人类种。显然我们现代人类至今仍同属于一个生物种。
以Wolpoff为首的一批古人类学家对库恩的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现代多区进化” (Modern multiregional evolution) 理论。他们认为:人类是一个多型种,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理亚种,各亚种间既存在一定程度的隔离,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隔离和各区域特殊的选择压力使各亚种间产生相当大的差异,基因交流又使各趋异的亚种在一定程度上趋同,从而使各亚种不至于分化为不同的种,人类就是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由各地区不同的直立人(或早期智人)进化为不同的现代人类。这种修正的多区进化理论缓解了它同遗传学之间的矛盾,并得到了许多古人类学家的支持,成为60-70年代解释现代人类起源的主流理论
种族进化
(1)中国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发展到现代的黄种人;
(2)印度尼西亚的爪哇猿人而到澳大利亚发展为棕种人;
(3)赞比亚的布罗肯山人发展为黑种人;
(4)西亚猿人发展为白种人。
人种淘汰
约1,200万年前,地壳运动使非洲东部的大地上形成一条大裂谷。大裂谷的形成把非洲分为东方和西方两个独立的动物系统,大裂谷这个阻隔成为人和猿分道扬镳的关键,裂谷之西依然是茂密的湿润的树丛,猿类为适应改变不大的环境,它们不需作出太大的改变来协调,就注定了它们的迄今仍处在类的阶段, 如大猩猩等。 大裂谷以东 由于地壳变动,降雨量渐次减少, 林地消失出现了草原,大部分与现今猿类共祖的祖先族群因而灭绝, 其中一小部分惯于攀爬的类适应了新环境,学习在地上活动在开阔的环境中生活。 形成了独特演化模式, 避开了灭绝的危机。
直立人走出非洲后,约60万年前在欧洲演化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又于约30万年前演化出尼安德特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中近东。独立演化成为早期智人的尼安德特人后来遭遇第2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以及第3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彼此共存过一段时间。 随着第3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的到来,使早期智人(包括第2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和独立演化成为早期智人的尼安德特人)在生存竞争中失败,之后约6万年前,随着冰河期的到来,生存环境愈发困难,终于在约3万年前,所有早期智人被淘汰灭绝。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08 02:16
目录
概述
化石发现
化石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