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四合院,又称
四合房,是一种中国传统高档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
正房、东西厢房和
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
历史变迁
北京四合院的历史
北京
四合院,即合院建筑之一种,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
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合院以
中轴线贯穿,北房为
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
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一家人有钱或人口多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
有钱的人家摆阔气,可以建设三个或四个合院,亦为前后相连。在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合院小者,房屋13间,大者一院或30间。二院,25间到40间,房屋都是单层。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都做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全家人在合院里,院中住的人十分安适,晚上关闭大门,非常安静,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到白天,院中花草树木,十分美丽,夜里花香,空气清新,晚间家人坐在院中乘凉、休息、聊天、饮茶,全家合乐。家里人在院子里,无论做什么,外人看不见的,这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四合院住房分间分房,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
西厢,佣人住
倒房,小姐、女儿住后院,各不影响。
北京四合院设计与施工比较容易,所用材料十分简单,不用钢筋与水泥,就用
青砖灰瓦,砖木结合,混合建筑,当然以木构为主体标准结构,重量轻,如遇地震,很少会震倒,说明合院是可以防震的。整体建筑色调灰青,给人印象十分朴素,生活非常舒适。其它地区的合院也与北京合院是基本相同的,不过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材料相差不多,式样亦大同小异,这些合院是中国人民的重要建筑遗产。
北京合院与各地合院之不同有下列各点:以北京为主的周围地区用四合院,以中轴为对称,大门开在正南方向的东南方向,大门不与
正房相对,也就是说大门开在院之东南。这是根据八卦的方位,正房坐北为
坎宅,如做坎宅,必须开
巽门,“巽”者是东南方向,在东南方向开门财源不竭,金钱流畅,所以要做“坎宅巽门”为好。因此北京四合院大门开在东南方向。这是根据
风水学说决定的,只有北京周围才是这样做法,其它地方的民居房并非如此。
元朝
公元1271年建立
元朝,定都北京,北京始成为统一全中国的国都,无论从遗迹遗存还是文献记载,北京城市建设都有划时代的变化。
元大都是当时举世闻名的大都市,元大都的建设包含有大规模的民居,胡同和四合院成为元大都的基本内涵。
元大都内居民住宅就分布在小街或胡同两侧。1965年和1972年两次在北京
西直门内后营房发掘了元大都居住遗址,该处居住遗址位于大都豫顺坊以东,大约是和义门内以北第八条胡同,这是一处四合院住宅,其占地8亩。按照元时制度“定制以
八亩地为一分”,基本符合此例。整个遗址的平面布局,充分表现出了宋元时代向明清时代过渡的
建筑形式。从遗址平面来看,发掘的应是这处四合院(图一)的主要建筑的偏北部分。它的北面可能是后花园一类的布置。从南面大门开始,至后花园为止,应相当于元大都两个胡同的距离。元大都两个胡同之间的距离约为70米。
明代
明王朝建立后,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明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并分别从浙江、山西等处迁进数以万计的富户,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北京经济的发展。在明代,制砖技术空前发达,这也促进了建筑业和住宅建设的发展。这个时期出现的《鲁班经》、《
三才图会》等书籍,说明明代不仅第宅建设的实践活动十分活跃,而且有理论方面的指导。为维持封建秩序,明代对各阶层人士的
居住建筑从制度、规模、色彩各方面均作了严格规定。从《
三才图会》、《鲁班经》等书中的插图可以看到,明代住宅仍沿袭了元代四合院的形式。
清朝
清代定都北京后,大量吸收
汉文化,完全承袭了明代
北京城的
建筑风格,对北京的居住建筑四合院也予以了全部继承。清王朝早期在北京实行了旗民分城居住制度,令城内的汉人全部迁到
外城,
内城只留旗人居住。这一措施客观上促进了外城的发展,也使内城的第宅得到进一步调整充实。清代最有
代表性的居住建筑是宫室式第宅,这就是官僚、地主、富商们居住的大中型四合院。清代是北京四合院发展的巅峰时期。自清代后期起,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北京
四合院的发展也逐步开始走下坡路。
在外族入侵和西方文化渗入的影响下,北京传统
住宅建筑也受到一定影响。这个时期建造的四合院,有的或多或少加进了一些西洋建筑的装饰成分,最典型的就是
圆明园式随
墙门的出现。受“
西学东渐”之风影响较深的人为标榜自己为“新派”代表,也有一些在宅内兴建“
洋楼”的例子,但为数不多。总的来说,这个时期,北京的传统民居基本保持了明清型制。
抗战时期
日本
帝国主义侵华,使
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市民
经济状况每况愈下,很多原来住独门独院的居民已没有能力养更多的房子,只好将多余的房子出租,以租金来补贴生活。居民的住房越来越少,院里的房客越来越多。独门独户的四合院开始变成多户杂居的大杂院,四合院的居住性质发生了变化。
1949年以后,北京传统四合院在使用上出现了根本性变化。由于
所有制的变更,很多清代遗留下来的王府、宅院由私产变为公产。它们不再为昔日的贵族所占有,转而成为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工厂、幼儿园、俱乐部等公用住房。使用功能的改变,使得建筑本身与使用者的需求之间产生了难以解决的矛盾,最终的结果,不是人服从建筑,而是建筑被人所改造。那些仍作为住宅用的院落,已不再为独家占有,变为多户居住的“大杂院”。这些用途上的变化,使四合院再难保持昔日的深邃、安谧、幽雅和温馨,四合院被分割、改造、瓜分成了普遍现象。
文革时期
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是北京四合院罹难最为严重的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的
红卫兵“扫
四旧”,将四合院中精美的砖雕、木雕、石刻、彩绘尽行扫荡,无数价值极高的艺术品,或被砸成碎块,或被抹上泥灰,能得以幸存者为数寥寥。紧接着发生的为“备战”搞的全民挖洞运动,进一步破坏了四合院的原有格局和
排水系统,造成严重后果。1976年唐山大地震更是雪上加霜。为避震灾,在已经很拥挤的院子里塞满了“抗震棚”,随着人口增长,这些抗震棚后来都成了
永久性建筑,把四合院搞得面目全非。
改革开放时期
文革以后,北京
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确定了四合院保护方针,使上述恶化趋势有所控制,但紧跟而来的大规模的
旧城改造与四合院的保护又出现了尖锐的矛盾,
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如何解决好旧城改造和四合院保护的矛盾,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在80年代初的四十多年中,由于社会快速发展,四合院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了。
有名之处
北京的四合院之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
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国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内院式住宅,
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
一颗印”。这种住宅适合于南方的
气候条件,通风采光均理想。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走廊连接,起居十分方便,在院中赏心悦目,十分适合活动。
结构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内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式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
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
垂花门共17间。如以每间11-12
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
北京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
莳花置石,一般种植
海棠树,列
石榴盆景,以大缸养金鱼,寓意吉利,是十分理想的室外
生活空间,好比一座露天的大
起居室,把天地拉近人心,最为人们所钟情。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
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
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文化内涵
北京四合院虽为
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
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它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北京四合院,天下闻名;旧时的北京,除了
紫禁城、皇家苑囿、寺观庙坛及王府
衙署外,大量的建筑,便是那数不清的百姓住宅。
《
日下旧闻考》中引元人诗云:“云开闾阖三千丈,雾
暗楼台百万家。”这“百万家”的住宅,便是如今所说的北京四合院。
名称由来
之所以叫“四合院”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
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
四合院在中国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根据现有的文物资料分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四合院形式的建筑出现。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特别喜爱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宫殿、庙宇、官府使用四合院,而且各地的民居也广泛使用四合院。不过,只要人们一提到四合院,便自然会想到北京四合院,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规整,十分具有
典型性,在各种各样的四合院当中,北京四合院可以代表其主要特点。
首先,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其他地区的民居有些就不是这样。譬如山西、陕西一带的四合院民居,院落是一个南北长而东西窄的纵长方形,而四川等地的四合院,庭院又多为东西长而南北窄的横长方形。
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方向的房屋各自独立,东西厢房与正房、倒座的建筑本身并不连接,而且正房、厢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为一层,没有楼房,连接这些房屋的只是转角处的
游廊。这样,北京四合院从空中鸟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围合一个院落。
而南方许多地区的四合院,四面的房屋多为楼房,而且在庭院的四个拐角处,房屋相连,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并不独立存在了。所以南方人将庭院称为“天井”,可见江南庭院之小,有如一“井”,难免使人顾名思义。
典型代表
北京四合院是名符其实的院,宽敞开阔,阳光充足,视野广大。
还有一点,就是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丰富,全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居住观念。
譬如
东北地区的套大院(东北农村四合院),符合北京四合院的前两个特点,但却不具备文化内涵丰富这一特点。
举例说,东北四合院的单扇门(中国传统多为双扇门的形式)、堂屋背后设“
倒闸”作为贮物间等做法都使人感到是清代山东等地“跑关东”的移民带去的穷人习惯的延续。
正是因为以上几个特点,人们往往将北京四合院作为中国四合院民居的典型代表形式。
规模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
小四合三种:
小四合院
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
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
倒座房)三间。卧砖到顶,起脊瓦房。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
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大门两扇,黑
漆油饰,门上有
黄铜门钹一对,两侧一般贴有对联。
中四合院
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走廊以避风雨。另以院墙隔为
前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
月亮门相崐通。前院进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层内方砖崐墁地,青石作阶。
大四合院
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院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
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等。院内均有
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如果可供建筑的地面狭小,或者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的话,四合院又可改盖为
三合院,不建南房。
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合院则是府邸、官衙用房。
其它介绍
北京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建筑,房架子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
隔扇等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梁柱门窗及
檐口椽头都要油漆彩画,虽然没有宫廷苑囿那样金碧辉煌,但也是色彩缤纷。墙习惯用磨砖、碎砖垒墙,所谓“北京城有三宝……烂砖头垒墙墙不倒”。
屋瓦大多用
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装滴水,或者不铺瓦,全用青灰抹顶,称“灰棚”。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占
一间房的面积,其零配件相当复杂,仅营造名称就有门楼、门洞、大门(
门扇)、门框、
腰枋、塞余板、
走马板、
门枕、连槛、门槛、
门簪、大边、抹头、
穿带、
门心板、
门钹、插关、兽面、
门钉、
门联等等,四合院的大门就由这些零部件组成。大门一般是油黑大门,可加红油黑字的对联。进了大门还有
垂花门、
月亮门等等。垂花门是四合院内最华丽的装饰门,称“垂花”是因此门外檐用牌楼作法,作用是分隔里外院,门外是客厅、门房、车房马号等“外宅”,门内是主要起居的卧室“内宅”。没有垂花门则可用月亮门分隔内外宅。垂花门油漆得十分漂亮,檐口椽头
椽子油成
蓝绿色,望
木油成红色,圆椽头油成蓝白黑相套如晕圈之宝珠图案,方椽头则是蓝底子金万字绞或
菱花图案。前檐正面中心
锦纹、花卉、博古等等,两边倒垂的垂莲柱头根据所雕花纹更是油漆得五彩缤纷。四合院的雕饰图案以各种
吉祥图案为主,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福寿双全”,以插月季的花瓶寓意“四季平安”,还有“子孙万代”、“岁寒三友”、“玉棠富贵”、“福禄寿喜”等等,展示了老北京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窗户槛墙
窗户和
槛墙都嵌在上槛(无下槛)及左右抱柱中间的大框子里,上扇都可支起,下扇一般固定。冬季糊窗多用
高丽纸或者
玻璃纸,自内视外则明,自外视内则暗,既防止寒气内侵,又能保持室内光线充足。夏季糊窗用纱或
冷布,这是京南各县用木同织出的
窗纱,似布而又非布,可透风透气,解除室内
暑热。冷布外面
加幅纸,白天卷起,夜晚放下,因此又称“卷窗”。有的人家则采用上支下摘的窗户。
门帘
北京冬季和春季风沙较多,居民住宅多用门帘。一般人家,冬季要挂有夹板的
棉门帘,春、秋要挂有夹板的夹门帘,夏季要挂有夹板的竹门帘。贫苦人家则可用稻草帘或破毡帘。门帘可吊起,上、中、下三部分装夹板的目的是为增加重量,以免得被风掀起。后来,门帘被风门所取代,但夏天仍然用
竹帘,凉快透亮而实用。
顶棚
四合院的顶棚都是用高粱杆作架子,外面
糊纸。北京糊顶棚是一门技术,四合院内,由顶棚到墙壁、窗帘、窗户全部用白纸裱糊,称之“四白到底”。
普通人家几年裱一次,有钱人家则是“一年四易”。
北京冬季非常寒冷,四合院内的居民均睡火炕,炕前一个陷入地下的
煤炉,炉中生火。
土炕内空,火进入炕洞,炕床便被烤热,人睡热炕上,顿觉暖融融的。烧炕用煤多产自北京
西山,有生煤和煤末的区别,煤末与黄土摇与
煤球,供烧炕或做饭使用。
室内取暖多用火炉,火炉以质地可分为泥、铁、铜三种,泥炉以北京出产的锅盔木制造,透热力极强,轻而易搬,富贵之家常常备有几个
炉子。一般人家常用炕前炉火做饭煮菜,不另烧
火灶,所谓“
锅台连着炉”,生活起居很难分开。炉子可将火封住,因此常常是经年不熄,以备不时之需。如果熄灭,则以干柴、木炭燃之,家庭主妇每天早晨起床就将炉子提至屋外生火,成为北京一景。
四合院内生活用水的排泄多采用
渗坑的形式,俗称“
渗井”、“
渗沟”。四合院内一般不设厕所,厕所多设于胡同之中,称“官茅房”。
北京四合院讲究绿化,院内种树种花,确是花木扶疏,幽雅宜人。老北京爱种的花有丁香、
海棠、
榆叶梅、
山桃花等等,树多是
枣树、
槐树。花草除栽种外,还可
盆栽、水养。盆栽花木最常见的是
石榴树、
夹竹桃、
金桂、
银桂、
杜鹃、
栀子等等。至于阶前花圃中的
草茉莉、
凤仙花、
牵牛花、
扁豆花,更是四合院的家常美景了。清代有句俗语形容四合院内的生活:“
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小姐胖丫头”,可以说是四合院生活比较典型的写照。
影壁
在过去,四合院大门内或外会有一堵墙一样的东西,这东西就是
影壁,又称照壁。影壁是每个院子都会有的,大多数是在大门以里,因为老话讲鬼不会拐弯,只会直来直去,所以在门里立一个影壁,可以起到阻挡的作用。同时,影壁还起着阻挡视线的作用,这样可以不被人一眼看到底,把整个院子看个通通透透。
影壁也是突显主人身份地位品味及财力的一个重要地方,影壁从上到下分三个部分,最上是
筒瓦,像房上瓦的作用一样,把雨水引到远离影壁主体的地方,免得侵蚀影壁主体。中间是影壁的主体,一般是条砖砌出框架,中间有各种吉祥文字或是图案。下面是
须弥座,一般是山海景色。
寻常的影壁分三种:一是大门以里,一字形,如果是单独一个影壁就是独立影壁,如果地方小而在
厢房的山墙上直接砌出影壁形状的称为座山影壁。二是大门以外,有一字影壁及雁翅影壁,起到装饰作用和遮挡作用。三是位于大门的东西两侧,呈八字形,称做“反
八字影壁”或“撇山影壁”。在这种影壁的烘托陪衬下,宅门显得更加深邃、开阔、富丽。
在北京有两座影壁中外闻名,它们都被称为
九龙壁,其一是在
故宫内的
宁寿宫,门前有一座大影壁,由彩色
琉璃砖瓦砌就,壁上用琉璃砖镶嵌成九条
蟠龙,这就是故宫九龙壁。
北海公园北岸西侧的
大圆镜智宝殿真谛门前的影壁——也就是北海九龙壁,比故宫那个还大,而且是中国现存的三座九龙壁中唯一的双面影壁。
建筑特点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
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
家务劳动的场所。
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合则是府邸、官衙用房。
四合院的雕饰图案以各种
吉祥图案为主,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福寿双全”,以插月季的花瓶寓意“四季平安”,还有“子孙万代”、“岁寒三友”、“玉棠富贵”、“福禄寿喜”等等,展示了老北京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合院一般是一户一住,但也有多户合住一座四合院的情况,多为贫困人家,称为“
大杂院”。大杂院的温馨是许多
老北京居民无法忘记的。
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
传统文化,表现了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