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铃虫甲腹茧蜂
膜翅目茧蜂科动物
红铃虫甲腹茧蜂是膜翅目茧蜂科动物。雌蜂:体长3.20毫米左右,黑色。触角柄节梗节红褐色至黑褐色,两颊浅黄褐色。前、中足的基节黑色(端部红褐色至黑褐色)。
形态特征
雌蜂
转节、腿节红褐色,胫节、跗节黄色(端部略黑);后足黑色,基节端部、转节、腿节基部、胫节基部2/3或中部、跗节(除端部)为红黄至白黄色。腹部前端2/5(基部黑包)黄白色。触角短,近端部的几节长稍大于宽,头顶、颊、后颊、额两边具细刻点。颜面具微细颗粒,暗淡。唇基有微细刻点,较颜面光泽强。前胸背板具网状皱褶,中胸背板端部中央有密细小刻点,其两侧及端部粗糙,有网状刻点,具光泽。并胸复节粗糙,具网状皱褶。前翅径脉第一段比第二段稍短,第一、二段相接处形成一清楚的角。腹甲基部稍窄,近端部最宽,其长约为基部宽的3倍,约为最宽处的2.50倍,具纵线皱褶,近端部皱褶呈网状,并密生细短毛。产卵管细长,不超过腹甲端部。
雄蜂
与雌蜂相似,但触角细长,同体长差不多,前翅除第二肘间脉外,所有翅脉褐色至暗褐色,后翅较雌蜂色暗。
长0.14毫米;宽0.04毫米。白色,微弯,一头较大。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5.33毫米;宽1.23毫米左右。黄褐色,体内呈现黄褐色颗粒。
长椭圆形,长4毫米,宽2毫米左右。黄白色。茧端附有寄主幼虫的头部和皮壳。茧较柔软,从外面隐约可见内面的蛹。
体长5毫米左右,淡黄褐色.腹部膨大;第3-6节两侧各有三角形突起。触角达腹部第一节。
生物特性
(1)寄生:在棉田已知可寄生红铃虫、鼎点金刚钻棉大卷叶螟。是卵至幼虫跨期寄生蜂。雌蜂将卵产于寄主卵内,当寄主卵孵化为幼虫后,蜂卵才发育成熟孵出,在寄主体内取食生长,并随着寄主老熟而长大,然后从寄主体内脱出,并结茧化蛹,单寄生。蛹期越冬代17天左右;7-8月份10天左右。
被寄生的红铃虫幼虫,初看起来与健康红铃虫幼虫并无异样。蜂幼虫爬出寄主体外时,寄主体内物质并未全部吃光,可见到连同表皮的剩余物堆在幼虫身体附近。幼虫爬出后多数结茧化蛹,也有少数不结茧,直接化蛹发育至成蜂(黄敏等,1981)。成蜂寿命,越冬代平均10天左右,其它代平均15天左右。
(2)季节消长:在长江流域棉区,越冬代红铃虫甲腹茧蜂于5月下旬大量羽化。此时,越冬红铃虫处于始蛹阶段,蜂产卵于其它寄主体内,7月上旬转移到红铃虫产卵寄生,以后在棉田中出现世代重叠,直至随寄主越冬。
地理分布
参考资料
红铃虫甲腹茧蜂.中国农业.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07 13:4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