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石油危机
石油危机历史事件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石油输出国组织团结力量的瓦解以及新兴产油国的出现,石油权力开始分散。石油价格持续下降,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势力逐渐衰退,权力再度回到美国、日本和欧洲。1986年,石油价格降到10美元/桶以下,使国际石油市场出现混乱,对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猛烈冲击,第三次石油危机爆发。中东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权力几乎完全丧失,西方国家在国际权力争夺战中重新获得主动权。油价暴跌也导致苏联财政状况恶化,间接导致苏联解体
事件背景
1990年爆发的海湾战争也被专家形容为一场石油战争。当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表示,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储备的控制权落入萨达姆手中,那么美国人的就业机会、生活方式都将被遭受灾难。对美国而言,海湾石油是其“国家利益”。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之后,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桶的高点。美国经济在1990年第三季度加速陷入衰退,拖累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在这次石油危机中,仅三个月的时间,石油从每桶14美元上涨到40美元。不过,由于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应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使原油价格在一天之内就暴跌10多美元。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国家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这次高油价持续时间不长,与前两次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
虽然石油危机对石油生产有一定的影响。70年代继续上升,1979年第一次突破30亿吨,达31.171亿吨。此后由于石油危机石油需求紧缩,1980年世界石油产量回落到30亿吨以下,1985年降到26.74亿吨,1990年重新超过30亿吨。
世界石油总剩余可采储量继续进一步增长。1980年增至877.88亿吨,1987年跃过1000亿吨大关,达1210.6亿吨,1997-1998年达到1411.3亿吨的高峰。这就是说,世界石油工业可以生产更多的石油。
对比
与前两次石油危机相比,第三次石油危机带来的破坏力相对较弱,在此期间,美元持续下跌。第一次海湾战争导致原油价格在1990年6月至10月间上涨113%。在此期间,美元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原油价格的上涨时间较短,经过初期飞涨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连续6个月的下挫;另外一个影响因素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周期。与前两次石油危机时期不同,当时美联储在油价开始上涨之前,就已经开始降息,美元原本就处于下跌趋势之中。
主要影响
第三次石油危机改变了世界形势,地缘政治影响力会出现新的秩序。科技、政治、金融市场、气候、天然气和煤炭勘探、银行体系、反恐战争、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商品价格、企业经营策略,甚至乎社会规范都有变。
第三次石油危机下,美国失势的现象将越见明显。美国人过度消费、银行业处境不妙、美元一蹶不振、财政部门无能和经常账赤字高企等毛病,意味美国经济模式并不值得阿拉伯国家照单全收。
严重依赖能源出口的苏联财政遭到沉重打击,雪上加霜的经济状况为苏联解体埋下了伏笔。
印度七成石油需求依赖进口,而第三次石油危机势削弱了其经济增长动力。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4 13:16
目录
概述
事件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