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鼻疽(Melioidosis)是由类鼻疽
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
传染病,属于
热带和
亚热带地区的地方性
流行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等地。
病因
本病
病原体为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一般为散发,也可呈
暴发流行。
流行区的水和土壤常含有该菌。细菌可在外界环境中自然生长,不需任何动物作为贮存宿主。该菌可使多种动物感染甚至致病,但并不是主要传染源,人间传播罕见。
人接触含菌的水和土壤,经破损的皮肤而感染。食入、鼻孔滴入或吸入病菌污染物也可致病。一般不会发生节肢动物源性感染。
人普遍易感。新近进入疫区,
糖尿病、
酒精中毒、
脾切除、艾滋病病毒感染等为易患因素。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4~5天,也有长达数月或数年者。临床表现多样化,与
鼻疽极为相似。该病可分为隐匿性感染、无症状肺浸润、急性局部
化脓性感染、急性
肺部感染、急性
败血症、慢性化脓性感染和复发性感染等7种类型。
1.局部化脓性感染
表现为皮肤破损处结节形成,引流区
淋巴结肿大和
淋巴管炎,常伴发热和全身不适,可很快发展为急性败血症。
2.急性肺部感染
是类鼻疽最常见的感染类型,可为
原发性或血流播散性
肺炎,除有
高热、
寒战外,尚有
咳嗽、
胸痛、
呼吸急促等,且症状与胸部体征不成比例。肺部炎症多见于上叶,呈
实变,并常有薄壁
空洞形成,易误诊为
结核病,此型也可发展为败血症。
3.急性败血症型
可为原发,也可为继发,为类鼻疽最严重的临床类型。起病突然、
脓毒血症症状显著,常迅速出现多器官累及所引起的表现,如肺部累及,可出现
呼吸困难、双肺
湿啰音。
累及时可出现
脑炎或
脑膜炎的相应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因病情迅速进展以至来不及抢救而死亡。
5.慢性化脓性感染
主要表现为多发
脓肿,可累及多个组织或器官,患者也可以不发热。复发性感染可表现为急性局部化脓性感染、急性肺部感染、急性败血症或慢性化脓性感染。
外科手术、外伤、
酗酒、
放射治疗等常为复发的诱因。
检查
大多有
贫血。
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增高,以
中性粒细胞增加为主。但
白细胞计数也可在正常范围内。
渗出物、
脓液等做
涂片(
亚甲蓝染色)和培养,
悬滴试验可观察到动力,可用
以与马鼻疽伯克菌区别。
主要有
间接血凝试验和
补体结合试验两种。前者出现较早,但
特异性较差。动态观察抗体
效价有4倍以上升高者有诊断价值;单次效价前者在1:80以上,后者在1:8以上,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把现已分离到的菌株
特异性抗原用于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灵敏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针对类鼻疽伯克菌的bimA(Bm)基因设计特异性
引物,可用于快速诊断,采用
实时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设计特异探针可据此与马鼻疽伯克菌鉴别。
诊断
曾去过
疫区的人若出现原因不明的
发热或化脓性疾病均应考虑到该病。通过临床表现、微生物检查可作为确诊的依据。
鉴别诊断
该病在急性期应与急性鼻疽、
伤寒、
疟疾、
葡萄球菌败血症及肺炎等相鉴别。慢性期应与结核病、慢性期鼻疽等加以区别。
治疗
治疗类鼻疽杆菌感染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
青霉素、
链霉素、
氯霉素、
四环素、
庆大霉素等。有脓肿者宜作
外科切开引流,对内科治疗无效的慢性病例,可采用手术切除病变组织或器官。
相关病例
2024年8月13日,中国台湾当局“疾管署”公布,上周全台新增19例类鼻疽本地确诊病例,其中3例死亡。综合“中央社”、“中时新闻网”等台媒报道,2024年以来,全台已累计37例类鼻疽本地确诊病例,为2006年以来同期新高。其中30例为台风“格美”过境后确诊,分布于高雄市23例、台南市4例、台中市2例、嘉义县1例。
2024年8月27日,台当局“疾管署”表示,台湾上周新增6例类鼻疽本地病例,2024年累计出现60例,为2006年以来同期新高。
2024年10月15日,台当局“疾管署”表示,台湾今年类鼻疽本地病例已累计96例,为有记录以来同期最高,其中已有17例死亡。上周最新增加的一例个案为台风“山陀儿”过境后的首例。
2024年11月,台湾疾病管制部门表示,2024年台湾已累计101例本土类鼻疽确诊病例,其中20例死亡,为历年同期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