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点金刚钻
昆虫纲动物
鼎点金刚钻,昆虫名,为鳞翅目夜蛾科。河北、河南、山西、四川、湖北、江苏、贵州、湖南、江西等。除为害棉花外,还可为害多种锦葵科植物,如木棉、茼麻、冬葵、向日葵、蜀葵、锦葵、黄秋葵、木芙蓉、木槿、野棉花等。以幼虫蛀食棉花嫩头、蕾、花和青铃,造成断头,侧枝丛生和蕾、花、铃脱落或腐烂。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6~8mm,翅展16~18mm。下唇须、前足跗节及前翅缘基均为梅红色,前翅基本上为黄绿色, 外缘角橙黄色,外缘波状褐色,翅上具鼎足状3个小斑点。
鱼篓状,初蓝色,其指状突起灰白色,上部棕黑色别于翠纹金刚钻
幼虫
末龄幼虫体长10~15mm,浅灰绿色,第2~12节各具枝刺6个,头顶板下半部桔色,唇基桔色,上生褐色圆斑,腹部第8节灰色且大。
长7.5~9.5mm,赤褐色,肛门两侧具突起3~4个。
生物学特征
河北河南山西四川湖北1年生4~6代,以4代为主,江苏贵州以5代为主,湖南江西以6代为主,以蛹在棉秸枯铃、枯枝落叶、土缝、地边草丛、晒场附近及籽棉仓库等处越冬。成虫白天潜伏在棉叶背面及花蕾苞叶上,夜晚开始活动,2~5时最为活跃,交配产卵多在夜间进行,交配后第2天开始产卵。日均温22.9℃,卵期5.5天,产卵历期15天,幼虫期18.9天,蛹期12.6天,成虫期9.8天。该虫一生可产卵542粒,把卵产在棉株顶心和上部果枝尖端嫩叶和幼蕾苞叶上。
生活习性
鼎点金刚钻在安徽一年发生四至五代,以蛹在茧虫过冬,过冬茧多附着在棉秸的枯玲、玲壳及残枝落叶上。翌年4、5月开始羽化。在安庆地区各代成虫产卵盛期分别是5月下旬、6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下旬和9月下旬。第一代主要在棉葵、蜀葵、木槿上产卵繁殖,从第二代期大部迁入棉田,以7、8、9月危害最重。在棉田可危害至10月,随后过冬。成虫白天隐藏于叶背,,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卵散产,在棉花现蕾前,多产于棉株顶部嫩叶上,结铃期则主要产于棉株上部的顶心及果枝尖端。每雌能产卵60-210粒。卵期4-5天。幼虫先蛀食棉株嫩头,2天后使棉株嫩头变黑、枯萎。幼虫长大可转移危害蕾、花、铃多从基部蛀入,取食纤维和棉籽;危害小铃,多使其脱落;危害大铃,只蛀食一部分,虽不致使脱落,但能导致烂铃或造成僵瓣。二至三龄幼虫转移危害的习性最强,幼虫一生可危害蕾、铃8-9个。幼虫多数四龄,幼虫期13-20天。老熟幼虫多选择在蕾、铃苞叶内结茧化蛹,蛹期6-9天。金刚钻在适温高湿的条件下发生重。在现蕾早、生长茂密的棉田危害也重。
翠纹金刚钻在长江流域一年发生四至五代,长江以北各种虫态均不能越冬。迁入棉田的使其比鼎点金刚钻晚,7月中下旬才开始在棉田见到幼虫。在南方可终年繁殖。其他习性与鼎点金刚钻相似,唯成虫产卵较量少。
防治方法
(1)冬季结合红铃虫越冬防治,处理棉秸上的枯铃、枯枝、落叶及仓库内越冬虫茧,早春在棉田附近种植冬寒菜、蜀葵、黄秋葵等诱集植物,集中杀灭。
(2)当百株有卵15~20粒或嫩头受害率达3%时,喷洒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50%甲基对硫磷1500倍液、50%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25%氧乐氰乳油2000倍液,或50%西维因可湿性粉400倍液,25%杀虫脒乳油400倍液。现蕾前应着重喷嫩头,现蕾后应着重喷棉株上、中部。或在成虫盛发期于傍晚撒2.5%敌百虫粉杀蛾,每亩用药1-1.5公斤。每667m喷对好的药液50kg。此外也可用80%敌敌畏乳油80ml,对水2kg,拌细土20kg,于傍晚撒在已封行的棉田中。
(3)人工诱杀:利用成虫喜在锦葵、蜀葵等植物上产卵后集中销毁。还可用黑光灯和杨树枝诱蛾。
地理分布
分布除新疆外,全国各棉区曾有分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发生普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9 16:1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物学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