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刺
蔷薇科绵刺属植物
绵刺(Potaninia mongolica Maxim.)是蔷薇科,绵刺属小灌木,高可达40厘米,各部有长绢毛;茎灰棕色。分枝,小叶片稀,先端急尖,基部渐狭,全缘,叶柄坚硬,宿存成刺状;托叶卵形,花单生于叶腋,苞片卵形,萼筒漏斗状,萼片三角形,先端锐尖;花瓣卵形,白色或淡粉红色;子房卵形,具胚珠。瘦果长圆形,浅黄色,6-9月开花,8-10月结果。
形态特征
小灌木,高30-40厘米,各部有长绢毛;茎多分枝,灰棕色。复叶具3或5小叶片稀只有1小叶,长2毫米,宽约0.5毫米,先端急尖,基部渐狭,全缘,中脉及侧脉不显;叶柄坚硬,长1-1.5毫米,宿存成刺状;托叶卵形,长1.5-2毫米。
花单生于叶腋,直径约3毫米;花梗长3-5毫米;苞片卵形,长1毫米;萼筒漏斗状,萼片三角形,长约1.5毫米,先端锐尖;花瓣卵形,直径约1.5毫米,白色或淡粉红色;雄蕊花丝比花瓣短,着生在膨大花盘边上,内面密被绢毛;子房卵形,具1胚珠。瘦果长圆形,长2毫米,浅黄色,外有宿存萼筒。花期6-9月,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
绵刺分布区内气候干旱,雨量稀少,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年平均温约7℃,绝对最高温可达40℃,绝对最低温达-32℃,全年日照在3000小时以上;年降水量50-150毫米,多集中在6-8月,但蒸发量要比降水量大得多。土壤为灰荒漠土及灰棕荒漠土。主要生长于具有薄层覆沙的沙砾质荒漠、山前洪积扇和山间谷地,常形成绵刺群落。对盐碱化土壤具有相当适应能力,在湖盆的边缘,盐爪爪群落的外围也能形成绵刺群落。该植物根系粗壮发达,对干旱气候具有特殊的适应性,在极度干旱季节,生长微弱,甚至处于“假死”状态,但当获得一定水份时,又能恢复正常生长,并可开花结实。
分布范围
绵刺分布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南部荒漠区,中国宁夏西部荒漠区,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右旗和左旗、巴彦卓尔盟的乌拉特右旗和石登口县及伊克昭盟的鄂托克旗和抗锦旗等,甘肃河西走廊景泰县的西北部、民勤县的西北部、金昌市的东北部、永昌县的北部、张掖市的西北部、高台县的西北部以及玉门市的西南部。同原记载分布范围102°-109°E相比,分布范围扩大很多,最西分布到甘肃玉门市西南部的昌马河,最东分布到蒙古戈壁的呼支苏古依,最北分布到蒙古湖谷的恩更河,最南分布到甘肃景泰上沙窝。
繁殖方法
在自然条件下,绵刺很少结实,主要用分株法繁殖,即纵劈丛生的植株基部,分栽单独的植株。此外,绵刺的一部分小枝常倾斜或平卧地面,被沙土覆盖后,可长不定根,从而形成新的植株,便可移栽。用插条法亦能繁殖。
主要价值
绵刺是单种属植物,系古老的孑遗种,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它又是一种天然饲料,青鲜时牲畜喜食,绵刺荒漠为中国的东阿拉善至西鄂尔多斯地区的主要放牧场地。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该种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二级;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易危(VU)。
种群现状:稀有种。绵刺分布区狭小,由于过度放牧和任意樵采,致使数量日益减少。同时随着植被的不断破坏,环境条件日趋恶劣,绵刺的正常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处于日益衰退的状态。
保护措施: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一些盟、市已作出关于“严禁乱砍滥伐自然植被”的决定以及“关于加强林木草场和自然植被保护”的具体措施。建议有关部门设立绵刺保护点,制止过度放牧,并进行繁殖试验和引种栽培。
参考资料
绵刺.中国自然标本馆.
绵刺.植物智.
绵刺.中国林业科学数据中心.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9 15:2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