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发展理论属于发展经济学中的发展理论之一,与新古典主义发展理论相对。强调价格体系作为促进增长的均衡机制的失败,但是结构主义者忽视了竞争的意义。这种发展理论在1960和1970年代非常流行。
历史背景
结构主义发展理论即结构主义的非均衡经济发展理论,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结构主义发展理论的经济学家号称为“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他们是西方最早研究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一批学者。包括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aul Rosenstein-Rodan,1902-1985)、雷格那·纳克斯(R.Nurkse)、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1915年—1991年)、纲纳·缪达尔(Karl Gunnar Myrdal,1898-1987)、辛格(H.Singer)、劳尔·普雷维什(R.Prebisch)、阿尔伯特·赫希曼(Albert Otto Hirschman)和霍利斯·钱纳里(H.Chenery)等人。他们深受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关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
非均衡分析、对就业问题的极端重视以及对
国家干预主义的政策主张的影响,尤其欣赏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突破了新古典主义在
西方经济学界一统天下局面的革命思想,从结构变革角度分析和研究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发达和向发达状况转化的问题。
结构主义发展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不发达的经济利用什么样的
经济机制,使国内
经济结构得以从以仅能维持生存的传统农业为主,转变为
现代化、城市化、多样化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经济。这一理论以新古典主义
价格理论、
资源配置理论和现代计量经济学为工具,描述上述转变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理论基础
它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1、始终关注
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结构和发展过程的
非均衡状态,强调其结构改造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欠发达经济存在市场缺失和结构刚性的缺陷。在缺乏弹性条件下,价格的相对变动对资源重新配置的推动作用很小,供给与
需求向均衡交叉点的运动不能自动进行,从而市场不能结清,
缺口无法填平。总之,
发展中国家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不是自我均衡的体系,而是持续的不均衡状态。他们还强调部门间结构上的差异。认为尽管各个部门都会谋求
利润的最大化和
效用的最大化,但是对刺激的反应快慢和反应机制,各个部门是有所不同的。因此,结构主义发展理论一般倾向于把经济分解为几个构成部分,去剖析经济发展的进程,由此更能准确地理解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真实面目。例如威廉·阿瑟·刘易斯关于
二元经济结构与传统部门剩余劳动办向现代部门转移的分析,缪尔达尔分析地区间结构差异形成与消除,普雷维什和辛格从结构差异关注出口
初级产品的
发展中国家与出口制造业的发达国家之
贸易条件问题,等等。因此,
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改造问题就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
2、发展了结构分析的方法论。
钱纳里在1975年撰文说:“在过去25年中,结构分析的方法论已从一套直觉的假设,发展成为具有不断增长的经验效力和分析严密的多种模式。”
结构分析的演进,可以归纳为三个价段:
(1)提出假设;
(2)经验测试;
(3)建立较为完整的模式。
这里有两个结构主义概念可以说明这种演进过程:一个是二元经济的概念,另一个是作为
平衡增长理论基础的需求互补性的概念。前一概念曾有多种表述方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威廉·阿瑟·刘易斯提出的一种。
威斯科夫(Victor Weisskopf)等人的经济计量测试证实了生活必需品的
价格弹性小于1。从而也说明恩格尔法则可以推向一般化形式的假设是站得住脚的。二元经济概念和
平衡增长概念,都在第三阶段中进一步完善了理论内涵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模式。但由于模式根据的是个别国家的统计资料,故其有转向国别化的趋势。主要包括:
第一,实施
工业化,即通过工业扩张使
发展中国家从一个以农业占统治地位的二元经济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
经济结构。
第二,重视
资本积累,即认为资本稀缺是制约
发展中国家经济蠛长的主要因素,而资本积累则是加速发展和富强
工业化的关键。
第三,十分强调计划化,并强调政府对市场的替代作用。
第四,主张平衡发展战略,这是由于
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不健全。难以起作用,因此,迅速的经济发展必须通过计划安排,在不同部门或不同地区同时平衡发展。
此外,结构主义发展理论还主张,应根据
发展中国家收人结构的特点制定重视分配的政策,或通过
社会经济制度结构改革以推进经济发展。在对外经济方面,这一派发展理论主张
进口替代外贸战略,以实现国内生产结构的转变。
代表理论
结构主义分析的发展理论较多,如保罗·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多位学者的
二元结构理论、国际二元结构论、地理二元结构论。缪尔达尔、钱纳里的经验分析模型及双缺模型,等等。
结构分析
结构主义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钱纳里等人认为,经济增长是生产结构转变的一个方面;生产结构的转变首先要适应
需求结构的变化,并且能更有效率地对技术加以利用。在预见力不足和要素流动有限制的既定条件下,结构转变有可能在
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尤其如此。因此,劳动和资本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能够加速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肖璐《发展经济学》第三章 经济发展的主要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