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石矢是织金锦中的一种,是元朝(1271—1368年)的重要丝织品种。我国历史上许多
游牧民族的贵族,差不多都喜欢织金锦做的服装。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发现了五代时辽国一个驸马的墓葬,里面就有很多精美的织金锦。
纳石矢是织金锦中的一种,是元朝(1271—1368年)的重要丝织品种。我国历史上许多
游牧民族的贵族,差不多都喜欢织金锦做的服装。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发现了五代时辽国一个驸马的墓葬,里面就有很多精美的织金锦。
元朝的织金锦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用片金法织成的,也就是在织造时,把一些切成长条的金箔夹织在丝线中。用这种方法织成的锦,金光夺目。另一类是用圆金法织成的,也就是用金箔捻成的金线同丝线交织而成。这种锦牢固耐用,但金色光泽比较暗淡。1970年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南郊盐湖南岸一号古墓出土的油绢袄子,就用织金锦作镶边,其中有片金的锦,也有捻金的锦。
纳石矢用镂金法织成的织金锦。纳石矢为蒙古语音译,同“纳石失”、“纳赤思”。虞集《道园学古录》:“纳赤思者,缕皮傅金为织文者也。”纹样近波斯风格,故有译纳石矢为“波斯金锦”者。元代由绫锦织染提举司、织染人匠提举司──别失八里局织造纳石矢,太府监所属内藏库掌管出纳御用诸王段匹、纳石矢纱罗等,做成质孙,供天子百官内廷大宴时穿著。
中国从战国时期就开始丝织物加金。唐宋期间趋于成熟,《唐六典》载有销金、拍金、镀金、织金、砑金等十四种金法,但衣料主要用泥金银印绘,宋代衣服上用金普遍,福州宋黄?墓出土的许多衣衫上,贴金、印金、金箔成片。大约是朝野用金过度,宋王木永《燕翼诒谋录》载:“大中祥符八年三月又诏:自中宫以下,衣服并不得以金为饰,一应销金、镂金、间金、仓戈金……织金金线皆不许。”可是,虽禁令再三,总因“上之所好,终不可得而绝也。”元代织金,织银达鼎盛,袍衫所用锦、纱、罗、绫上无不加金。新疆盐湖元代墓葬出土物有“菩萨纹”捻金锦,用捻金线制织。捻金线,是以丝线为胎,外绕金箔而成的金缕丝线﹔另一出土物为“花草纹”片金锦,用片金线制织,片金线是以金箔粘附于皮子上,作纬线以织。元代的织金工,除汉族工匠外,还有来自西域(如长于织金的回鹘族)的工匠。《元史镇海传》:“得西域织金绮纹工三百余户,及汴京织毛褐工三百户,皆分隶弘州,命镇海世掌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元代“团龙凤龟子纹”纳石矢及“缠枝宝相花”纳石矢等。
纳石矢是波斯语“织金锦”Nasich的音译,清朝又称为“纳克实”。元朝的纳石矢主要在以回回为工匠的官作中生产。图案多为对称式,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常以阿拉伯文织出工匠的名字。
中国元代
丝织物。系用扁金线或圆金线
织造纹饰的一种丝织物,亦称织金锦。在丝织物上大面积用金线织造花纹,在元代极为盛行,这主要是由于
蒙古族的习俗
爱好及上层统治者为了显示其豪华和富贵。元代立国后,着手建立织造局,有的织造局专门
生产纳石失,以满足宫廷和诸王、百官的
需要。元代的一名将领还曾将
新疆的300多户织金绮工人,
迁移到弘州(今
河北省阳原县一带)建立织局织造纳石失,另外,还有专门掌管织造皇帝御用领、袖纳石失的
别失八里局,以及弘州纳石失局、寻麻林(今河北省
万全县一带)纳石失局等
管理机构,可见元代纳石失的生产规模之大。纳石失实物在新疆监湖、甘肃漳县元代墓葬中均有零星出土。传世的纳石失则不多见。
故宫博物院藏有两件:①红底团龙凤龟子纹纳石失,为佛衣披肩的面料,在红底上,用扁金线满织龟子纹,在菊瓣形开光内,织团龙、团凤,上下
交错横向
排列。②绿底缠枝宝相花纳石失,纹饰以变体宝相花及藤蔓组成缠枝型
图案,线条流畅。这两件纳石失织造紧密,提花规整,
反映了元代较高的加金丝织物织造
水平,并为明清两代的织金锦、织金缎、织金绸、织金纱、织金罗等多种加金织物奠定了
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