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外交是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环境下,国际行为的主体与客体为了维护和发展各自的利益,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而开展的对外相互交往、相互传播和外交参与等活动及其理念和政策的总和。网络外交的主体与客体既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社会团体或个人。
内涵界定
纬度认识
信息技术:基于信息技术维度的界定。认为网络外交是通过信息传播技术和
互联网平台处理
外交事务和
国际关系的活动,主要研究这些新载体、新方法、新途径对当代外交实践的影响,可列入电子政治治理的一个分支领域,也可称之为“电子外交”或“数码外交”。
外交意义:基于外交意义维度的界定。认为网络外交是源自信息传播技术在外交领域中的拓展而产生的信息发布、身份代表、交流沟通以及外交执行虚拟化和公共化的新外交形态。
目的性质
网络外交兼具有技术性和
社会性,是信息网络技术与外交系统相互交融的
产物,在本质上是
公共外交的一种实现形式。在信息网络传播技术革命的背景下,为了实现国家利益并执行相应的
公共外交战略和政策,国家政府在国际互联网全球安全治理的基础上,通过信息网络传播技术和手段可以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网络信息发布、虚拟政治动员和网络互动交流等。
基本特征
网络外交是信息化时代国家外交形态的新发展,具有与现实外交相互区别和相互补充的四个特征:
形态多样
主体与客体的多样化。包括政治首脑、职业外交官、跨国公司、
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甚至个人在内的所有行为主体与客体,都可以成为网络外交的代理者和参与者。
形式虚拟
手段与方法的虚拟化。与面对面的现实交流和传统的大众媒体信息传播不同,网络外交的主要载体是网络平台,其手段与方法是虚拟化和多样化的信息网络传播技术工具,包括网站、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网络社区、在线视频、远程数据传输系统等,通过信息网络手段形成网民共识和认同追随。
活动便捷
活动参与的便捷化。在虚拟的信息网络环境下,网络外交行为主客体的身份往往是匿名的和流动的,并多以虚拟的网民形式出现,不需要遵守国际法和国际惯例,但需要遵守网络安全法和管理制度,不能违反所在国家政府对互联网的各种管理规定,这是网络外交的游戏规则。而网络的泛在化和跨时空性为活动主客体的即时参与和快速反应提供了可能。
交流公共
社会交流的公共化。网络外交的目的是发展公共外交,其致力于实现国家利益和执行外交政策的使命决定了网络外交的目的是提供立体的真实信息和有关外交活动的真实情况,通过社会和民间的途径摆事实、讲道理,以赢得广大网民的支持,体现出网络外交社会化和公开化的核心价值,从而实现国家的外交目的。
形式途径
综合世界各国外交实践,网络外交主要有三种形式和途径:
在线外交
依靠独立网站和商业性网站,加强与公众沟通的外交机制。在线外交依托互联网平台,或者引起社会公众舆论对某一问题的争论,或者通过网络支持跨国公司的商业行为并在境外开展社会抗争,激励海外的社会运动,以推行特定的外交议题和议程。例如开展大规模的网上外交政策对话活动等。
虚拟外交
通过外交虚拟化,建立与现实外交相对应的虚拟外交世界,包括建立与现实外交系统相匹配的虚拟外交系统,广泛运用信息存储和传播技术处理外交事务,开展虚拟的公共外交等,塑造在虚拟世界中的外交形态,实现国家利益和外交议程。如通过召开博客吹风会、微博直播、博客、视频、YouTube、推特、脸谱和视频会议项目等形式将国家在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国外受众及使馆连接起来,对他国民众和政府施加影响。又如通过网络数字空间,将国家的价值和文化理念传播至世界各地,以影响他国公民的看法及行为。还可通过网络集群协同理念和技术将海外众多的经济贸易机构互相联系起来,提供相应的各项服务。对于小国而言,虚拟外交是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弥补外交资源不对称劣势的一个重要的外交战略工具。
社会外交
网络外交中互联网不仅担负着收集和共享信息、谈判、沟通等功能,而且网络2.0技术所形成的机制更具外交社会化功能,如电子邮件群、全球视频会议、维基群、世界闲聊社区、人人网等开放沟通机制,吸引众多网络外交体的参与,在世界范围形成外交动员的作用,并构成威力巨大的外交力量,左右着全球政策的走向。同时,一些网络外交官乔装改扮,混迹于众多社交网站,甚至借助于网络分身术,同时在若干社区制造议题,左右舆论,这种网络外交具有隐蔽性和杀伤力。
影响与发展
重构外交价值
网络外交从官方一元交流、谈判、达成协议的单一问题解决路径,转化为由官方和非官方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交流、博弈及合作的多样化问题解决路径,这种新的外交形态也形成了网络外交舆论和现实外交舆论并不完全一致的环境,从而推动了外交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利益重构和价值重构,社会多样利益的原则也得到弘扬。就一国来说,构建一个由政府、跨国公司、全球媒体和全球公民社会部门共同参与的网络外交体制,将是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共同要求,其外交潜力不容忽视。
推动外交转型
各国外交正在呈现抽象化和虚拟化的特点。网络外交的便捷性、灵活性与敏感性使得任何国家的内政外交行为都会迅速传遍世界,并引起广泛讨论,而网络外交的相对独立性和无法完全控制,使网络外交与实体外交产生矛盾,并使外交打破自我封闭,更具可渗透性。
提升软实力
软实力是一种文化力,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迫获得预期目标的能力。如果一国政府能够运用网络的力量在特定领域向他国传递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并且能够获得同情、理解、信任和支持,这无疑非常有利于一国外交目标的实现。网络外交以其便捷、灵活、敏感和低成本的特征成为展现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增强软实力,并进而实现外交的硬目标,是网络外交所追求的目标。
影响硬权力
网络外交深化了实体外交中的宣传、鼓动作用,并将其发挥到最大限度,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宣传战和心理战范围,成为战争与和平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网络恐怖主义通过网络进行宣传、募集资金、征召人员、交流信息、协调行动并进行有组织跨国犯罪,从而威胁各国国家安全和世界及各国信息安全。网络恐怖主义被认为是21世纪对国家安全最严重的威胁,各国与地区纷纷制定战略和建设专门机构以应对出于经济牟利、恐怖袭击和政治施压三种目的的网络威胁,成为网络外交主体通过网络改变战争与和平形式并影响硬权力的典型例子。
改变传统模式
网络外交对国家外交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危机决策能力以及日常外交管理机制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网络信息的海量化、流动与扩散的高速以及信息来源的多元化,为各国外交决策者进行合理有益的外交决策提供了更为充分的条件,使外交决策者从仅限于少数社会精英的“秘密外交”趋于普通公众共同参与的智慧外交。同时,网络所带来的大量无效和低价值的垃圾信息甚至虚假谣言,也将危害一国内部政治稳定与对外形象以及外交决策者的科学决策。不仅如此,由于网络外交的高度敏感性,网络外交中的群情激化也将使国家面临快速决策的压力,进而考验外交决策者的危机应对能力,并对国家的正常外交决策提出严峻考验。
内涵界定、基本特征、形式途径、影响与发展参考资料
发展趋势
在目标追求上兼顾多元社会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在组织体制上向复杂网络结构转型,在
运行机制上从官方一元转向官方和非官方多元主体参与交流、博弈及合作的多样化问题解决路径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和网络的更加普及,网络公共外交将沿着以下3种趋势发展:
目标追求上
网络公共外交日益从单一的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导向转化为兼顾多元社会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导向并重。网络公共外交的成长是“技术一体化”和“社群碎片化”并行不悖的过程,外交越来越借助网络世界的一体化领域展开而变得日益成为相互依赖的整体,人类共同利益至上的价值原则必将得到弘扬;同时,在一体化的网络平台上确实跳动着多样化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和社会认同,外交服务于
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共识遭到多样化认同的侵蚀,外交需要沿着多元化和多样化认同的板块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利益重构和价值重构,社会多样利益的原则也将会得到弘扬。无论某一国家接受与否,这一趋势都将随着信息化的进程而不可抗拒。2011年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全球核安全峰会、20国集团峰会期间的网络外交,都或多或少地呈现出网络外交舆论和现实外交舆论不一致的倾向。
组织体制上
网络外交将从等级制金字塔结构向复杂网络结构转型。在网络世界,任凭一个国家的实力多么强大,也难以从根本上掌控全球信息流动的格局,都不得不把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以及社会积极分子等早先属于外围的社会力量纳入外交体制,对迄今各国普遍存在的由最高领导人群体掌控外交的金字塔形体制形成强有力的冲击;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对外交便捷性、灵活性和互动性的要求,外交组织体制向着多元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网络结构转型是大势所趋。采取一套有纪律的协调管理模式,重建专业主义的网络化结构是一项重要战略。打造一个由政府、跨国公司、全球媒体和全球公民社会部门共同参与的网络外交体制,对国家是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共同要求。
运行机制上
网络外交从官方一元交流、谈判、达成协议的单一问题解决路径,转化为官方和非官方多元主体均参与交流、博弈及合作的多样化问题解决路径。网络外交的主体十分多元,政府、组织、企业甚至个人都可以作用于网络外交活动,网络外交主体的多元是由
网络传播的特点决定的。同时,网络外交的主体身份有隐蔽性。在网络上,它可能只是网民甲乙丙,但是真实身份和意图却很容易被隐去,就连网络平台本身也要受到来自各方相对,甚至绝对的控制和影响。
总之,只要人类社会信息化的脚步一直向前迈进,网络公共外交的前途是光明的,其外交潜力不容低估。
网络外交的缺点
作为一个崭新的外交平台,2011年网络外交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脆弱性也很明显。由于网络具有快速传播信息的特点,各个国际行为体都会利用网络来发布和接收信息,我们无法排除在接收到真实信息的同时也会接收到别有用心者传播的假信息,这无疑会影响网络外交的可信度。另外,网络的特殊技术结构,决定了它会很容易因为受到黑客和网络病毒的入侵,而导致其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近几年,甚至连美国白宫的官方网站和国防部五角大楼的网站都曾遭到网络攻击,为此美国投入了巨大精力研究网络安全技术,以确保其正常运行。不仅如此,网络外交的敏感性,也决定了它所关注的问题多是当前国际社会所发生的热点问题,但由于国际问题热点多、变化快,因此网络外交的跟风意识也很强,很难就如何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做出长期而深入的努力。
网络外交的问题
尽管网络外交还存在某种缺陷,但它正在以独特的方式引发全球外交革命,这种革命的步伐会随着
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会变得更加迅速、更加猛烈。因此,中国必须学会适应时代的变化,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外交,唯有如此,才能够在未来的外交活动中掌握主动权,进而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促进国家利益。然而,就中国网络外交的现状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
其一,
中国的网络主权、
信息主权面临挤压。国家主权在信息时代已经延伸到网络和信息领域,而国家想要保持在这两个领域的主导权,以便在网络外交中居于优势地位,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要有先进的
网络信息技术,否则很多问题都是纸上谈兵。而网络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水平也是西方发达国家遥遥领先: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美国,第一个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也出自于美国,网络运行的基本硬件技术CPU制作和软件平台视窗操作系统由美国控制。不仅如此,全球网络最密集的地方集中于欧美,网络运行的规则也由它们主导,在网络信息的流量上英语则更是占据绝对优势,中文几乎没有发言权。西方大国普遍想利用自己这方面的优势,获得信息霸权,以便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思想、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这对中国也不例外。作为近年来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在网络外交方面也是如此。
其二,中国网络外交的
主体依然很单一,主要局限在官方层面,民间力量非常薄弱。西方发达国家对网络外交的参与是全面的,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个人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非政府行为体所起的作用更为明显和直接。而中国网络外交的主体则集中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外交部等政府部门,以及新华网和人民网等由政府直接领的网络新闻媒体,力量有限。与此同时,非官方的网络外交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尽管中国网络普及率的迅猛提高,网民数量已达2. 1亿,仅以五百万之差低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但他们的网络外交行为一直缺乏合理的引导与控制,理性不足。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网络外交的另一主体——非政府组织仍处于不发达状态,这使得中国网络外交的民间力量一直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难以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其三,中国网络外交在
方法与
手段上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网络外交的资源丰富,但利用度明显不够。作为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为国家网络外交提供了充足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底蕴,从这方面来说,中国网络外交应该是底气十足和丰富多彩。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对网络外交的使用也是不足的。过去,中国对外交往所依赖的媒介主要是报纸、电视、广播和官方色彩浓厚的一些活动,如组织对外演出、开展中外文化年、设立孔子学院等,但都成本高、收效慢,而对网络这种低成本见效快的外交平台则明显利用不够。同时,中国对网络外交的研究也很落后,西方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已经在国际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而中国只出现在某些学者的零星探讨中,缺乏有分量的著述,在国际学术界更是没有自己的声音。
网络外交的发展
此外,中国
网络外交的体制也还有待于进一步创新。以网络媒体的发展为例,尽管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和外国基本同步,但是中国网络媒体的管理方式远不如西方,体制僵化,其中以对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跟踪不够密切最为明显。二是受传统思维的影响,中国网络外交的方法思维定位还不够准确,宣传性质浓厚、公关意识不足,2011年尚停留在“以我为主”的宣传阶段,习惯报喜不报忧,主动性不足,形式也很单一,很少顾及他国人民与政府的接受方法与形式,强行灌输的色彩浓厚,通过网络平台的良性互动和交流仍远远不够,尽管出现过少数成功的个例,但从整体上看,中国网络外交收效还是不高。不仅如此,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向国际社会所表达的更多的似乎是对这个世界的不满和郁闷,受害者意识浓厚、融入者角色不足,这无疑也会影响网络外交的成功。
外交建议
整体而言,中国对网络外交实践与理论的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要想解决以上提出的严峻问题,必须提高对网络外交重要性的认识,对其规律性要进一步加以研究,对其内涵也应进一步挖掘。2011年中国国内对外交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国传统外交这一块,对于网络外交这种新兴的外交手段研究存在明显空白,今后应当设法尽快补足。具体说来,当前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在网络外交的主体方面,要树立
信心、加强引导,着力做大做强网络外交群体,对内建设和谐网络社会。在网络信息主权受到压制、科学技术力量不足与官方网络外交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政府要尽可能地加快发展属于自己的民间网络外交力量,努力建构和谐网络社会。事实上,任何一项外交政策的决定与执行,如果没有广泛的民意支持为基础和前提,是很难获得成功的。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官方对于广大民间网络外交能力的认识和运用是远远不够的。
在网络外交的方法和手段方面,应充实内容、挖掘资源、改变思维,创新体制,对外建设和谐网络外交。在内容方面,要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全面推介、弘扬中华民族的形象,并尽可能使之与西方优秀文化相融合、与现代文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与当前外交理论与实践的需要相配合。
资源方面
要做到网络资源利用的真实性、时效性和透明性,使国内外民众能够在第一时间听见国家的声音,看到政府的动作,同时要注重围绕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寻根溯源、探究内因、总结要点,并及时收集和整理来自网络的观点和呼声,以便更好地为将来的外交决策提供参考。
思维方面
应树立交往意识、淡化宣传色彩,从对方的文化背景和政治接受的实际出发,进行换位思考,按照求同存异的原则,努力寻找双方的共同点,以在网络领域中赢得外交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