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墨春秋》是由北京世纪喜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制作的26集京剧发展历史题材的电视纪录片。由
段锦川、
蒋樾执导,
张元制片、监制,于2006年2月27日在凤凰卫视播出。
剧情简介
京剧自徽班进京以来200余年的兴衰史,其中20世纪是京剧受到外力震荡最大、形态改变最剧烈的100多年。为了适应观众审美情趣的改变,京剧自身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异,这一变异过程仍在继续。
分集剧情
分集剧情中第5-7集、第8-9集、第15-16集、第18-19集、第20-21集、第22-24集各为一个整体段落;参考资料
幕后制作
《粉墨春秋》经过差不多半年的筹划和调研,于2004年5月在中国戏曲学院正式开拍。随后,历经8个多月,工作组走访了上海、南京、杭州、扬州、苏州、武汉、深圳、香港、台北等十多个城市,采访了近130个亲历者和见证人,拍摄下了9000多分钟的珍贵素材。
访问对象涵盖面十分广泛,包括京剧专家、学者、艺人、名票和普通老百姓,大多数被访者年龄都在75岁以上(2005年时),年事最高的是身居香港的时年102岁的钱培荣先生。钱先生是杜月笙的徒弟,也是正式拜师于享有“冬皇”美誉的女老生孟小冬的唯一弟子。
在《粉墨春秋》中,曾经饱受牢狱之灾,并表示避不谈京剧的原上海20世纪20-30年代《戏剧旬刊》的主编,时年101岁的张古愚老先生也接受了采访,很多观点和事实都是在《粉墨春秋》中首次披露。
《粉墨春秋》制作组创造了一次契机,让梨园界的老艺人们与当年狂热的京剧迷们一同去回忆和讲述那段京剧辉煌与沧桑的历史,那些历历在目的情景和那些已经被刻意遗忘的故事被导演的镜头重新唤醒,名角后代、给名角傍角儿的艺人们在镜头前有笑有泪,述说的是饱含悲欢离合、苦辣辛酸的梨园故事。
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孟小冬、金少山、谭富英、马连良、周信芳、盖叫天等风靡一时的京剧名角儿在片中粉墨登场;拜码头、出堂会、打擂台、撒红票、窝头会、义务戏等形形色色与京剧有关的江湖术语在片中以具体的故事来得到诠释;乾隆、慈禧、袁世凯、冯玉祥、 张学良等政治风云人物,甚至鲁迅、胡适、傅思年、周作人等文化名流,更甚至于黄金荣、杜月笙等上海大亨皆以历史图像的方式亮相《粉墨春秋》。
《粉墨春秋》的拍摄形式上,选择了“口述史”的方式,之所以选择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拍摄,是剧组主创对一部历史的尊重态度,对于诸多的有关京剧的文字来说,剧组主创更相信一种流传于民间的由亲历者自己述说的口头历史。基于此,剧组主创对所访人员在身份和年龄上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力争做到这部影片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在选择被访者时,剧组主创还尽量动员了那些在很长时间内都不愿意对京剧发表任何形式的看法的人,剧组主创觉得这些人的记忆,是在这部影片里表明立场的重要财富。
《粉墨春秋》从2004年11月进入后期剪辑阶段,导演在拥有了如此多丰富素材的前提下,筛选磨练,并结合电脑科技,用动画手段再现经典唱段。从前期调研到采访拍摄再到后期剪辑制作耗时近一年半。
主创团队
主创团队参考资料
作品评价
纪录片《粉墨春秋》一经面世,就受到了好评。该作以京剧为线索,除了对一些艺术家、学者、票友的采访外,还奔赴美国、俄罗斯和中国香港等地区寻找历史影像资料。其中有梅兰芳先生在美国演出记录,还有梅先生到俄罗斯演出时,电影导演
谢尔盖·爱森斯坦为他拍摄的影像资料、鲁迅先生同梅兰芳先生联系的照片等等,片中也没有回避“文革”那段历史,讲述了革命样板戏和一些京剧艺术家遭受迫害的历史——力争反映200年京剧历史和时代变迁,这份付出确属难能可贵。其中虽然偶有偏颇之见、一面之词,但因多以“口述历史”的形式,从大量受访者口中说出,因此有些错误总体并不“出圈”。(《东方早报》《光明日报》《新闻晚报》综合评价)
幕后花絮
发行信息
宣传活动
2006年6月18日,在政协礼堂举行的《粉墨春秋》发布会上,
杜近芳也将来自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的丁晓君收为自己的弟子。
2006年10月23日,在上海金茂大厦,《粉墨春秋》剧组联合《新周刊》,南方都市报等全国多家媒体协办举行了的“粉墨春秋榜”颁奖典礼。颁奖礼上主办方颁发了梨园至尊大奖、国粹传承大奖、荣誉国宝大奖、传统推动大奖与未来之星大奖共5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