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害虫,指的是一生或一生中某个阶段生活在土壤中危害植物地下部分、种子、幼苗或近土表主茎的
杂食性昆虫。种类很多,主要有
蝼蛄、
蛴螬、
金针虫、
地老虎、
根蛆、根蝽、根蚜、
拟地甲、
蟋蟀、根蚧、根
叶甲、根
天牛、根
象甲和
白蚁等10多类,共约200余种,分属8目36科。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发生种类因地而异,一般以旱作地区普遍发生,尤以
蝼蛄、
蛴螬、
金针虫、
地老虎和
根蛆最为重要。作物等受害后轻者萎蔫,生长迟缓,重的干枯而死,造成缺苗断垄,以致减产。有的种类以幼虫为害,有的种类成虫、幼(若)虫均可为害。 为害方式可分为3类:长期生活在土内为害植物的地下部分;昼伏夜出在近土面处为害;地上地下均可为害。
地下害虫的体形多为长形和纺锤形,身体色素退化,某些器官发达或退化,如蝼蛄的前足特化为
开掘足,适宜在土中掘土前进。有的种类
鞘翅或眼退化。在土中垂直活动的规律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主要是由于地下害虫对土温、土湿的敏感反应。冬、夏表土层温湿度条件不适就向深层移动,春秋则由深层向
表土层上移,而这时一般正值作物的苗期阶段,从而为它们提供了
充足的食料条件。
土壤是地下害虫栖息、繁殖和生存的场所。土壤的理化性状如土壤粒子的大小、
团粒结构情况、pH、
有机质和盐的含量等因素,对地下害虫的种群组成、地理分布和数量变动都有直接影响。人类的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活动,如改变自然面貌、改善生产条件,以及耕作、施肥、灌溉、植树造林、种草等也会使
农业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地下害虫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动。地下害虫与土壤中的天敌生物如
步甲、土蜂、
食虫虻,以及细菌、真菌、
线虫、
微孢子虫和病毒等共同形成的复杂、相互制约的生物群落,也会影响其种群消长的变动。
一个地区地下害虫常多种混合发生。有些种类的生活史较长,如
华北蝼蛄约需3年左右完成1个世代,东北
大黑金龟子2~3年完成1世代,
金针虫类约需3~5年完成1世代。防治地下害虫要采取地上与地下防治相结合、幼虫和成虫防治相结合、播种期与生长期防治相结合的策略,因地制宜地综合运用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和其他必要的防治措施,达到保苗和保产的效果。在播种期可用农药进行
种子处理,作物生长期可制毒土、毒水或颗粒剂进行防治。 应用Bacillus popilliae或B.lentimorbus两种
芽孢杆菌(乳状菌)制剂防治金龟子幼虫的方法,中国也已取得进展。此外还可用
黑光灯诱杀金龟子、
蝼蛄,以及用
毒饵诱杀蝼蛄等。
(1)人工捕杀幼虫:在发生量不大,苗圃内枯草藻时,在被害的苗木周围,用手轻
扶苗周围的表土,即可找到潜伏的幼虫。
(2)诱杀成虫:3月初至5月底,用黑光灯,糖醋酒液诱杀。引诱糖醋酒的配方:白糖6份,米醋3份白酒1份水2份,加少量的敌百虫。天黑前放在地上,天明后收回。收回的蛾子杀死。
(3)2.5%敌百虫粉,每公顷22.5公斤与337.5公斤细土均匀,撒施在地上。喷洒90%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50%
辛硫磷1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