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蔻,又名:
红豆蔻。红豆蔻为
姜科植物大高良姜[Alpinia galanga(L.)Willd.]的果实,具有散寒、燥湿、消食的功能,主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噎膈反胃、疟疾和痢疾。同植物的根茎为大高良姜(大良姜),民间亦用作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代用品,有温胃、散寒止痛的功效,一般用来医治心胃气痛、胃寒和伤食吐泻等。有关红豆蔻的记载,最早见于唐《开宝本草》,但由于其根茎每混作高良姜使用,故历代本草,多将红豆蔻置于高良姜项下,误为同一植物来源。国外的专家亦有将两种植物混淆的情况。
品种介绍
红蔻红蔻又名:红豆蔻
红豆蔻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Alpinia galanga(L.)Willd.]的果实,具有散寒、燥湿、消食的功能,主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噎膈反胃、疟疾和痢疾。同植物的根茎为大高良姜(大良姜),民间亦用作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代用品,有温胃、散寒止痛的功效,一般用来医治心胃气痛、胃寒和伤食吐泻等。有关红豆蔻的记载,最早见于唐《开宝本草》,但由于其根茎每混作高良姜使用,故历代本草,多将红豆蔻置于高良姜项下,误为同一植物来源。国外的专家亦有将两种植物混淆的情况。
名称
【英文名】GalangaGalangalSeed
【别名】红豆(王好古)、红蔻(《本草述钩元》)、良姜子(《广西中药志》)肉豆蔻
【处方名】红豆寇、红蔻、红豆叩、红叩、红扣、红蔻仁、红叩仁
【商品名】红豆蔻、大高良姜子、大良姜子、高良姜子,以果实粒大、饱满、干燥、不破碎、无杂质、气味浓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药材主产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秋季果实变红时采摘,晒干或阴干。
【拉丁名】药材FructusGalangae原植物大高良姜Alpiniagalanga(L.)Swartz
详细说明
【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果实。
【功效】温中散寒,燥湿,消食。
【主治】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噎膈反胃,疟疾,痢疾。
【性味归经】辛,温。①《药性论》:““味苦辛。”②《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③《纲目》:“辛,热。” 入胃、大肠经。《纲目》:“入手、足太阴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8~1.5钱。外用:研末搐鼻或调搽。
【用药忌宜】 阴虚有热者忌服。①《药性论》:“多食令人舌粗,不思饮食。”②《生生编》:“最能动火伤目,致衄,食料不宜用之。”③《纲目》:“脾肺素有伏火者禁用。”
【炮制方法】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考证】出自《药性论》①《海药本草》:“红豆蔻,择嫩者加入盐,櫐櫐作朵不散落,须以朱槿染令色深。善醒于醉,解酒毒,此外无诸要使也。”②《开宝本草》:“红豆蔻,云是高良姜子,其苗如芦,叶似姜,花作穗,嫩叶卷而生,微带红色,生南海诸谷。”
【生药材鉴定】干燥果实椭圆球形,长0.8~1.5厘米,直径0.7~1厘米。一端有一小凹点(果柄痕),另一端冠以残留的淡黄色花被,长可达5毫米。外皮红棕色或枣红色,略皱缩,质薄,手捻之即碎。内含6粒种子,呈扁圆四面形或三角状多面形,黑棕色或红棕色,微有光泽,外附一层白色薄膜,破开内为灰白色。有香气,味辛辣。以颗粒饱满、气味辛辣者为佳。显微鉴定:果皮横切面:外果皮为2列切向延长的细胞,壁厚;外被角质层。中果皮宽厚,毗邻外果皮的1列为石细胞;外韧型维管束1轮;有的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内果皮为1列
薄壁细胞。种子横切面:假种皮细胞多列。种皮
表皮细胞1列,类圆形或长圆形,壁厚;外有角质层。下皮细胞1列,内含红棕色物。油细胞1列,切向延长,内含油滴。色素层细胞4~5列,内含棕色或棕黄色物。内种子皮
厚壁细胞棕色或棕黄色,栅状排队列,内壁较厚,非木化,胞腔位于上端,内含硅质块,直径11~32μm。外胚乳细胞充满由微小淀粉粒集结而成的淀粉团,有的尚含细小草酸钙方晶。内胚乳及胚细胞含糊粉粒,后者并含脂肪油滴。本品以粒大、饱满、不破碎、气味浓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种子含挥发油、黄酮、皂甙和脂肪酸等。挥发油中含有1’-
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1’-acetoaychavicolacetate)、1’-乙酰氧基丁香酚乙酸酯(1’-acetoxyeugenolacetate)、1’丁得烯环氧物(caryophylleneoxide)、丁香醇Ⅰ、Ⅱ(caryophyllenolⅠ,Ⅱ)、十五烷、7-十七碳烯。
药理作用
红蔻为肉豆蔻植物肉豆蔻Myristicafragranshoutt.的干燥种仁。性温,味辛,归脾、胃、大肠经。温中行气,涩肠止泻。用于
脾胃虚寒,久泻不止,脘腹胀痛,食少呕吐。主产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等国,此外西印度群岛亦产,另外,我国过去仅在台湾、云南等地栽培红蔻,近年在海南大面积引种成功,但药材多以进口为主。
红蔻的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和脂肪油等,其中挥发油含量在8%~15%,脂肪油含量在25%~46%,药典规定挥发油含量不得低于6.0%(ml/g),近年来,对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及其挥发油的药理作用研究报道较多,但对挥发油方面的综述未见报道,本文拟对挥发油方面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1红蔻生品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目前红蔻生品的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较多,多数采用气质联用技术。郭希圣等经自动制备气相色谱和离心旋转薄层分离出7个化合物,经过光谱和理化常数鉴定为β蒎烯、γ松油烯、松油烯4醇、
肉豆蔻醚、黄樟醚、
甲基丁香酚和榄香脂素。李铁林等通过对红蔻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检测,定性鉴别出32种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