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僵菌在
分类地位上与青霉属很相近,在
马铃薯培养基上发育良好,先形成白色菌落,2-3天后菌丝分枝互相交织,形成
分生孢子梗,孢子梗上着生青霉菌状的成串
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初为白色,慢慢到成熟时即呈绿色或暗绿色。分生孢子大小变异较大,但一般为(5-7)×(2- 3)μm左右。
发现
最早发现绿僵菌的是
梅契尼科夫,他在1879年观察到一批死亡的金龟子在昆虫死后两天,从它们身上生出菌丝,尤其显著的是菌丝环绕着气门的周围。菌丝初为白色,随后变为绿色,最后呈暗绿色。
菌属特征
菌落初期白色,茸状。产孢阶段菌落中间呈一丛丛具不同程度绿色的
分生孢子堆。菌落颜色由绿色变灰绿直至黑色或保持其原来绿色,或者呈翡翠绿色。基质反面色泽呈淡褐色,少数菌种可呈赭色。
分生孢子梗单生或聚集,呈分生孢子梗座,紧密排列,,帚状分枝或轮生体。帚状枝层次不复杂,1-2层,其顶端分枝,末端为瓶状小梗,以向基式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细胞,链状连接。分生孢子以粘液粘成平行排列的柱状孢子链柱,老培养体柱状孢子链柱溃散为菱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的分生孢子团块。分生孢子长形互长椭圆形,无色,成雄时呈淡绿色至橄榄绿色,形体一般较青霉属孢子为大。本属系昆虫寄生菌。
本属菌应同时具有下列五方面特征:
(1)菌落初期白色,产孢子阶段呈不同程度绿色;
(4)分生孢子长形至长椭圆形;
(5)属于昆虫寄生菌。
培养特性
发育的最适温度约24℃-26℃之间,在10℃-30℃之间仍可正常发育;分生孢子一般在60℃左右即能很快丧失发芽能力。此菌在pH4.7-10之间可以正常发育,但最适pH为6.9-7.4。虽然绿僵菌可以在无机培养基上生长,但培养基中含有机氮源比含无机氨源对它的生长更为适宜;绿僵菌对碳源则无特殊需要。在干燥情况下绿菌的分生孢子可以保存3年以上。
繁殖方式
分布区域
大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下属品种
2009年Bischoff等对绿僵菌
分类地位进行了研究,绿僵菌属共含12个种,分别为金龟子绿僵菌(M. anisopliae)、黄绿绿僵(M. flavoviride)、白色绿僵菌(M. ablum)、棕色绿僵菌(M. brunneum)、贵州绿僵菌(M. guizhouense)、
平沙绿僵菌(M. pingshaense)、柱孢绿僵菌(M. cylindrosporum)、蝗绿僵菌(M. acridum)、大孢绿僵菌(M. majus)、耐寒绿僵菌(M. frigidum)、鳞翅目绿僵菌(M. lepidiotae)和球孢绿僵菌(M. globosum)。其中黄绿绿僵菌又包括4个变种,即黄绿绿僵菌小孢变种(M. f. minus)、黄绿绿僵菌大孢变种(M. f. flavoviride)、黄绿绿僵菌新西兰变种(M. f. novazealandicum)和黄绿绿僵菌瘿绵蚜变种
(M. f. pemphogum)。
白色绿僵菌
白色绿僵菌(Metarhizium ablum Petch)
分生孢子拟卵形或椭圆形,菌落产孢前形成菌丝段(菌体)而不是由菌丝体组成的膨大团块,孢子灰棕色。该菌是叶蝉的专性寄生菌。
金龟子绿僵菌
金龟子绿僵菌( Metarhizium anisopliae Sorokin)在
PDA培养基及
察氏培养基上菌落绒毛状至棉絮状,初为白色,产孢时橄榄绿色。菌丝具分隔和分枝,透明,直径为15-20μm,分生孢子梗很难与菌丝区别,直径约2pm,其末端产生瓶形小梗,(8-16)μm×(1.5-2.2)μm。从瓶梗的末端以向基式连续形成长串链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细胞,长椭圆形到圆柱形,两端钝截形或钝圆,大小变化较大,(5-9)μm×(2-4.5)μm。单个存在时色亮,成堆时成橄榄绿色,脱落的孢子常聚成菱形孢子团状或壳状结构。
Tulloch将该菌分为两个变种,即小孢变种和大孢变种。小孢变种即原变种分生孢子小,(5-8)μm×(3-4)pm,世界性分布,寄主广泛,至少寄生8个目200余种昆虫及一些螨类和线虫。在生物防治中具有重要价值,已开发为真菌杀虫剂,并已在巴西等国家注册。大孢变种
分生孢子大,(10-16)rm×(3-4)μm,较少见,寄主范围较窄。
黄绿绿僵菌
黄绿绿僵菌( Metarhizium flavoviride)在
察氏培养基上,菌落呈黄绿色,培养2周菌落直径达55mm。
分生孢子梗疏松轮状分枝,其上着生1-2个瓶梗,瓶梗杆状,顶部尖,大小为(7.2-12.5)μm×(1.8-3.0)μm。分生孢子单胞,卵圆形,具不同的端部,大小为(7.2-9.3)μm×(3-4)μm,在瓶梗上形成向基性的链。
感染过程
绿僵菌对寄主昆虫的感染与其它虫菌基本上相同。绿僵菌的分生孢子很容易附着于寄主昆虫皮肤的节间处,当遇到适宜的温湿度,分生孢子即行萌发,产生芽管,并形成菌丝。菌丝可分泌能够溶解几丁质的酶,溶解昆虫体壁。并借助菌对寄主侵入产生的压力,使菌丝侵入寄主的表皮,进而逐步向内侵染,侵入昆虫的脂肪组织和肌肉。菌丝在昆虫体内繁殖,进而导致昆虫死亡。当寄主昆虫被绿僵菌初感时,在体壁可见到黄褐色的斑点,由于受到绿僵菌毒素的作用,昆虫开始表现神经系统障碍的现象。幼虫取食停止,对刺激的反应降低,最终死亡。死亡后的尸体僵化,虫体内的菌丝开始向体外伸延,虫尸很快被一层白色菌丝所包被,之后一、二日,在菌丝上形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则变为绿色或暗绿色。
主要用途
绿僵菌寄主范围广,可寄生8目30科200余种害虫。主要用于防治
金龟子、象甲、金针虫、蛾蝶幼虫、蝽和蚜虫等害虫。绿僵菌有金龟绿僵菌和黄绿绿僵菌等变种,生产上主要用金龟绿僵菌变种的制剂来防治害虫,如
地下害虫、蛀干害虫、
桃小食心虫、
椰心叶甲、飞蝗、甘蓝小菜蛾、菜青虫和番茄棉铃虫,以及小水体中的蚊幼虫
孑孓等卫生性害虫。生产上常用剂型有粉剂(每克含孢量23亿-28亿个或50亿以上)、10%颗粒剂和20%杀蝗绿僵菌油悬浮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