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何
唐朝名将
练何(公元598年戊午一公元668年戊辰),字子俊,本姓东,乃伏羲后裔。粤稽洪荒甫辟,生民浑噩,姓氏未著。自太昊嗣兴帝,号伏羲,伏羲氏以木德王其姓风氏。民之有姓,实自此始。厥裔羲仲帝尧时,命掌东方,青阳之令,易风姓为东方氏,取义青阳,曾称济阳为郡。东方氏三传有东不訾者,盖帝舜七友中人,居太原墟,因帝呼为东友,即更其覆,而仍相传为东,由居太原,故又易其郡为太原。东不訾九十六代嗣裔东何,乃汉仕郎中泾州东富公二十七代元孙,本贯河北道怀州河内县赵寨里(今河南省沁阳市紫陵镇赵寨村),以河内为郡。公智勇超群,於唐贞观时为总管府录事参军,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十一月庚子日(农历十一月三十日),诏与李勣伐高句丽,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五月甲申日(农历五月十七日),献火攻策焚辽东城,(史书又称辽州)遂破之,有功回朝,於贞观十九(645)年十月戊午日(农历十月廿三日),在临渝关的汉武台刻石记功会上,唐太宗以“精练军戎”,赐姓练,封岐山侯,封三世恩荣世袭骑尉将军。钦差大臣兵御尚书大总管李勣赞曰拜题:“舜友贤裔,岐山侯第,贞观恩及, 赐姓启宇,诗书冠冕,诒谋济美。”妣赵氏,封一品夫人,与夫合葬於怀州河内县紫金坛(今沁阳市神农坛)。练公赵氏夫妇生育二子:练舜麒练舜麟。麒袭职骑尉将军。麒公有友钦、友明、友文、友思四子,钦公袭职骑尉将军。钦公子贤相,亦袭职骑尉将军。
赵寨里神童
练何将军,本属东姓后裔,唐贞观年间由唐太宗李世民赐姓练,钦封岐山侯。
自从太昊兴帝以后,号称伏羲。伏羲氏以木德继天为王,其姓氏为风。天下百姓开始有姓氏,就是从伏羲氏风姓开始的。伏羲氏后裔羲仲,在帝尧时候,命他执掌东方,做青阳之令,羲仲改风姓为东方氏。东方氏相传三代乃东不訾,是帝舜七个好友之一,居太原墟,因此帝舜呼东不訾为东友,以后各代,都以东姓相传,由于居太原,所以又变其郡为太原。
东不訾第九十四代裔孙东可罗,世代居住在河北道怀州河内县赵寨里,(今河南省沁阳市紫陵镇赵寨村)。其先祖何时迁入此地无考,为北周府户之家。东可罗自幼习武,常年随府兵作战,特创立东家拳枪之法,怀州内外威名远震。东可罗儿东恒曷,经父亲教导,勤奋读书,苦练武学,文武双全之英才,有“事亲至善”的美誉。时值北周末年,政治动荡,社会黑暗,战乱频仍,东恒曷籍东家拳法,团结邻里,筑墙建寨,保家护院,暂获一方平安。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东恒曷夫妇下一代传人出生,取名东何。
东何承先人遗风余采,体质强健,头脑聪慧,由祖、父辈教习,崇文尚武,少有所成,十余岁即在河内蜚声遐迩。赵寨里神童东何,六七岁研习诗文数百,九岁精通全套东家拳,十八般兵器娴熟无缺。东氏阖族无不为之自豪。
及至隋末,东何弱冠之年,与邻村赵氏女子婚配,遂生得一子。然群雄割据,天下纷争,时局动荡,虽新婚燕尔,后嗣有继,东何却难呈意满称心之态。东何整天潜心学文习武,研习兵法,力图伺机报国,大展鸿图,以求天下太平。
回洛城阵前献计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王世充洛阳称帝,李密镇守柏崖城大将黄君汉献城降唐。黄君汉被拜为怀州刺史、怀州行军总管,镇守怀州。东何平素痛恨王世充行事作派,一心向唐,自感报国时机来临,乃告别父母妻儿,率丹水府数火之卫士,投柏崖城黄君汉麾下。黄君汉赏识东何功夫才学,先委其为队正,后晋为校卫,负责训练兵勇,并随军作战,时年21岁。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四月,黄君汉率部进攻洛阳东城,与王世充太子王玄应发生激战。东何率领的分队参与先头作战,利用奇特阵法,奋勇杀敌,连破郑军数营,为黄君汉击败王玄应赢得战机。东何初战告捷,受到黄君汉嘉奖,在军中崭露头角
同年七月,秦王李世民奉诏讨伐洛阳王世充,慈涧大捷后,驻扎于北邙山。秦王李世民派遣怀州总管黄君汉从河阴进攻回洛城,行军总管史万宝从宜阳据守龙门,大将军刘德威自济源攻河内,河内太守王君廓由温县至洛口切断王世充粮道,从四面蚕食洛阳。回洛城之战,东何凭着对地形和对黄河夏季水汛的了然于胸,向黄君汉献计从水路攻城。八月“甲辰,黄君汉遣校尉张夜义,以舟师袭回洛城,克之。”攻克回洛城,俘获了王世充的战将达奚善定,将河阳南桥摧毁后回师,同时迫降王世充的堡垒、村居二十多座。
围剿王世充“虎牢关之战”结束。东何回洛城阵前献计,勇猛杀敌,功勋突出,怀州总管黄君汉对其嘉奖并禀报秦王李世民封赏其仁勇校尉职,正九品上,代丹水折冲府兵曹参军事。
江南巧设阵法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淮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舒国公辅公祏趁楚王杜伏威回长安之际,在丹阳(南京)杀死掌握军权的副手王雄诞,建立宋,称帝起兵造反。八月二十二日,唐高祖下诏任命襄州道行台仆射、赵郡王李孝恭率领水军开赴江州,李靖、李世勣、黄君汉、张镇州等数路兵马受其指挥,共同讨伐辅公祏。
怀州总管黄君汉奉诣取道谯州亳州南下,东何随行赴江南参战。齐州总管李世勣取道淮水、泗水,与黄君汉淮北会师,齐头并进淮南。
黄君汉进至汝阴郡(今安徽阜阳),李世勣包围寿阳,与辅公袥大将陈政通展开对战。东何随黄君汉先锋东向助李世勣兵进攻,在寿阳西与陈政通援兵相遇,毫无惧色,巧设阵法,堵截叛军,奋勇厮杀,为寿阳之战赢取了时间。
李世勣攻克寿阳,进逼寿阳西北硖石一带辅公祏军水陆防线。东何随唐军协同作战,很快击溃叛军。李世勣会见东何,对其智勇之举大加赞赏,有相见恨晚之感。
武德七年(624年)三月,赵郡王李孝恭水路大军一路突破,沿长江向东逼近。李世勣、黄君汉两路大军一路追逼陈政通军队,到达丹阳。辅公祏弃城夜逃,李世勣纵马追击,在武康杀了辅公祏。江南一举平定。
黄君汉回兵怀州,唐高祖赐其使持节,总管怀、陟、恭、西济四州诸军事,授怀州剌史,封虢国公。东何晋为宣节副尉,丹水折冲府别将
唐太宗登基,大赦天下,各路功臣加官进爵。黄君汉任潞州刺史,都督潞、泽、盖、韩、辽五州诸军事。东何升任潞州总管府兵曹参军事,赴潞州就职。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黄君汉任夔州都督,赴川就职。东何转任并州总管府兵曹参军事、功曹参军事,下正七品。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太宗皇帝李世民建南北衙,改革府兵制,调整武官人事,加强军事管理。东何擢升并州总督府录事参军,上正七品,负责督查武官得失、府兵训练等军务要事。
辽东城献火攻策
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是朝鲜高句(gōu)丽(lí)、百济、新罗兴起的三国时代,高句丽是三国中最为强盛的国家。唐贞观年间,东突厥被灭后,四夷威服,唯高句丽阳奉阴违,屡扰边境。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高句丽与百济合谋入侵新罗,唐太宗皇帝派人调停,被莫离支(官职名,权高于宰相)渊盖苏文拒绝。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十一月,唐太宗皇帝于洛阳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四万三千士卒,战船五百艘,从东莱(今山东莱州)出发,横渡黄海,直指高句丽京城平壤。又命英国公李勣(李世勣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为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步骑六万,以及兰州(今甘肃兰州)、河州(今甘肃临复)归附唐王朝的胡兵,向辽东进发。唐太宗李世民自洛阳御驾亲征
李勣奉旨集结陆上各路军马北上幽州,东何随军参战。大军抵达辽东,经东何诸众将献策,李勣命行军总管姜行本和少府少监丘行淹,督使工匠在安萝山制造各种攻城的云梯器具,李勣一一嘉赏。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三月,唐太宗皇帝抵达定州(今河北定州)。途中,唐太宗对侍臣们说:“辽东乃我中原之地,隋炀帝三次出击,都未能取胜将领土收回。我为何要亲征高句丽呢?一是要收回领土,二是要为百姓报父兄子弟被杀之仇,三是要为高句丽民众雪洗君主被杀之耻。现天下一统,四方安泰,只有这个角落还未平定。我要以我有生之年,最后把此地征服!”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五月,李勣基本扫清了辽东的外围,率大军南下,将辽东城团团围住。此时,唐太宗皇帝也越过辽泽(今辽宁辽阳西),并遣使慰问李勣诸将官。为显示征讨辽东决心,唐太宗皇帝渡过辽河后,命随驾士卒将河桥拆掉,更激发了唐军的士气。
高句丽渊盖苏文急在国内征调了近十万兵卒,增援鸭绿江口至辽东一线的防守据点,其中精卒四万人,组成步骑混合集团,首先增援辽东。为此,李勣甚为忧虑。六万唐军除却据守要塞、伤病减员,围攻辽东已不足四万,如再迎击高句丽援军,未免捉襟见肘,极易使唐军陷入腹背受敌之境。唐太宗皇帝不日即要进抵辽东城下,如难速胜,后果不堪设想。
总管府录事参军东何向李勣建议说:“我军征战开始以来,克玄菟,取新城,陷盖牟,所向披靡。又皇上御驾亲征辽东,故士气激昂,军心振奋;而高句丽则丢城失地,一败再败,军心士气低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围辽东,又要击援军。高句丽援军虽众,但士气低落,且又是新征调之卒,战斗力肯定不强;同时,敌军将领定会恃仗人多,认为我军远来,已经疲惫,故多有轻敌之意。所以,我军主力继续围困辽东的任务不变,请让我带少量兵马前去抗御援军。”
李勣思忖良久,认为东何之策切实可行,乃令总管张君乂、果毅都尉马文举率所部,由东何率领迎击高句丽援军。
高句丽援军自恃人多,毫无阵势由东向西蜂拥而来冲击唐军,唐军数十支方队依阵法,稳步迎击。果毅都尉马文举振臂大呼道:“快为我大唐天子扫清道路!”唐军士气高涨,直冲入高句丽军中,所到之处,敌人纷纷倒地。东何亲率三百余骑兵方队直冲敌阵指挥中心,高句丽军顿时乱了阵脚。总管张君乂在两军混战中,吓得不敢出击,率部后退。李勣不知战况,见张君乂率众退来,不由一惊,急调唐后备兵卒组成梯队,自己一马当先,率军冲入混战之中。高句丽军尽管人多,却招架不住唐军的猛烈冲击,战不多时,即全线溃退,被唐军斩杀数千人。
唐军告捷,继续围困辽东。
唐太宗到达辽东城外后,对李勣、东何等人一一慰劳奖赏,越级提升马文举为中郎将。诏命斩张君乂示众,以严明军纪。
唐太宗遂召集文臣武将共议总攻辽东之策。
辽东城位于辽河中游,乃西汉所置辽东郡治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于历代修缮加固,该城城墙坚固,易守难攻;加之辽河支流与大梁水于城外交汇,环城而绕,真可谓城固堑深,固若金汤。高句丽占据辽东后,以其为防御大唐的桥头堡,派重兵把守,并储备有足够的军资粮秣,以对付唐军的围攻。
李勣指出,鉴于辽东城固堑深,易守难攻,须分出兵力继续南下与张亮汇合,俟机跨越鸭绿江,攻袭高句丽心腹之地,震骇渊盖苏文,使其屈服。因此,围攻辽东则不急于求成。而部分将领却反对李勣的意见,认为李勣如此行事会置大唐天子的安全于不顾,前段战果极有可能功亏一篑。唐太宗皇帝权衡之后,也决定必须先攻取辽东城最为妥当。
李勣重新部署围辽计划。他针对辽东城防的特点,命士卒先截断护城河水,然后使士卒从不同方向运土填平护城河,便于士卒利用云梯直攻城墙。在唐军运土填护城河之时,高句丽守军已知唐军意图,便发射弓箭,使运土的士卒不能靠前。李勣指使唐军弓箭手与其对射,以掩护填堑。唐太宗对李勣负土填堑的计划和做法非常满意,还不时到前沿视察,亲自运土,以勉励唐军士卒。
填平了辽东城四门外护城河,唐军着手进行攻城准备。高句丽军对唐军早有防备,使用蘸了油的火箭头,专射云梯,再给云梯上泼油,使云梯燃烧,增大攻城的难度。李勣又组织精于弓法的弓箭手在城外西南土山上向城墙上的守军放箭,敌人不敢轻意伸出头来。与此同时,唐军士卒继续攻城不止。
就这样攻守相持,历时十二日之久。
战况始终未能出现大的突破。唐太宗皇帝派出自己随行的精兵强将合围辽东城,将城墙围了数百层,鼓噪声,厮杀声,震天动地。到了五月十七日,辽东城突起大风,在炎炎夏日显得格外凉爽。录事参军东何此时正随驾助阵,见风势趋紧,心生一计,便前往求见唐太宗皇帝。东何讲道:“陛下,臣认为,欲破此城,宜借此时的南风用火攻城。我带领骑兵,备足火种到西南角把引火之物射入城内,火借风威,风随火势,胜似十万雄兵。然后由李勣总管兵登城,此城必破!”唐太宗皇帝听言,心中大喜,便诏令派遣精锐将士执行东何的火攻之策。
此时的南风越来越大,兵将们登上冲竿的顶端,点燃城墙的西南楼,火势立刻漫延烧到城内。倾刻间,熊熊烈火照亮战场上空,整个辽东城陷入一片火海,高句丽守城的官兵被火伤亡难以计数。唐太宗皇帝指挥各路大军奋力登城,高句丽兵竭力奋战,还是抵抗不住,遂被唐军攻克。
辽东城被攻破。唐军杀敌一万多人,俘虏一万人,获百姓男女四万口,缴获战利品无数,唐朝将士伤亡极少。唐太宗甚为欣喜,亲临战场,安抚降卒和民众,凡愿南回高句丽者,均一一放回,以显大唐天子恩泽。
李勣迎唐太宗皇帝入辽东城行宫内,又率军南下,围攻白岩城(在今辽宁辽阳东南)。唐太宗皇帝诏命改辽东城为辽州
此役成为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战绩最佳的一次。时值月中之夜,满月当空,李世民登临城头,看城内城外灯火万盏、营帐林立,诗兴大发,遂咏成《辽城望月》千古佳句,此为后话。
贞观十九年(645 年),夏历九月十八日,唐太宗下旨班师。冬十月丙辰,入临渝关,皇太子李治自定州迎谒。十月戊午,至汉武台(今河北省昌黎县碣石山上的仙台顶),唐太宗诏令刻石以纪功德。对李勣等将领大加封赏,唐太宗盛赞东何“精练军戎”,赐姓练,封岐山县开国侯,食邑一千户,封三世恩荣世袭骑尉将军。
李勣赞曰拜题:“舜友贤裔,岐山侯第,贞观恩及, 赐姓启宇,诗书冠冕,诒谋济美。”
这一年,练何四十八岁,他成为天下皇封练姓第一人。
漠北出策
薛延陀是中国古代居于漠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由匈奴别种铁勒中的一部兼并薛族、延陀族构成,其首领夷男被唐太宗册封为珍珠毗伽可汗,成立了薛延陀汗国,成为唐在漠北的一个附属藩国。唐灭东突厥后,薛延陀趁机迅速扩大势力,拥有精兵二十万,进入了全盛时期。
贞观十九年九月,薛延陀可汗夷男病亡,正在辽东战场讨伐高句丽的唐太宗皇帝为其举哀。夷男嫡子拔灼杀庶长子曳莽,自立可汗。拔灼性格暴戾,多杀部下,群情惶惶。为了转移矛盾,拔灼趁唐太宗远在辽东,发兵进攻大唐夏州,被唐将执失思力打败,拔灼败逃,为回纥所杀。其余五六万众窜回故土,诸姓酋长相互攻杀,薛延陀内部处于极度混乱状态。
在取得辽东征讨胜利回师之后,唐太宗决定彻底歼灭薛延陀,稳定漠北局势。
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命李道宗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薛万彻张俭等五位将领率所部兵马,分道并进征讨薛延陀,薛延陀大败。薛延陀部众立夷男的侄儿多摩支为可汗,敕勒九姓不服。唐太宗于是令李勣统一指挥战事,练何随同李勣出征塞外。
五月初,李勣大总管率部抵达灵州(今宁夏银川)休整,商讨攻打薛延陀多摩支的策略。
练何对李勣言道:“总管大人莫要为此事忧虑,征讨多摩支根本没必要兴师动众大兵征讨,我们只要依靠九姓的兵力在郁督军山扎营,对薛延陀形成包围,定能摧毁多摩支的士气。”
李勣问道:“练将军,何以见得?”
练何回答道:“总管大人请想,多摩支自封可汗,本就不得人心,敕勒九姓更是对多摩支有所抵触,意见很大;敕勒九姓对薛延陀的国力军情了然于胸,我们把敕勒九姓部族笼络起来,就是应付薛延陀的有生力量啊。更何况我大唐五路兵马合围漠北,多摩支必溃退投降无疑。”
李勣闻听此言,大为赞叹:“练将军无愧我大唐智勇之士啊!”
六月,李勣与练何仅率二百骑兵到达敕勒九姓部,通过九姓各部有威望的酋长,招募九姓各部健壮忠勇之士组建一支军队,在郁督军山屯兵。果不其然,没过多久,薛延陀酋长梯真达官率众前来归降。多摩支带领少部兵众向南溃退,在荒谷中四处游荡,难有着落。
李勣听从练何的计策,派遣大将萧嗣业等人到荒谷中进行招降,多摩支率残部归顺大唐。
此时,还有部分薛延陀蛮犷将领犹豫不决,负隅顽抗,企图突围投靠西突厥。李勣气愤难耐,派遣蕃兵奋勇追击,斩首五千余,俘虏三万余。七月,多摩支抵达长安,受拜为右武卫大将军,薛延陀彻底灭亡。
薛延陀战事结束,练何官至总管府长史。
卷阿施政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夏,岐山县开国侯练何至岐山巡察。岐山乃京西胜地,这里山河秀丽,水源丰富,森林茂密,聚集着无数珍禽异兽,唐太宗皇帝数度于此狩猎。练何将军受封后,为发展岐山农田水利,先后捐出两年租赋整修河谷沟渠。在凤凰山南麓卷阿旧地拜谒周公庙时,练何将军召集地方官员,发布对周公圣水泉(即宣宗敕赐润德泉)保护的指令。
论道岐山
太史令李淳风岐山省亲,前来会见练何,练何向李淳风询问长安城新近出现的“太白屡昼见”天象。李淳风回复说:“练大人,我已向皇上奏明,请再恕斗胆直言,太白星昼见的确不是好兆头,三世之后,武姓必代李姓,大唐子孙危矣!”练何又问:“皇上如何看待此事?”李淳风答道:“皇上问疑似者尽杀之,何如?依我所见,天之所命,人不能违也。”练何听李淳风所言深有触动,向李淳风请教《乙巳占》中天文占、气象占及侯风法的内容,由此受益匪浅。
万年宫护驾
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高宗皇帝赐练何从三品云麾将军。永徽五年(654)五月,唐高宗李治率众臣前往岐州游幸,驻跸麟游县万年宫。一天夜里,山上突降暴雨,引发山洪倾泄而下,年宫玄武门首当水击。水势凶猛,护宫人员四散逃命,值夜将军右领军郎将薛仁贵登上大门,站立门闩之上拼命呼叫,惊醒皇上与武昭仪跑出万年宫,大水即刻淹进宫殿。守宫卫士及附近居民淹死三千多人。练何与夫人赵氏在岐山练府容留宫人,悉心照顾。赵氏护驾有功,赏百金,丝绸千匹。
怀菊花入选《唐本草》
唐显庆二年(657年),在勋官苏敬的建议下,大唐皇帝诏令:由英国公李勣主持,苏敬等儒臣和医官二十多人集体编修《唐本草》,练何协理李勣编修。显庆四年(659年),《唐本草》全面完成,总计五十四卷,共载药物八百五十种。该书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正式颁布的药典性专著,成为约束医官、药商的标准药物学著作,被大唐列为医学生的必修之书,后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唐本草》中首次把怀州所产菊花称之为“怀菊花”,书载:“河内皆称地薇蒿。武陟菊花称怀菊花”。
练家枪法享怀州
唐显庆五年(660年),岐山侯练何荣归故里,回到怀州河内县赵寨里省亲。练何当年随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征讨高句丽辽东城献火攻策,平定薛延陀叛乱的事迹早被乡邻所传颂。练何虽已62岁高龄,然幼时尚武,后长年为国征战,晚年功力依然不减。据传,练何将军晚年曾给四方乡邻亲自传授“练家拳法”、“练家枪法”,怀州一带至今仍有尚武崇文好传统。 
唐麟德二年(665年)十月,唐高宗皇帝诏封李勣为封禅大使,率文武百官,武皇后率内外命妇,东谒泰山。扈从仪仗途径怀州河内县,练何接驾侍应,奉诏与赵氏诰命夫人随行东去。次年正月,高宗封禅礼毕,广施特恩。敕文武官三品以上赐爵一等,四品以下加一阶。诰命赵氏夫人晋爵。
唐总章元年(公元668)练何在赵寨里练府仙逝。病榻上,练何交代长子练舜麒、次子练舜麟:我族之姓,乃唐太宗皇帝钦封,荣耀无比。我故之后,应选家乡至高之地,以彰皇恩浩荡。其子遵父嘱,选择至高无上的风水宝地,葬于怀州河内赵寨里北的紫金山紫金坛上。诰命赵氏夫人一品命妇,仙逝后与练何合葬。
练何墓
宋朝理宗宝佑年间,通判练美志续《练氏族谱》,明朝洪武年间榜眼、工部侍郎、御史大夫练子宁续《练氏族谱》载:“怀州河内县紫金坛葬始祖练何,三尖山葬有二世练舜麒、练舜麟、四世练贤开,芝岭葬有三世练友钦、练友文、练友思、练友德、练友善及四世练贤相、五世练裔聪夫人江氏”。 族谱所载练氏祖先仙居于河内紫金坛及三尖山、芝岭有五世共十一墓。
明朝万历四十五年,廖用贤撰的《尚友录》卷十八载:“练何,河内人,本东姓,贞观中为总管府录事参军,诏与李勣伐高句丽,献火攻策,焚辽东城,遂破之,以“精练军戎”之故,赐姓练,封岐山侯”。
清朝乾隆皇帝主持编撰的《四库全书》,收录明朝万历年间凌迪知撰的《万姓统谱》,《四库全书·万姓统谱》卷一百二载:“练何,河内人,本东姓,贞观中为总管府录事参军,诏与李勣伐高句丽,献火攻策,焚辽东城,遂破之,以“精练军戎”之故,赐姓练,封岐山侯”。
中国人名大辞典》1525 页载:“练何,唐河内人。本东姓,贞观中为总管府录事参军,诏与李勣伐高句丽,献火攻策,焚辽东城,遂破之,上以“精练军戎”之故,赐姓练,封岐山侯”。
由宋、明朝“谱序”和《尚友录》与《四库全书·万姓统谱》及《中国人名大辞典》可知,始祖练何“世居怀州河内县”,“相传至今,不易其世系、世族、郡县……”。而怀州河内县为唐朝古名,现为河南省沁阳市。沁阳市夏为“覃怀”首邑,商属京畿重地,周称“野王邑”,汉为“野王县” ,为“河内郡”治所,隋改“河内县”,唐“河内县”,为“怀州”治所 ,明清两代为“怀庆府”所在地,民国废府改为“沁阳县”, 1989年设立“沁阳市”。
紫金山
《沁阳市地名志》载:“紫金山(今神农山)在市区西北,紫陵镇赵寨村北。一名白松岭,俗称小北顶。山顶有紫金坛,故名。”据《河内县志.山川志》载:“高千仞,群峰拱向。南北走向,面积约9平方公里,海拔1042米,坡度45°左右。山体由下古生代深灰色石灰岩和白云岩构成,表层为褐土、棕壤土。多白皮松、黄栌、鹅耳枥、小叶白腊、照山白、荚莱、檀木、对夹木、六道木、黄荆等,郁盖度约70%。盛产药材,其南老君洼有山药沟、地黄坡,是‘怀庆三野’的集中产地。名胜古迹有紫金坛、伏羲殿、女娲庙等,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从《沁阳市地名志》所载可以确认,紫金山就是神农山。沁阳市紫陵镇赵寨村北之最高山峰为神农坛即“紫金坛”,是始祖练何仙居之地,县志、州志称为紫金坛,但当地群众历代口碑相传叫“小北顶” 、“紫金顶”。
紫金坛
紫金坛葬有一位练氏祖先,就是始祖练何。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怀庆府、河内县》,其文记载:“太行山在府北二十里,山麓曰太行南阪。五代汉初,河阳来附,契丹帅崔延勋等自泽州引兵南逼河阳,嵩山贼帅张遇赴救,战于南阪,败死。又府东北三十里曰太行陉,一名丹陉,太行八陉之一也。又有紫金坛,在府城西北四十三里。太行之阳,诸峰之上,下有紫金涧。唐因以名县。余详见名山太行。”
《怀庆府志》卷三舆地河内县,记载:“紫金坛在府城西北五十里,突高千仞,群峰拱向,上多白松,每岁重九日,邑人登高於此。按:旧志,以李义山家在坛山者,非檀山,自在荥阳,义山祭寄寄文可证也。”
清道光乙酉年重修《河内县志·山川志》载:“太行西来,入县之首山为阳洛山。山东为紫陵村,村倚蛟脊龛。”“又东五里为紫金坛。旧志云,在城西北五十里,突高千仞,群峰拱向,上多白松。每岁九月,邑人登高于此。”
曹石仓《天下名胜志》云:“紫陵涧水出焉。今亦名白松岭。”南北走向,面积约9平方公里,海拔1042米,坡度45°左右。山体由下古生代深灰色石灰岩和白云岩构成,表层为褐土、棕壤土。多白皮松、黄栌、鹅耳枥、小叶白腊、照山白、荚莱、檀木、对夹木、六道木、黄荆等,郁盖度约70%。盛产药材,其南老君洼有山药沟、地黄坡,是“怀庆三野”的集中产地。名胜古迹有紫金坛、伏羲殿、女娲庙等,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沁阳市人民政府为纪念练何将军在神农坛刻石立碑,碑文载:练何,字子俊,(公元598~668年),本姓东,大唐河北道怀州河内县赵寨里(今河南省沁阳市紫陵镇赵寨村)人,贞观中为总管府录事参军,贞观十八年诏与李勣伐高句丽,献火攻策,焚辽东城有功,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夏历十月廿三日在临渝关汉武台刻石记功会上,唐太宗李世民以“精练军戎”之誉,赐东何姓练,封岐山侯。练何成为练氏受姓始祖。练何夫人赵氏,皇封一品夫人,故后与夫合葬于河内县紫金山紫金坛(今沁阳市神农山神农坛)。”
神农坛是块风水宝地,千年百代赐福降吉祥。神农坛坐落于太行之巅,南眺滔滔黄河。神农祭天台龙首啸天,蜿蜒龙脊直伸北峰。坛东为云阳河、河岸有云阳寺;坛西为仙神河、河岸有二仙庙;四周群峰环抱,坐北向南呈罗圈状,气势恢弘,极富灵性,此为《周易》所说“风水宝地”也。
三尖山
三尖山葬有三位练氏祖先,二世练舜麒、练舜麟,四世练贤开。其中练舜麒是骑尉将军。
《怀庆府志》卷三舆地河内县,记载:三尖山在府城西北四十里,三峰耸列,故名。按:金史,正大九年,诸军败绩于三峰山,元兵与白坡兵合。则三尖,乃俗名耳。
《沁阳市地名志》载:“三尖山,俗名三峰山。在沁阳市西北部,西向镇行口村北,西逼云阳谷。《怀庆府志》(清乾隆年版):“因三峰耸列,故名。”南北走向,面积约2平方公里,海拨984米,山体主要为奥陶纪石灰岩,表层主要为褐土,土层薄,山石裸露,植被稀疏。所产石灰岩,质密坚硬,厚度大(3---5米),是锻制石碑、石器的上乘材料。”
三尖山在行口村西北(亦位于赵寨村北),神农山云阳河东岸。坐北向南,五星出头三星落脉,北依群峰,南眺黄河;东为马脖沟,西为云阳河。
芝岭
芝岭葬有七位练氏祖先,三世练友钦、练友文、练友思、练友德、练友善及四世练贤相、五世练裔聪夫人江氏。其中练友钦与练贤相是骑尉将军。
清光绪十一年《重修王母洞碑》碑文载:“且天下名山,不一而屈指其间何,一非宅仙真府神明者乎。怀城三十五里有云阳山,有地曰王母洞,右依芝岭,时闻松风飕飕,左临碧泉,乍听水声潺潺,奇欲休哉,何其盛耶。建安深久,远风摧残,庙貌无光。有沁南东新庄善女周张氏,目观神伤,故慕化四方,广积资财,重修房屋,金粧神像,新塑观音老母、白衣老母、鱼篮老母、水母娘娘四尊,工竣之日,勒石以志”。
《重修王母洞碑》“右依芝岭”中的芝岭在河内县紫金山(今沁阳市神农山)王母洞右侧临川寺下。紫陵村老人回忆说:大跃进时代,我们还小,大人们在地里劳作,我们小孩们就在地边玩。在老龙沟(临川山)下面偏西,有块地叫练马场,练马场地的东北方向有一座小山丘,远看酷似官帽,山丘下,面南背北有一座坟,大家都叫“帽坟”。听老人们讲,这里埋着一位将军,唐朝的,姓练,所以又叫“练坟”(练家坟)。此处老人的描述,“帽坟”与芝岭位置吻合。芝岭坐北向南,龙楼凤阁落脉,北为紫金坛,南眺滔滔黄河;东为云阳河,西为仙神河。
练诞节
练姓是我国的姓氏之一。分布在全国各地及海外,近千个聚居地,人口约47万,在中华姓氏人口排名第256位。唐太宗在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十月戊午日(农历十月廿三日)在临渝关的汉武台刻石记功会上,以“精练军戎”之誉,赐东何姓练,封岐山侯。从公元645年农历十月廿三日起,华夏大地、中华历史上便有了练姓,练氏一脉相传至今,已经1370余年。练氏宗亲定每年农历十月廿三日为公祭练何将军日,此日可简称为“练诞节”。
据中华练氏宗亲联谊总会消息说:每年的农历十月廿三日,练氏聚居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江苏、台湾等地,都要在当地练氏宗祠举办“练诞节”活动;这一天,他们还要选派宗亲代表,不远万里来到河南省焦作市的沁阳市神农山,举行“练诞节”相关纪念活动。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1 21:21
目录
概述
赵寨里神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