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计分卡也许是卡普兰一生最伟大的贡献,它作为一种前沿的、全新的组织绩效管理手段和管理思想,在全世界的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它代表着一种全面的、可行的公司治理理论的开端。
1992年,在第1/2月号的《
哈佛商业评论》上,卡普兰与
戴维·诺顿(David P. Norton)发表了关于平衡计分卡的第一篇文章《平衡计分卡——业绩衡量与驱动的新方法》。这是一套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它打破了传统的只注重财务指标的
业绩管理方法,认为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只能衡量过去发生的事情。
在工业时代,注重财务指标的管理方法还是有效的,但在
信息社会里,传统的业绩管理方法并不全面。组织必须通过在客户、供应商、员工、
组织流程、技术和革新等方面的投资,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基于这种认识,
平衡记分卡方法认为,组织应从以下四个角度审视自身业绩:客户、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财务。
1996年,卡普兰关于
平衡计分卡的第一本专著《
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出版,标志着这一理论的成熟。卡普兰把
绩效考核的地位上升到组织的战略层面,使之成为组织战略的实施工具。平衡计分卡自问世之日起便打动了许多企业管理人员的心弦,就连美国陆军也在多年前用上了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是一个全方位的架构,将企业的策略转换成一套前后连贯的
绩效衡量,而且重视四个不同的方面对于
战略执行的影响。它弥补了传统绩效衡量制度只重视财务的不足,平衡了股东及顾客的需求,也平衡了过去结果及未来可能性的衡量。
如果说卡普兰因为平衡记分卡“一技成名”的话,那他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巨大的成绩没有使卡普兰失去清醒的头脑。面对着平衡计分卡面世后的好评如潮,卡普兰和诺顿仍然在密切注视着平衡计分卡的执行,并不断完善着他们的理论。2001年,两位作者出版了新作——《
战略中心型组织:实施平衡计分卡的组织如何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
战略地图是以
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层面目标(财务层面、客户层面、内部层面、学习与增长层面)为核心,通过分析这四个层面目标的相互关系而绘制的企业战略因果关系图。平衡计分卡中四个核心层面目标的相互关系非常紧密。首先,改进某些新技术工作岗位上员工的能力和技能,可以使关键业务流程得到改善。改善后的流程将增强传送给目标客户的
价值主张,带来
客户满意度、
客户保持率和客户业务增长。于是,改善后的客户成果指标将带来收入的增加,以及提高最为重要的
股东价值。
根据我们的估计,在所有宣称已实施
平衡计分卡的公司中,只有不到一半的公司真正发挥了其最大的威力。那些实施平衡计分卡成功的企业具有哪些共同的特质呢?首先,他们都有很强的高层领导人;其次,他们都把公司战略转化成平衡计分卡来跟所有员工沟通;第三,他们把高层战略落实到营运单位和支援部门;第四,他们把战略变成每个人的日常工作,让个人工作目标、薪资
报酬与公司战略结合在一起;最后,他们把平衡计分卡和企业内部流程、营运计划以及预算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管理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