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古城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竹遗址,为成都平原史前城址之一,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燎原乡紫竹村,年代距今约43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城址群之一,是宝墩文化的“中心聚落遗址”,堪称“长江上游近5000年文明史的象征”,被誉为“1996年十大考古发现”。2001年,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在2013年和2016年,被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纳入《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
遗址简介
紫竹遗址位于四川省崇州市西南13公里的燎原乡紫竹村7、8组内,东经103°35′,北纬30°36′,海拔532-535米。遗址呈长方形,城墙分内外两圈,呈“回”字形,面积20万平方米(300亩左右);内垣边长400米,墙体宽5—25米,高1—2米,北城墙和东城墙保存较好;外垣多被破坏,部分地段城垣宽3—10米,高1—2米。
紫竹遗址是距今4300年成都平原的早期城址之一,也是成都平原目前发现的三座具有内外城墙结构的古城之中最大最早的一座(比另外两座双重城垣的芒城遗址双河遗址早约300年);与三星堆文化的前身同属于成都宝墩文化,且比三星堆遗址的产生年代要早一千多年。发掘出的陶器、石器、骨制品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紫竹古城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并且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比较高的阶段。
文化价值
紫竹遗址文化内涵主要为宝墩文化时期遗存,以保存较为完整的双重城垣为显著特征,有灰坑、红烧土堆积等遗迹。灰坑形状多样,出土文物有石斧、锛、凿和陶喇叭口高领罐、绳纹花边罐和尊等,是宝墩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从建城技术和规划布局形式来看,紫竹古城及成都平原其它史前古城在国内同期古城中也居于领先地位。各城筑墙时多采用斜坡构筑的方法,墙体内部堆砌有卵石,以增加城墙的稳固性;这些古城的城墙高大、坚厚、绵长,内外两道城垣,其间开挖有宽深的壕沟,体现出高超的建城技术和设计水平。修筑了双重城垣,更突出城垣的“防洪抗洪“功能;同时,筑城首先被视为战争频繁的标志性产物,高大耸立的城墙和宽阔深凹的壕沟是“抵御外敌”的有效手段。
历史意义
紫竹遗址是宝墩文化的“中心聚落遗址”,对研究古代社会演进、文化交流、中华文明起源具有突出地位,证明长江流域也是中华古代文明起源地之一,对确立中华古代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学说,提供了重要佐证。紫竹遗址丰富的遗迹种类和文物,填补了巴蜀文化研究空白,对于全面揭示四川盆地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面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紫竹遗址堪称“长江上游近5000年文明史的象征”,是中国文明起源史上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
修筑高大的城墙、开掘宽深的壕沟,不仅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而且需要对社会成员进行大规模组织、调配工作、属于大范围集中劳动性质的大型建筑工程,足以反映集中化的权力中心的存在。不仅意味着包括紫竹古城在内的各古城人口的增长、社会规模的扩大和社会组织的复杂化,更重要的是,从实质上分析,所有这些其实都是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发生变化的结果,从根本上反映了政治权力的集中化,表现出各古城的政治体系经济结构的演变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原始的血缘氏族制水平,达到了酋邦制度发展阶段。大型城垣实际是酋邦组织及其首脑人物政治权力的象征,而酋邦社会则预示着文明时代的即将到来。
保护情况
1996年,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和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试掘并用碳14测定紫竹遗址的历史年代,在当年与新津宝墩遗址温江鱼凫村遗址郫县古城遗址、都江堰芒城遗址、崇州双河遗址一起构成的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被誉为“1996年十大考古发现”。
2000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对四川崇州市燎原乡紫竹古城进行了考古调查、钻探与试掘,并已获初步成果。当时共四个发掘点面积120平方米,挖掘深度最深处在1米以上,清理出距今4300年左右的灰坑5个、红烧土面积1处,还有当时的文化层堆积。出土的文化遗物有数量较多的陶器、石器、骨器等。陶器多为生活用器,有绳纹花边罐、喇叭口高领罐、圆足器等,陶器表面多装饰有绳纹、篦划纹、附加堆纹等纹饰;石器则为当时人们的生产工具。另外还发现有陶纺轮,出土了一个较完整的尊。考古队员李明斌介绍,具有礼器性质,因其保存较完整,尤显珍贵;此外还有斧、凿等三十多件石器和少量的骨制品。据考证,紫竹遗址比中外闻名的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还早一千多年,是三星堆文化的起源地之一。与当时成都平原已发掘出其它五座古城址相比而言,紫竹古城的年代是其中较早的。这六座古城址组成了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宝墩文化。以往人们普遍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的发掘使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已逐渐为许多专家认可。紫竹古城址的发现与确认,将崇州历史向前提前了1000多年,对研究成都的历史和社会发展进程,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2001年6月25日,紫竹遗址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29日,紫竹遗址作为“大遗址保护成都片区”的一个重要点位被成都市政府列入《成都市大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名录。
2013年5月27日,紫竹遗址在内的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被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纳入《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进入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库。
2014年10月3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公布四川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通知》,其中公布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紫竹遗址的保护范围为:以外城垣外侧连线向四周延伸50米以及外城垣外侧连线内的所有面积(371亩左右);建设控制地带为:在保护范围基础上外延80米(129亩左右)。保护和建设控制区域覆盖了紫竹村7、8组全境和紫竹村5、6、9组及燎原乡铧头村、燎原乡梓乐村部分区域,共约500亩面积。
2015年1月,按照四川省大遗址保护规定和成都市关于加快文化建设的要求,为深入挖掘成都市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加快成都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紫竹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步伐,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对崇州市燎原乡紫竹遗址再次进行考古调查。共两处挖掘点约60平方米,挖掘深度约35厘米。
2016年10月31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印发《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的通知(文物保发〔2016〕22号),紫竹遗址作为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重要点位,继续纳入《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
利用开发
大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五千多年灿烂文明史的主体和典型代表,不仅具有深厚的科学与文化底蕴,同时也是极具特色的环境景观和旅游资源,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世界展示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大遗址所在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大遗址保护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快速发展的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产生活和盗掘文物的犯罪活动以及千百年来自然力的破坏,使许多本已异常脆弱的大遗址本体及其环境风貌受到致命威胁,抢救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紫竹遗址目前处于待开发状态。紫竹遗址作为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中最大最早的“回”字形”双重城垣”古城遗址,具有其独特性;在地理位置上,紫竹遗址也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地处崇州市大邑县和大邑县安仁古镇中国博物馆小镇)所组成的三角区域的中心,交通便利,且与周边众多知名景点比邻,可轻松融入已有的旅游线路当中,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具有一定的旅游开发价值。
紫竹遗址距崇州市10万亩稻香旅游环线仅2.1公里路程,距崇州市桤木河湿地公园仅9.1公里路程,距安仁古镇仅9公里路程,距崇州市城区仅13公里路程,距大邑县城区仅11公里路程,距光华大道仅1.8公里路程,距成温邛高速白头收费站仅8公里路程,距成都市绕城高速42.3公里路程,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43.5公里,距在建中的成蒲铁路隆兴站仅6.5公里路程。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1:30
目录
概述
遗址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