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亚蒙
城市专家
罗亚蒙,湖北襄阳人。城市专家。现任海南文旅大会秘书长,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宜居城市与城乡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曾任西北大学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市长论坛秘书长、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宜居城市”课题组组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小城市分会常委副秘书长、北京中国科学院老专家技术中心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等职。主要研究领域:历史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城市管理、城市国际化、城市与区域发展。代表性作品:《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上下卷),《罗亚蒙说和谐城管》,《城市管理工作指南》,《罗亚蒙说和谐宜居城市》。先后负责或参与共同主持完成《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城市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宜居城市规划方法研究》等三项国家住建部批准立项验收课题成果。
主要成果
《罗亚蒙说和谐宜居城市》出版发行
全面系统研究“和谐宜居城市”的权威性、科学性、实践性著作《罗亚蒙说和谐宜居城市》,近日由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所属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住房城乡建设部(原建设部)批准立项“宜居城市”系列课题成果首次汇总出版,权威发布。
罗亚蒙教授主导完成的原国家建设部批准立项06-R1-26项目《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其延伸成果《宜居小区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国家住建部批准立项2010-R2-18项目《宜居城市规划方法研究》,国家住建部批准立项09-R3-4项目《中国城市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确定了我国宜居城市的基本科学概念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规划方法体系以及城市管理的科学概念体系、体制机制架构,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其中很多已被中央采纳成为国策,首次集中公开出版、权威发布,是各级党政机关指导做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也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城市实践工作者、城市科研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学习资料。
罗亚蒙教授是我国著名城市专家,中国宜居城市研究主要学术带头人,中国城市管理科学体系主要奠基人。本书还收录了《城市科学研究的六大永恒命题》、《宜居城市是城市建设的最高境界》、《宜居城市:第二次城市革命》、《全方位构建“宜居城市”》、《大城市能否宜居》、《宜居城市是城市不同利益阶层的最大公约数》、《历史文化名城向何处去》、《历史文化名城关键在保护》、《城市功能:城市竞争力与城市兴衰》、《王朝地理思想与首都的悲剧》、《治城市病需肃清王朝地理思想流毒》、《如何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市管理的职业使命是促进城市和谐》、《城管任何时候都不得使用暴力》、《该怎样善待流动商贩》、《推动城市管理领域大部门制改革》、《中国古代城市营建智慧之雨水利用与防洪防涝防旱》等罗亚蒙署名文章和记者访谈文章,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钟成)
《城市管理工作指南》出版发行
中国网新闻11月14日讯 著名城市管理专家罗亚蒙教授编著的《城市管理工作指南》一书近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西苑出版社出版发行,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 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整体实施解决方案。
本书融权威性、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是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指导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也是城市管理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做好城市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学习资料,更是从事城市管理教学、科研、培训工作必备首选的最佳教材。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年12月24日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 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后,由于没有整体实施解决方案,各地贯彻落实比较缓慢,部分已经在落实的省、市也是五花八门,没有达到城市管理顶层制度设计的理想效果。《城市管理工作指南》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总结各地近年来城市管理工作实践经验,结合最新形势,详细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共中央政法委、中央编办、国务院法制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安部、财政部、教育部、发改委、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保部、民政部、工商总局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州、盟)、县(市、区、旗)、镇(乡、街)、村(社区)在城市管理大部门体制机制工作体系中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旨在帮助各级党委、政府和城市管理部门把中央指导意见更好地落到实处。
《城市管理工作指南》重在总体把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 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实质,突出在实际操作环节破解当前城市管理执法工作中的疑点、难点、重点,特别关注可操作性和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执法效能,并不面面俱到,真正发挥为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指南”的作用。
书中的意见,旨在更好地引领城市管理工作向现代化、法治化、专业化、科学化、人性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各地党委、政府和城市管理部门在学习落实时,除了中央刚性要求外,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加以灵活应用。关于城市管理执法机构设置,《城市管理工作指南》建议全国所有设市城市和城区人口10万人以上的县(旗),独立设立城市管理执法机关,名称统一规范为“城市综合管理与行政执法局”,规范简称城管执法局,城区城市管理执法机关统一规范为“城市综合管理与行政执法局”城区分局,均作为政府组成部门、行政机关,彻底解决一些地区城市管理执法主体长期不适格问题;市、县、区、旗人民政府统一设立由政府首长担任主任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统一审订规划设计方案、工程建设方案、城市管理方案,彻底解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长期互相脱节问题;市、县、区、旗人民政府统一设立“城市综合管理指挥中心”,作为城市网格化管理的信息中枢和城市管理的“司令部”以及“智慧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统筹协调指挥、督察、考核、赏罚城市综合管理与行政执法工作,实现城市管理一盘棋、管到底、规范化。
关于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建设,《城市管理工作指南》建议实行“城市管理执法官”、“城市管理师”制度,并充分保障城市管理执法官公务员编制或参公人员编制,实现城市管理执法队伍的专业化,彻底解决一些地区城市管理执法人员身份长期不合格问题。其中,“城市管理执法官”是城市管理执法机关法定权力的具体实施人,是城市管理执法局内部最核心、最有权力的岗位,代表国家行政权力和法律权威,建议分为四级:初级职称为“助理城市管理执法官”,任职资格建议包括大专(含)以上学历、已通过考试取得省级人民政府颁发的《行政执法证》;中级职称为“三级城市管理执法官”(对应讲师级),任职资格建议包括法律专业本科(含)以上学历、取得“助理城市管理执法官”职称五年以上、在公开出版的书报刊上发表过三篇以上研讨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文章;高级职称为“二级城市管理执法官”(对应副教授级)、“一级城市管理执法官”(对应教授级),任职资格建议包括法律专业硕士(含)以上学历、已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取得“城市管理执法官”职称五年以上、在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过至少一本研讨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图书。由于领导岗位职数限制长期得不到提拔的优秀“城市管理执法官”,可以通过专业技术职称的晋升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稳定队伍。
关于城市管理执法的法治化建设,《城市管理工作指南》书中包括了罗亚蒙教授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综合管理法》专家建议稿全文和设区城市《城市综合管理办法》编制大纲,设区城市立法机关可以参考这两部分内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授权,制定发布本城市《城市综合管理办法》,下辖县(市、区、旗)参照执行,在一两年内实现本城市城市管理执法的法治保障问题。书中另有城市管理常用执法文书表格模板78个,可帮助各地城市管理执法机关尽快实现城管执法规范化。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
执行主编罗亚蒙主持编撰完成
上下卷300万字,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历时10年,行程万里,千余人研究编撰团队协力完成
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仁之教授、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高级工程师、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伍杰研究员分别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发表文章给予肯定。
本书1996年被选为“世界名城会议”中国政府礼品书,1998年被选为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历史系礼品书。
《罗亚蒙说和谐城管》
《罗亚蒙说和谐城管》一书是紧密结合现实问题进行研究的一本好书。该书对何为城市、如何进行城市管理,特别是如何建设“和谐城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主张和建议,对指导实际工作很有指导意义。
综观全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直面问题,针对性强。城管问题,是当前各个城市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如何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城管队伍?如何更好地发挥城管队伍的作用?如何避免当前在一些城市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都是现实迫切需要回答的一些问题。该书紧密结合实际,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进行研究,比较圆满地回答了这些问题,对人们多有启发。
在该书的第一部分列有“‘城管’是什么”、“‘城管’管什么”和“‘城管’怎么管”等题目,这些题目都是现实提出的问题。该书敢于直面这些问题,并深入解析这些问题,针对性强。比如在“‘城管’是什么”一节中,明确提出了“‘城管’不等于‘城市管理”的命题,从概念上规范了“城管”的内涵和外延。再如在“‘城管’的权力底线到底在哪里?”一节中,对“城管”应行使的权力问题给予了回答。诸如此类的这些问题,都是研究“城管”中不能回避的问题,而在这本书中都对此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讲究方法,注重效果。该书作者是一位长期从事城市问题研究的专家,在这本书中,他不是泛泛而论,而是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包括建设“和谐城管”在内的有关城市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所提出的一些主张和建议,颇有价值。
该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漫谈城市和城市管理”,第二部分是“中国城市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第三部分是“‘和谐城管’与‘城管体制机制创新’实证典型范例研究”。这三部分的安排,是一个有机又合理的安排。使人们既能从宏观上把握这个问题,又能从微观上认识和了解一些相关的具体问题,于人的帮助是很大的。同时,这样一个安排,还避免了“就事论事”的毛病,还摒弃了“挂一漏万”的弊端。而是在城市管理理论指导下,对“城管”各个方面的问题都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深入调研,提供实例。作者在撰写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把自己一味关在书斋里埋头写作,而是坚持深入调查,掌握了很多有关的实例。这些实例在书中的第三部分有专门的介绍,通过对山东省胶州市、江苏省淮安市等23个城市的具体实例,使人们开阔思路、活跃思想,对更好进行城市管理研究提供了帮助。这种作法为该书增色不少,值得提倡。
媒体访问
2007年接受人民日报记者王炜专访
建设宜居城市,百姓是主体;防止形象工程
记者:各地都在倡导建设宜居城市,这对城市管理者,提出了什么要求? 罗亚蒙:就四个字:以人为本!城市政府干任何事情,制定任何政策,都要首先考虑这件事是不是有利于老百姓,是不是符合老百姓的根本利益。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价格听证制度和阳光规划。 记者:可能有不少城市虽然把宜居列入发展目标,但对于怎么做,还没有形成具体的思路。您能提一些具体的建议吗? 罗亚蒙:我认为,在具体方法上要靠政府自身创新。我在广东清远作调研的时候就看到了政府创新的力量。清远市定期在市政府门前广场上,让每个局的领导现场回答公众提问。提前公告,新闻媒体参加,电台、电视台直播。老百姓愿意来的都来,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当场问。涉及到哪个部门,哪个部门的领导必须当场回答。 记者:除了城市政府的用心,还需要哪些方面的努力? 罗亚蒙: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四位一体。首先一点,百姓是主体——人民是城市文明的创造者和享有者,宜居城市体现的就是老百姓的愿望。老百姓要善于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自己的愿望。 记者:的确,建宜居城市,公众的作用不可或缺。 罗亚蒙:嗯,百姓把自己的诉求、问题提出来了,就需要有人能解答。这就需要第二种力量——专家主导。宜居城市怎么建,这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必须科学判断、科学决策,需要专家的智慧;还有就是政府唱主角——无论老百姓有什么愿望、专家有什么想法,都得靠政府制定规划来推行才行;此外,落实靠企业——要将专家的理念、政府的规划和人民的意愿变成马路、公园、小区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都必须依靠企业进行资金运作和建设。要建好宜居城市,这四种力量缺一不可。 记者:许多好的设想由于执行不力而最终难以实现甚至适得其反。我们应该怎样预防把建设宜居城市变成形象工程? 罗亚蒙:首先,不能用行政力量来推动宜居城市的建设,要靠科学发展观来推动。其次,我反对搞任何形式的评比和排名。现在的不少评比和排名缺乏科学依据,容易误导公众,也就容易导致地方政府将宜居城市建成形象工程。 宜居城市的建设应该是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希望全社会对宜居城市多关注,多献计策,共同构建城市美好的未来!
2010年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鲍丹专访
罗亚蒙认为,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是一个运动的矛盾统一综合体,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城市有点“病”是正常的,只要不“病入膏肓”导致城市“偏瘫”就可以治理。只是特大城市的“城市病”更严重一些,治理的需求更迫切一些。
“‘城市病’是城市化的产物。特大城市功能高度集中,而周边中小城镇功能很不健全,从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效益来看,特大城市有许多优势,也正因如此,人、财、物等生产力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导致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各种‘城市病’随之产生。”中国科学院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室副主任张文忠说。
“城市病”的对立面是城市的宜居性。每个人都希望,城市既是繁华现代的又是宜居舒适的。
罗亚蒙介绍说,宜居的标准有很多,但根据学术界普遍的观点,城市是否宜居,有一条“红线”:环境承载力。“在人类活动强度超出城市环境承载能力之前,人类活动强度越大,城市宜居性越高;但在人类活动强度超过城市的环境承载能力之后,人类活动强度越大,城市的宜居性越低。”罗亚蒙说。他认为,当前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型城市人口过度聚集,人类活动强度均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从而导致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等诸多“城市病”,离“宜居”越来越远。
宜居城市推介
朵朵白云的蓝天下,沁人心脾的空气透着清香,温暖湿润的春风迎面吹来,柔嫩喜悦的嫩叶随风摇摆,娉婷娇羞的花轻轻舞动,而平坦宽阔的马路,大气美观的城市建筑,幽雅宜人的居民小区,车水马龙,物运畅通,顿时让这幅令人心醉的春天美卷显得立体而有质感。
这种美的盛宴,只要你来到江西省宜春就能立刻享受得到,因为这座“山明水秀,土沃泉甘,其气如春,四时咸宜”的月亮之都,已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很多荣誉称号,而现在它又增添了新的美名--“中国宜居城市”,这是江西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宜春,这座月亮之都正在光艳中交舞着自己美丽的嬗变。《中国经济周刊》走访了宜春市委副书记、市长龚建华,对这座宜人宜居之城的嬗变有了深刻的理解。
“宜居城市”花落宜春
2010年4月9日,中国城市国际协会推介“中国宜居城市”授牌仪式在江西省宜春市体育中心体育场内隆重举行,宜春被授予 “中国宜居城市”称号,宜春市委副书记、市长龚建华从中国城市国际协会会长、宜居城市(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罗亚蒙手中接过了这块极富含金量的推介牌匾。
据悉,宜居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共分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与公共安全度6大类,含29个子项目、83个具体指标,并且提出了4条综合评价否定条件,即社会矛盾突出,刑事案件发案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基尼系数大于0.6导致社会贫富两级严重分化的;近三年曾被国家环保局公布为年度“十大污染城市”的;区域淡水资源严重缺乏或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具有其中任何一项均不能确认为“宜居城市”。而评分采取百分制形式,综合得分宜居指数≥80分且没有否定条件的,才能称之为“宜居城市”。
已经正式授牌推介的“中国宜居城市”还有:广东省清远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
倡导和谐城管
《罗亚蒙说和谐城管》精彩语录
世界上没有管不好的城市,只有管不好城市的市长。
天理是不灭的,人性是永恒的,法律是常新的。文明执法,就是要慎行“恶法”,规范执法。恶法不除,国无宁日。
城管不是“筐”,不能什么都往里装。城管现在管了很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应当将城管的职能范围规范为“城市基础功能设施和城市公共空间管理”。
城管的权力底线,就是不能侵犯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这两项神圣的权利。涉及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为,必须由公安机关行使。涉及剥夺公民财产的行为,必须尽快实现司法化。
城管要学扁鹊的大哥,防患于未然,把矛盾化解在行政许可、管理服务环节。行政处罚权是一种威慑力量,不能随便使用,更不能滥用。
实现“和谐城管”目标,需要国家强制力、集体约束力、个人自制力等三种力量良性互动,缺一不可。
“和谐”是城管文化的灵魂。
化解矛盾而不是集中矛盾,从根本上预防冲突发生而不仅仅是从表面上解决冲突,这才是“和谐城管”的根本之道,也才是真正的东方智慧。
流动商贩职业,是贫困人群不甘堕落的最后一搏,它体现着人性善良的光辉和力量。如果得不到政府的帮扶,流动商贩群体也可能加剧贫困化,甚至流氓化、黑社会化。
城管不等于“在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在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只是城管庞大工作系统中最末端的一个小环节,它只是城管工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和谐城管论坛城管执法局长联席会议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在城市管理和城管执法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声音。
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好城市?如何创建和谐文明的城市管理执法队伍,树立良好的城管执法形象?如何加强民众对城管执法的理解与支持?这些都成为摆在社会公众和城市管理及执法人员面前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2008年4月25日,由《法制日报·周末》与城市网联合主办的“首届和谐城管论坛”在山东省聊城市召开,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山东省人民政府等领导,以及21个省市300多人出席了会议,聊城市市长林峰海在会议上发表了讲话。
来自广东、江苏、湖北、四川、新疆、黑龙江等21个省市200多名城管(执法)局局长,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运河古都———山东聊城,齐聚一堂,正式启动“2008全国城管执法队伍形象建设年”活动。他们,这是第三次坐在了一起。
城管队伍中既有广东中山、江苏淮安、山东聊城等亲民、文明、和谐的好典型,也确实存在粗暴执法的个案。 “这也恰恰证明了和谐城管论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和谐城管任重而道远!”全国城管执法局长联席会议执行会长兼秘书长罗亚蒙补充说。
国际城市研究
国际影响力城市有八种类型
综合新华社-新华网、人民日报社-人民网、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网等中央媒体报道:(记者李仁主)2010年月8日,中国城市国际协会会长罗亚蒙在北京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国际影响力城市”有八种类型,绝大多数城市永远成为不了“国际影响力城市”,“内外兼修”是我国城市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罗亚蒙认为,第一类是国家或区域政治中心城市。不仅包括国家政治中心城市,也包括省级政治中心城市,还包括历史上的国家政治中心城市和地方政权政治中心城市以及省级政治中心城市。比如西安、洛阳,虽然已经不再是国家首都,但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盛世,它们都是真正的“世界城市”,国际影响至今还在。第二类是国际通道城市。历史上我国有从中原经由西北地区通往中亚至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有西南地区从成都平原经由云贵高原通往南亚的“茶马古道”,还有东南沿海从太平洋经由印度洋直至地中海的“海上丝绸陶瓷之路”,当今有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国际空港及众多城市国际航线,上海、深圳、宁波、青岛、大连、厦门等一批国际海港,还有从江苏连云港贯通我国东西直通地中海沿岸的铁路“欧亚大陆桥”等等。
第三类是“世界遗产地”城市。长城、故宫、泰山、黄山、武夷山、庐山、武当山、张家界、云台山、丽江古城、平遥古城、龙门石窟、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等等,都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受世界关注。
第四类是“侨乡”城市。比如广东中山市,有80多万中山籍的华人华侨遍布世界90多个多家和地区,还曾有过孙中山这样杰出的中山籍领袖到过世界很多地方。类似城市还有广东江门、福建泉州、海南文昌等等。
第五类是体现国家民族标志性文化符号城市。比如体现中国武术的“少林功夫”所在地郑州市,体现“炎黄子孙”人文初祖黄帝陵所在地延安市、炎帝故里随州市,体现中国酒文化的茅台酒所在地遵义市、“国窖”泸州老窖所在地泸州市,体现中国茶文化的“普洱茶”原产地普洱市,体现中国园林文化的杰出代表“苏州园林”所在地苏州市,集中体现中国维吾尔民族文化的喀什市,集中体现中国蒙古族文化的呼伦贝尔市,中国“国际名片”大熊猫的发现地雅安市等等。
第六类是经济外向度较高的城市。它主要体现为拥有跨国企业或跨国企业地区总部大量设立,或国际资本大量投入,向世界大量输出或输入工业产品或农业产品、矿产品。
第七类是重要国际会议、国际活动持续举办地城市。一年一度的“博鳌亚洲论坛”成就了海南小城琼海,就是一个经典范例。其他例如“广交会”、“东盟博览会”等,也是提升广州、南宁“城市国际影响力”非常经典的国际性活动。
第八类是制定世界规则的国际性科教文化中心城市。它主要体现为拥有世界一流大学、研究开发机构、民间智库、国际民间组织,向世界大量输出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伦理价值规范、经济规则、技术标准、生活娱乐方式等等。
罗亚蒙强调,我国城市要提升“国际影响力”,一定要 “内外兼修”,既要有适度的“表面影响力”,更要苦练内功,切实提升城市的“内在影响力”,这才是科学的、理性的中国城市国际化道路。
保护历史名城
北京作为八百年古都,其历史文化的构成有两个方面:帝王文化和市井文化。帝王文化的载体是故宫和众多坛、庙、陵、园、府,而市井文化的载体就是胡同、四合院。中国幸存少量帝王时代的都市的市井建筑的,只有北京。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和故宫具有同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胡同、四合院承载的北京帝王时代的市井文化,是北京不可割舍的历史文化的一个层面。这一问题,已引起北京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并采取了不少保护措施。
以笔者在北京四合院生活的经历,坦率地说,在那里生活并不舒坦(只有夏天比较凉快)。虽然笔者多年呼吁保护四合院,但也希望能尽快迁出四合院。
但我仍坚持认为,四合院不可大拆,只需加以整治。
整治的原则应是全面改善百姓的生活,使四合院得以长久保存。
首先是恢复四合院的本来面目。北京至少有90%以上的四合院沦为大杂院。一个四合院本来是供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居住的,现在一个院子住上几家、十几家,每家争相搭建小房子、堆放杂物,千方百计争夺空间,使得邻里关系很微妙,个人精神很压抑,家庭生活很不便,四合院固有的优点丧失殆尽。如果不彻底清除四合院内外的搭建房屋和杂物,疏散人口,恢复四合院的本来面目,保护四合院最终是一句空话。
其次,院内生活设施现代化。恢复四合院的本来面目之后,四合院内就有了生活设施现代化的条件。供水、供电、通讯设施基本完备,需要改善的也就是燃气、排水和卫生设施,室内则可由居民自行装修。如此一来,四合院的持久保护才有了群众基础。
第三,外观复古美化。整治四合院的外观,为的是恢复古都市井风貌。颓倾的门楼应予整修,残破的大门不妨修补油漆,使用红瓦、石棉瓦的理当换回青灰旧瓦,改作平顶的再起坡屋顶……凡此等等,使每一个进入胡同的人得以找到历史的感觉,体味到文化的温馨。
此外,应拆除一批质量低劣的四合院建为城市公共绿地,以改善老城区的环境。
保护、整治北京胡同、四合院,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而是非常复杂、艰辛、出力不易讨好的工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4 11:25
目录
概述
主要成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