筼筜既是一种竹名,那么它是什么竹子呢?陈松河通过考证大量相关文献得出结论,“筼筜竹”高应为7米以上,围径应是34.5厘米(换算成直径约为11厘米),节间长(一节相距)应是1.38米。以此标准来衡量,称之为“大竹子”、“
巨竹”实不为过。而且,可以肯定地说,厦门地区的确有这么大的竹子,因为厦门地区属于南方大型
丛生竹分布区,出现大的竹子类型并不为怪。
陈松河说,
曹毗《湘中赋》“竹则筼筜白,乌,实中,绀族”指出了筼筜竹是一种白(皮)竹子,相关记载又进一步推断筼筜竹的表面应覆盖有一层白色粉末状的东西,而且该竹“叶疏而大”。
一些人也许会纳闷,为什么筼筜港没有“筼筜”的记载呢?如
厦门最早的方志《
鹭江志》、民国时的《
厦门志》和《
同安县志》均不见有“筼筜竹”。
陈松河认为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这些方志记述的时候筼筜竹分布范围较窄,确实漏记了。二是这些方志有记述,只是叫法不一样。其中《鹭江志》中的“雪竹”、“
长枝竹”,《同安县志》中的“
箭竹”、“钓竹”等,皆有可能是筼筜竹,只是史料上没有详细特征描述而无法确证罢了。
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
粉单竹真的是筼筜竹,那么,重现“筼筜渔火”美妙胜景时,可适当考虑种植一些,展现其挺拔、脱俗的身影,增添一份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