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龙
甲龙科动物
绘龙(Pinacosaurus)是属于甲龙科的一种动物。绘龙体长约有5米,是一种中等大小的甲龙,但是身形要比一般的甲龙显得细长。它们拥有长长的尾巴,尾巴末端有骨锤,可以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作为武器防身。通过对最初发现的化石标本的研究,人们发现在绘龙的鼻孔位置,有两个上下排列的洞。这些洞的样子很像鸡蛋的形状,是绘龙的特征。
形态特征
绘龙是种轻型、中等大小的甲龙下目恐龙,拥有长尾巴,身长达到5米。如同所有甲龙科恐龙,绘龙的尾巴末端有骨槌,作为抵抗掠食者的武器。
最初标本上最独特的特征是在鼻孔的正常位置,有两个蛋状的洞上下排列。这些洞是绘龙的特征,数量有变化。Godefroit等人在1999人叙述有四个洞,在2003年的一个未成年个体标本则被叙述有5对洞。发掘于中国和蒙古 ,甲龙科长5.5米,绘龙的鼻孔附近有2到5个额外的洞,没有理论解释这些洞的功能。
御敌方式
在面对猎食者攻击的时候,绘龙有很多防卫的武器。绘龙的身上长满了骨质硬甲,长长的尾巴末端长有骨锤,这是它们抵御猎食者的武器。此外,群体生活的绘龙还会利用团体的力量来战胜强大的猎食者。
叫声
绘龙可能像鸟一样鸣叫,在一具出土于蒙古的编号为IGM100/3186的绘龙身上,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保存下来的环状软骨、杓状软骨和舌骨,对称的排列方式显示它们基本处于原本的生理位置上。
研究人员发现绘龙具有骨化的环状软骨和杓状软骨,杓状软骨的声带突和牢固的环杓关节使得绘龙可以通过杓状肌控制声门的开启和关闭,较长的杓状软骨使得开启声门更加容易,这些特征都与鸟类类似,而鸟类声门通常都是在鸣管发出声音时打开,具备类似特征的绘龙可能也可以用相似的方式调节叫声。虽然在非鸟类恐龙中从未报道过鸟类特有的发声来源,但绘龙可能采用了类似鸟类的发声方式,并拥有类似鸟类的大而可动的喉部。这个来自白垩纪恐龙的最古老的喉化石为了解非鸟类恐龙向鸟类的发声进化提供了第一步。
分布范围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在1920年代举办数次中亚的挖掘活动,在蒙古戈壁沙漠进行挖掘。在Shabarakh Usu地区德加多克塔(Djadokhta)组的火焰崖的许多古生物发现中,发现了绘龙的最初标本 。原型标本(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第6523号标本)是在1923年所发现的部分压碎的头颅骨、颚部、真皮骨。
绘龙是最著名的亚洲甲龙类,已发现超过15个标本,包括一个接近完整的骨骸、5个头颅骨或部分头颅骨、以及发现两个有数只未成年个体挤在一起的化石,可证明是因沙尘暴而死的(Jerzykiewicz, 1993)。保存最好的头颅骨是一个由Teresa Maryanska在1971年与1977年所叙述的未成年头颅骨。
种类
绘龙是甲龙科的恐龙,根据绘龙的皮内成骨与鼻部的不同特征,人们普遍认为绘龙有谷氏绘龙和魔头绘龙两个种类。谷氏绘龙有宁夏绘龙、徐龙等品种。此外,黑山龙也有可能属于谷氏绘龙的次异名(异名是指用来表示同一个分类单元的同命名,在动物的命名规则中,首先发现的物名称叫首异名,后发现的就称为次异名。)。谷氏绘龙种名指发现谷氏绘龙原型标本的美国参加中央亚细亚考察团的化石采集专家谷兰杰(Walter Wallis Granger),魔头绘龙种名指《浮士德》中的魔鬼墨菲斯托(Mephistopheies)
习性
从发现的骨骼化石来看,它们的牙齿比较小,也不是很尖锐,所以推测它们只能吃一些柔软的植物。
物种学史
最初的标本属于谷氏绘龙(P. grangeri)。Young在1935年于宁夏发现一个新标本,并将它命名为新种宁夏绘龙(P. ninghsiensis),但宁夏绘龙现在被认为跟谷氏绘龙是同一个种;Maleev在1952年以破碎化石命名的徐龙(Syrmosaurus viminicaudus),也被认为是谷氏绘龙。
另外在中国发现的化石,由Godefroit等人在1999年叙述为P. mephistocephalus,因次真皮角状物与鼻部特征而被认为是有效种。保存最好的头颅骨来自于未成年个体,但原型标本是个成年头颅骨,而长度大于宽度,这显示它们可能是更基础的装甲亚目恐龙。
绘龙起初被分类于结节龙科,现在被认为是甲龙科
化石标本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9 19:43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御敌方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