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成本是项目的经济成本指国民经济为兴建和经营某一项目而付出的经济代价,即所投入的全部物质资源,包括政府负担的代价也包括私人所花的代价。经济成本一般包括投资成本、营运成本和外差成本。经济成本相对财务成本而言的。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宏观性,即它反映的是宏观经济,它是站在国家的立场,至少是地区立场上来衡量由于执行某一项目而造成的国民经济收入的减少,各类资源的分配流向;国民收入的变动性,即鉴别项目的经济成本是以国民收入增减为依据,而不以货币的支付或现金流量的增减为转移,因此,各类税收、借款及其偿还、折旧、政府补贴等都不属经济成本范畴,机会成本为尺度性,即对项目的稀缺资源及(会外汇)资源的机会成本为计值尺度。
简介
我们一旦认识到存在着机会成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企业除发生看得见的实际成本——显性成本(诸如企业购买原材料、设备、劳动力、支付借款
利息)外,还存在着隐性成本。它是指企业自有的资源,实际上已经投入,但在形式上没有支付
报酬的那部分成本。
例如,某人利用自己的地产和建筑物开了一个企业,那么此人放弃了向别的
厂商出租土地和房子的租金收入,也放弃了受雇于别的企业而可赚得的工资,这些
隐性成本并没有列人企业的帐册,导致
经营利润偏高。而事实上,这种以自己拥有的资源投入,存在着自有要素的机会成本,应该被看作是实际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因此在
经营决策时应用经济成本概念,经济成本是
显性成本和
隐性成本之和。
损失表现
所谓的经济成本是指由于课税而使纳税人被迫改变经济行为所造成的效率损失,又叫税收无谓损失、
税收超额负担或者税收扭曲成本。现代
税制建立的原则之一是税收要保持中性,但征税难免会引起相对价格变化,扭曲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选择,导致总产出的损失而产生经济成本,主要表现在:
(1)税收对生产方面造成的效率损失,包括降低产出水平、扭曲要素组合、刺激资源向低效益部门流动等;
(2)税收对消费方面造成的效率损失,在理论上主要采用消费者剩余损失来度量;
(3)税收干预所导致的寻租活动的成本;
(4)因偷逃税的存在造成的经济行为扭曲。
区别联系
与会计成本的联系与区别
与会计成本区别
会计成本是
显性成本,它可以用
货币计量,是可以在会计的账目上反映出来的。除了会计成本之外,还有另一种
隐性成本。
隐性成本往往不
被管理者所认识。它与
显性成本即会计成本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来说
隐性成本不能直接从帐面上反映出来,因而难以精确计量。比如,
机会成本就属于
隐性成本。
经济成本是
显性成本与
隐性成本二者之和。因而经济成本是一个比会计成本含义更广泛、内容更丰富的概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经济成本几乎涉及了企业所有的经营内容和领域。经济成本是企业运作过程中的
全部成本,有些经济成本项目我们没有认识到,也有些经济成本项目我们虽然也知道它的存在,但却没有把其当作独立的成本项目来进行分析,比如
组织成本。
企业只有销售最终产品和向外提供服务才能从市场取得
收入,而在企业内部为了组织生产,就要建立各种组织。特别是对于大企业,其组织可能是相当庞大的,组织的结构可能是相当复杂的,而要维持这些组织的正常运转就必然有支出,有时支出可能是很大的,这些支出就是
组织成本。
与会计成本联系
企业中的
组织成本通常不构成独立的成本项目,因而企业没有对它进行单独的核算和分析。其实
组织成本在企业中的
总成本构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由显性部分和隐性部分构成。其中管理人员的工资、
组织机构的运作经费等都属于
组织成本的显性部分,而如由于组织机构臃肿等原因而降低了组织机构的效率等就属于组织成本的隐性部分。企业的
隐性成本还有很多表现。如影响力成本、
权威失灵成本、信息失真成本等。
既然经济成本是比会计成本含义更广泛、内容更丰富,因此我们在进行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到会计成本,更要考虑到经济成本。只有在
显性成本和
隐性成本的管理上都取得了
成本优势,企业才能在
总成本上取得了优势,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独占鳌头。
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主要以
会计核算为基础,以
货币为计算单位。成本核算是
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分配和归集,以计算
总成本和
单位成本。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
成本预测、
计划、分析、考核和改进等
控制工作,同时也对企业的
成本决策和
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产生
重大影响。成本核算过程,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耗费如实反映的过程,也是为更好地实施
成本管理进行成本信息反馈的过程,因此,成本核算对企业
成本计划的实施、成本水平的控制和
目标成本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做好计算成本工作,首先要建立健全
原始记录;建立并严格执行材料的计量、检验、领发料、
盘点、退库等制度;建立健全
原材料、燃料、动力、
工时等
消耗定额;严格遵守各项制度规定,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成本核算的组织
方式。
通过
成本核算,可以检查、监督和考核
预算和
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反映成本水平,对
成本控制的
绩效以及
成本管理水平进行检查和测量,评价
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研究在何处可以降低成本,进行
持续改进。
相关著作
《成本与效益》是
哈佛商学院教授
罗伯特·卡普兰和彼得·德鲁克管理研究中心教授罗宾·库珀合作完成的一部极具创意的
财务管理专著。本书内容是介绍成本和
绩效管理系统如何提高企业
盈利能力和
企业绩效。两位作者都是在管理和财务领域久负盛名的学者,可谓经验深厚、著书立论丰富。而本书的问世以精当的细节向读者展示了两位作者在管理和财务领域见微知著、明察秋毫、顺藤摸瓜、层层化解的理论功力和实践功力。他们是精通管理和财务
业务,并富于创新性的思想家。 依作者原意,本书是写给经理人员的,以指导他们在管理事务中的应用。本书以全景的方式把近20年来开发的现代
成本管理方法集合在一起。其中包括:
业务基础
成本法(ABC)、业务基础管理(ABM)、凯森成本法、
目标成本法和非财务绩效测量。
本书承袭了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很多理念与方法,吸纳了
迈克尔·波特的
价值链和战略管理的思维与方法,详细生动地介绍了业务基础
成本法的内容与使用要领,使人们相信业务基础成本法确实是企业进行运营管理和战略管理的有效工具。使用业务基础
成本法可以卓有成效地合理
控制成本,提高
盈利能力,增加企业
绩效。
书中很多意义深远的研究成果源于作者积极反思过去、勇于探索未来的创新精神。全书始终强调“业务成本的精确度量”和“通过持续与非
持续改进获得的成本降低”。这两个概念使得财务功能从过去的作为被动的报告者转变为未来的主动的施加影响者。在
管理思想上则明确提出了从反馈
成本管理到前馈成本管理概念上的飞跃。
“业务成本的精确度量”其实是一个每个管理者都深知其重要性,而又苦于不知如何下手解决的大难题。作者用他们的辛劳与智慧找到了解决方案。第一步应先找出某项业务真正的成本驱动源(costdriver),然后测算出这项业务的成本驱动率(costdriverrate),两者相乘,便可得到业务成本的精确度量,再对这一结果进行不断改进,便可有效地
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