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刀鱼是约四种细长海鱼的统称。体型小,但也可长到35厘米(14吋)长;两腭呈喙状,牙细小,背、
臀鳍後各另具一行小鳍。分布于热带和温带海域,生活接近海面,常跃出并飞掠水面。代表性种类有大西洋竹刀鱼(Scomberesox saurus)和太平洋竹刀鱼(Cololabis saira)。本鱼分布于
北太平洋区,包括
日本海、
阿拉斯加、
白令海、
加利福尼亚州、
墨西哥等海域。
竹刀鱼是
颌针鱼目、
竹刀鱼科、秋刀鱼科的唯一一种。其学名 Cololabis saira,取自日本
纪伊半岛当地对此鱼种的名称,其中saira系俄语(сайра)。中文与日文的汉字都是 '秋刀鱼',可能是源自于其体型脩长如刀,同时生产季节在秋天的缘故。秋刀鱼在部分东亚地区的食物料理是种很常见的鱼种。体型细圆,棒状;背鳍后有5-6个小鳍,
臀鳍后有6-7个小鳍;两颇多突起,但不呈长缘状,牙细弱;体背部深蓝色,腹部银从色,吻端与尾柄后部略带黄色。分布于热和温带海域。是能食用的经济鱼类,长的35厘米。两呈状。牙细小。育后各另具一行小。常跃出并飞掉水面。有大西详竹刀角(分布于大西洋及大利垂对近再域)和太平洋竹刀鱼(状刀)。
竹刀鱼(Cololabis saira)又称秋刀鱼,冷温性中上层鱼类。体细长、侧扁。头中等大,顶部扁平。吻尖,尾呈叉型。体背深绿色、腹部银白,尾部带黄色素。繁殖期在日本南部主要在冬末春初。摄食桡足类、箭虫、钩虾以及甲壳类的幼体等。分布于日本、俄罗斯远东海区、朝鲜以及太平洋美洲沿岸的温带水域,偶见于中国黄海和渤海。主要用秋刀鱼舷提网,即舷外灯光板缯网及近岸定置张网捕捞。渔获体长一般为250~300厘米,体重70~140克。日本产量很高,属几十万吨级但世代数量波动剧烈。夏季随黑潮向北洄游,仅极少数个体进入黄海水域,秋季离开,向南游回日本南部水域。鲜销为主,咸干烤鱼亦很美味;有的还制成罐头销售。丰渔年份大量用作
网箱养鱼的饵料。秋刀鱼竹刀鱼。
本鱼体延长而纤细,侧扁。两颚向前延伸短喙状,
下颚较上颚突出。
背鳍与臀鳍位于身体之后方,均无硬棘,其后方均具小离鳍;背鳍具10~12枚软条及6~7枚小离鳍,臀鳍具12~14枚软条及7枚小离鳍;腹鳍位于体中央之略后方;
尾鳍深开叉;
脊椎骨约63个;体被细
圆鳞;
侧线下位,近腹缘。体背部及侧上方为暗灰青色,腹侧面银白色;体侧中央具一银蓝色纵带。体长可达35厘米。
物为食,犹喜
虾类。在
日本太平洋侧于8月下旬至冬季会南下洄游,而在日本海侧其南下洄游群不明显,但在6月左右向北洄游之群甚明显,以棒受网及流刺网可捕获。体长25厘米以上即成熟,在日本南部海域于秋季及冬季,在日本北部海域则于初夏,会在
流藻及潮境聚集而产卵,产卵时也会进入内湾,其卵具缠络丝,以随波流物移动免至沉入海中。秋刀鱼有几类
天敌如海洋
哺乳类、乌贼和鲔鱼等。
属
中上层鱼类,栖息在亚洲和
美洲沿岸的太平洋
亚热带和
温带的190-580N水域中,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北部温带水域,是冷水性涧游鱼类,适温范围为10-24℃,15-18℃虾类和卜足类,其次为鱼卵,挠足类为其比较稳定的饵料,摄饵活动主要在白天,夜里基本上不摄食。摄饵时的最适温度为15-21℃。
日本太平洋一侧鱼从8月到12月在
北海道至东北地区南下徊游到达日本南方水域,从2月至7月进行北上徊游,到达北海道至
千岛外海秋刀鱼。
本鱼分布于
北太平洋区,包括
日本海、
阿拉斯加、
白令海、
加利福尼亚州、
墨西哥等
海域。
北纬67度-18度,东经137度-西经108度,喜欢的水温是摄氏15-18度。
中国主要分布在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