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蒿(学名:Artemisia dalai-lamae Krasch.)是菊科、蒿属半灌木状草本。根状茎粗短,有少数营养枝。茎多数,直立,常成丛,略成四方形,密被灰白色短柔毛。叶多数,密集,近肉质;茎下部与中部叶卵形或宽卵形。头状花序半球形或卵球形,在茎或茎的分枝上排成穗状花序、穗状花序式的总状花序或为复穗状花序,而在茎上再组成狭窄的圆锥花序;雌花1-3朵,花冠狭圆锥状或狭管状;两性花8-20朵,花冠管状,背面有腺点。瘦果小,倒卵形。花果期7-9月。
形态特征
半灌木状草本。主根木质,粗,侧根多枚,明显;
根状茎粗短,直径1-3厘米,有少数
营养枝。茎多数,直立,常成丛,高10-20厘米,稀达35厘米,略成四方形,密被灰白色短柔毛,不分枝或上部有少数贴向主轴的短分枝。叶多数,密集,近肉质,近无柄或无柄,两面微被短柔毛;茎下部与中部叶卵形或宽卵形,长0.8-1.2厘米,宽0.7-1厘米,一至二回羽状全裂或近掌状全裂,每侧有
裂片2-3枚,小裂片狭线状棒形或狭线形,长2-4毫米,宽0.5毫米,先端圆钝或略膨大,基部1对裂片半抱茎并成假托叶状;上部叶与苞片叶5或3全裂。
头状花序半球形或卵球形,直径3-3.5(-4)毫米,有短梗或近无梗,在茎或茎的分枝上排成
穗状花序、穗状花序式的
总状花序或为
复穗状花序,而在茎上再组成狭窄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长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背面微被灰白色蛛丝状短柔毛,边膜质,中、内层总苞片椭圆形,近膜质,背面无毛;
雌花1-3朵,花冠狭圆锥状或狭管状,檐部具2(-3)裂齿,花柱略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
两性花8-20朵,花冠管状,背面有腺点,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圆钝或微尖,花柱与花冠等长或略短于花冠,先端2叉,叉端近截形,有睫毛。
瘦果小,倒卵形。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800-3200米地区的砾质干山坡、干草原、半荒漠草原、盐碱地、干河谷、洪积扇及河漫滩等地区,也见于河边沙地上。
米蒿属强旱生植物,为高寒荒漠草原的伴生种、亚优势种,个别情况下是建群种。群落比较密集,总盖度可达30-60%,层次不明显,种类组成比较贫乏。草群的主要植物有
珍珠柴(Caroxylon passerinum)、
枇杷柴(Reaumuria scongorica)、
合头藜(Sympegma regclii)、
内蒙古旱蒿(Artemisia xerophytica)、
尖叶盐爪爪(Kaldium cuspidatum)、
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
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等;杂类草有
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i)、
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
蝎虎驼蹄瓣(Zygophyllum mucronatum)、
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及一年生杂类草
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
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猪毛菜(Salsola ruthenica)等。该草多生长在海拔1600-2500米的高寒和地下水埋藏较深的低山丘陵平原上;对土壤基质条件要求较严,一般多发育在具黄土母质的淡灰钙士、暗棕钙土和含有沙砾的贫瘠土壤上抗寒、抗旱性较强,并具有一定的耐盐力。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内蒙古(西南部)、甘肃(西部)、青海、西藏。多分布于河西走廊的中东部、祁连山、龙首山、大黄山、老虎山的山前平原地带,以甘肃省永昌县西部的绣花庙花草滩分布较为集中。另外,在古浪、皋兰北部也有较多的分布。
生长习性
花果期7-9月。返青初期生长缓慢,分枝阶段生长较快。
米蒿为轴根性植物,根系入土较浅,根深是株高的4.55倍,侧根庞大,根幅为株丛冠幅的25倍,故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米蒿根系干重约为地上生物量的2.32倍。米蒿抗风蚀能力较强,在3-4月大风频繁的情况下,其周围土壤不易被吹走,且能遮挡风沙土。在丘间滩地生长的米蒿常出现根腐现象。
米蒿根系入土平均深84厘米,深者可达100多厘米。据测定,米蒿单株平均根系千重118克,体积211.25立方厘米,其中0-20厘米土层中约占根系总重量的77.12%,总体积的75.74%,20厘米以下土层中根系重量和体积分别占总重量和总体积的22.88%和24.26%。30厘米以下土层中细根重和体积占的比重远远大于粗根,60-80厘米的土层中细根占100%。
米蒿根系的分布与地貌部位、土壤水分、土壤紧实程度有一定关系。通常地势较高处根系入土较深,根幅较小,地势较低处根系入土较浅,根幅较大。土壤含水量自上而下递增,根重和体积减少,根长和表面积以0~20厘米土层为最多;土壤的紧实对根系影响明显,一般土壤比较疏松的土层,根系发育较好,所占比重较大。
主要价值
米蒿因与适口性较好的禾草、灌丛、杂类草组成群落,具有较高的放牧利用价值,尤其利于山、绵羊的放牧。该草鲜时气味较重,适口性较差,但霜后气味大减,羊和骆驼更加喜食。
从化学成分和氨基酸的分析可知,该草的营养成分比较全面,粗蛋白质含量较高;钙磷比为3.3-3.8:1;灰分含量中等偏高;据有关资料报道,在微量元素分析中,其钾、钠元素含量在同生境植物中最高;而铁、镍元素的含量也很高。该草的营养比为4.3:1,属氮—碳营养型植物,是一种轻好的天然饲用半灌木。
保护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