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足目(Amphipoda)指的是
囊虾总目的1目,体多侧扁。头部与第1或前2胸节愈合,无头胸甲,腹部通常有6节,但末端2或3节有时愈合,尾节明显,有时裂开,有的类群(
麦秆虫亚目)腹部退化,仅留痕迹,主要为海生,淡水中有少数种,全世界已知6000多种。
形态特征
端足目Amphipoda,是
囊虾总目的1目。体多侧扁。头部与第1或前2胸节愈合,无头胸甲。腹部通常有6节,但末端2或3节有时愈合,尾节明显,有时裂开。有的类群(麦秆虫亚目)腹部退化,仅留痕迹。主要为海生,淡水中有少数种。全世界已知6000多种。
端足类为中型甲壳动物,成体体长在3~12毫米之间,大型的可达140毫米。体身侧扁,少数种背腹平扁。不具头胸甲。眼无柄,不具角质个眼。头部与第一胸节愈合成头胸部。胸部肢体不具外肢,第一对胸肢变形成颚足,第二、第三对(腮足)通常呈亚螯状。某些胸肢基节基部内侧具鳃。腹部第一至第三体节具双枝、多节的游泳足;第4~6体节的附肢为粗壮、双枝、1~2节。端足类在海洋环境中种类最丰富,从沿岸全深不可测的海底均分布。有15%的种类栖息于大陆及海岛的淡水环境中,从海平面至至少4000米的高山。
端足目 Order Amphipoda约有8000多种。分为4个亚目:钩虾亚目 Gammaridea、蛾亚甘 Hyperiidea、麦秆虫业目 Caprellidea及英高虫亚Iingolfiellidea其中,钩虾亚目麦秆虫亚日和蛾亚目在河北省均有分布。
端足类复眼无柄。有些种构造简单,角膜为简单的小透镜,共有2对(如双眼钩虾科)。第1触角单枝或双枝。外鞭较长,内鞭称为副鞭,有时仅1节或数节。第2触角单枝(无外肢),柄部多为5节(较粗大)。蜾蠃蜚科第2触角特大,呈足状,触鞭特化为防御器官。大颚切齿和臼齿突变化很大,有的种退化。下唇在大颚后方,常为瓣状突起,各类不同。第1小颚一般由2小片构成,外片末端有时有触须,随种类而有较大变化。胸肢8对,都呈单枝型。第1对为颚足,底节左右愈合,基节和座节内缘扩大,突出为内叶,其余各节数目有变化,多为3~5节,称为触须。端足类的受精卵在雌体育卵囊内发育,离开母体时幼体与母体相似。
体延长,多侧扁。分头、胸、腹三部分。头小,无头胸甲。第一胸节与头愈合,胸部见7个自由胸节。腹部通常由6个腹节与1个尾节组成,其前3个较大,称前腹,后3个较小,称后腹。平时,因身体常弯曲而呈钩状故称钩虾。触角2对,第一对双肢型,柄由3节组成;第二对为单肢型,缺外肢,柄部5节。胸肢8对,单肢型,无外肢,第一对在口器的外面,称颚足。第2、3对呈假螯状,是捕食的器官,称腮足。后5对呈爪状,称步足。端足类的步足分两组,两者的弯曲方向相反,前2对向后方弯曲;后3对向前方弯曲,且较长,以利跳跃。腮足和步足的底节都很短,常以不同程度的扩大为板状,叫底节板。腹肢分为2组,前3对的内、外肢常分节,其上生刚毛,适于游泳、叫腹肢;后2对与尾肢的形状相似,其内、外肢均不分节,也无游泳刚毛,用于弹跳,均称尾肢。
端足类繁殖时雌性产出的卵,抱于胸肢内侧由复卵片构成的育卵囊中。孵化后的幼体其肢体已发育完全,和母体基本相似。
亚种分化
端足类共分为4亚目:
①
蝛亚目,也称大眼亚目,为浮游性种,漂浮于近海或大洋上层或深层。复眼特大,几乎占据整个头部,颚足退化,基节上仅简单的分左右两片,第2、3对为顋足,多呈假螯状,少数呈螯状,基部各节常很宽,有发达的底节板,底节板不同程度扩大,步足单枝型。有的种体长可达几十毫米。
②
钩虾亚目,头部和复眼较小,顋足内肢一般分节,是种类最多的亚目。大部为浅海底栖种,少数为淡水产,常附着于水草或浅海海藻间。许多种潜入底内沙间生活。如双眼钩虾科、跳钩虾科。此类动物由于体型侧扁,在水中侧卧游泳活动;而蜾蠃蜚属则营巢穴居。
③
英高虫亚目,种类很少(1科1属4种),产于深海或浅海珊瑚间。头部与第1胸节愈合,大颚无触须,第4~6胸节有鳃,顋足亚螯状,腹肢退化为小板状,尾肢1、2为双枝型有时短小,较粗硬,成为跳跃器官(如跳虾科),尾肢3退化。
④
麦秆虫亚目。也称栉亚目,全部营附着生活或寄生生活,前2对步足常退化或全缺,步足底节很小,顋足和步足基部内侧常有囊状鳃。麦秆虫科附着于浅海海藻或其他附生动物(苔藓动物或水螅虫)群体间,鲸虱科则寄生于鲸类体表。许多端足类是经济鱼类的天然饵料,特别是蝛亚目常密集成群,如细足拟长蝛,在黄海常为鲐鱼群所追逐捕食;钩虾亚目的许多种都是鱼虾的天然饵料,蜾蠃蜚及其近似种近年来又作为养殖对虾的活饵,可大量人工繁殖。但有些种大量繁殖时可危害养殖的海藻。食木跳虫大量成群可危害海上建筑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