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解释,是指由有权创制法律、法规的国家机关对其所创制的法律、法规所作的解释。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其制定的法律所作的解释,国务院对其制定的行政法规所作的解释等。立法解释同被解释的法律、法规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简介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和法律。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明确规定,凡关于法律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解释;凡属于地方性法规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由制定法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进行解释或作出规定。关于法规的应用解释问题,该决议规定:“凡属于地方性法规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进行解释。”
凡属法律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或者
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是为立法解释。
在我国立法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国家监察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以及省级人大常委会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
法律解释的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概念
立法解释:是指由制定法律规范的机关对法律规范所作的解释。立法解释的作用:法律含义明确化、具体化;完善、补充
法律漏洞。
解释方式
我国立法解释的方式:事前解释与事后解释。
立法解释由于人们对
立法机关和法律的界定不同,有狭义、中义、广义等多种不同的看法,狭义如立法解释是专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其制定的法律进行的解释;中义如立法解释是指有权制定法律和地方性法规的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关的常设机关对法律、法规所作的解释;广义如立法解释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对其所制定的
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的解释,或者授权其他国家机关进行的解释。
在我国立法解释有三种情况:一是有关国家机关对其本身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所作的解释。如《
立法法》第31条规定:“行政法规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者作出补充规定的,由国务院解释”;2001年《
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第33条规定:“规章解释权属于规章制定机关。二是有关国家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所作的解释”。如《
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宪法和法律;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下称《决议》)中规定:“凡属地方性法规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由制定法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进行解释或作出规定”。三是有关国家机关授权其他机关进行解释。如国务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第30条规定:“本办法由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负责解释。”也就是说,立法解释不仅包含全国人大常委会,而且也包括所有立法主体。因此,我们认为广义的立法解释较全面的表达和反映了我国现有的立法解释体制,本文亦主要采广义之说进行分析介绍。
方式
一、按照解释的效力分类:
1.立法解释(具有法律效力)
②草案说明
③法律适用中立法机关做解释
2.司法解释(具有法律效力)
解释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方式:在使用中“两高”解释
二、按照解释的方式分类:
2.论理解释
作用
立法解释是一种完善补充法律的重要手段,又是介于立法和法律实施之间促进法律 实施的一种技术,在某种程度上,立法解释对于衡量是否为违法行为具有决断作用。具体说立法解释有以下作用:
完善法律
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一般规则,有些规定只能是概念性、原则性的,具体操作起来,有些界限不好把握。而一些规则性条文,也会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用语不够准确,条文多歧义,含糊不清的问题。通过对法律的解释,可以将条文准确化,充分阐明法律条文的意义,明确行为界限,将原则性的东西具体化,弥补不周全的地方,从而使法。针对法律在实践中暴露的问题,通过立法解释。
补充法律
法律是在一定的社会客观条件下制定的,不免带有时空的局限性,所以有些法律规定本来就可能不很周全,有些可能有遗漏,有的法律会随新的社会关系出现而变得残缺甚至过时,通过
法律解释,使不周全的法律得以周全,有遗漏的法得以填补,并可以根据新的社会关系,对法律条文作比立法原意更广的扩充解释或转义解释,便某些词语和句子更富有包容性,而不用正式补充修改法律,使之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修改法律
在有些情况下,立法解释实质上起着修改法律的作用,它可以改变法律原意,赋予那些已不适应客观现实的法律条文以新的含义。有些法律条文修改起来非常困难,而不修改又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有时只有通过解释来打破窘境。当然,通过解释改变法律条文的原意必须十分慎重,应严格遵守解释规则,符合语词与逻辑规范。
立法解释具有修改法律的作用。但笔者认为不能公开允许和提倡以解释法律来代替修改法律,否则会对法制的权威和统一产生不利影响。解释法律和修改法律不是一回事。在国外修改法律是议会的权力,解释法律是最高法院的事。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虽可制定法律,又可解释法律,但是它可解释宪法,就无权修改宪法。显然允许以解释来代替修改法律是有害的。
裁断违法行为
法律解释还有一种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实际上起着对违法行为的裁决作用。
法律解释往往是就某个具体问题或案件是否合乎法律而提出,而很少作一般抽象解释,针对具体案件解释的结果,就必然是对某种或某类行为是否违法作出判断,从而制止违法行为。
彭真同志说,“全国人大常委会有解释法律的职责,如果两方对法律的理解发生了分歧和争执,常委会一解释,必然肯定一方、否定一方,所以法律解释也包括有监督的意思在内。”解释法律实质上能起到裁决违法行为,监督、保障
法律实施的作用。
内容
宪法解释
这是一项特殊的立法解释,与其他
法律解释不同的是,
宪法解释机关的专一性。它不存在对宪法的立法解释和执法解释的区分问题,对宪法的解释都是立法性解释,具有最高权威。宪法解释只能由一个专门的最权威的机关来实行。宪法解释机关专一性,并不意味着只能由
立法机关进行解释,相反,在西方国家,有权解释宪法往往不是议会,而是最高法院或者
宪法监督委员会。在我国,解释宪法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此外,任何人或组织都无权对宪法作出有法律约束力的解释。
宪法解释的必要。解释宪法是宪法实施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主要是因为:宪法虽然有些规则条文,但条文含有更多的原则性。由于原则的特点是概括性,其含义比较模糊和不确定,实施起来就特别需要解释。同时,宪法与其他法律相比具有更长的适用时效,就是说,宪法需经得起历史发展的考验。一部好的、稳定的宪法,要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除了
宪法制定得好以外,充分运用
宪法解释是一门重要技术。可见,要实现
宪法规范的直接适用性和规范性,使宪法具有较强的适应现实能力,宪法解释是不可缺少的。
宪法解释与
宪法监督是一体。解释宪法就是为了使宪法得到适用实施。宪法实施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按宪法原则精神去制定法律和规范,从而保障宪法得以落实。所在,实施宪法的关键是监督审查法律规范是否与宪法的原则精神一致。而要审查判断法律规范是否与宪法一致的前提,就要阐明宪法条文的含义。所以,
宪法解释与宪法监督是不能分开的,各国情况大致如此。美国和日本的宪法解释与宪法监督由联邦最高法院行使。德国和法国的宪法解释与宪法监督由
宪法法院和宪法委员会进行。我国宪法解释与宪法监督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
宪法解释一般是因
宪法实施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提起,通常不是事先抽象解释,而是事后的,随具体案件进行的。就宪法中原则性条文的立法精神、含义、行为的界限作出确定的说明,使人们能根据这个说明准确判断某一行为或法律文件是否符合宪法。
对法律的解释
这里的法律是狭义的,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法律从它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看,处于中间层次,上有宪法,下有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它的这种地位决定法律解释的重要性和广泛性。法律对社会规范的广泛性和它承上启下的地位,决定法律规范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对社会行为作出具体规定,能直接适用,这是些规则性条文。实践中,对规则性条文提出的解释,大量属于法律实施中对条文理解不同和具体应用性解释。这主要由司法和行政部门解释。有些法律不是由司法和行政机关执行,而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及其工作机关直接实施的,如选举法、代表法、议事规则和有关国家机构的组织法等,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一般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或法制工作委员会解答。在法律的规则性条文中,也有少量涉及到明确法律界限、含义和补充意义的解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立法解释。另一方面,由于法律适用广泛性要考虑各地方、各部门的具体情况和技术性问题,法律有时只能作比较原则的规定,因而有些原则性条文的适用往往需要解释。这些条文适用大多又是间接的,它依赖于其他法规和实施细则来落实。法规和实施细则与法律不协调和矛盾时、需要对法律进行解释。这方面的解释主要是立法解释。通过解释。以确定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
其他规范性文件是否符合
立法原则、精神。
对法律的立法解释权,宪法明确规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所以在法律的
附则中一般不规定解释权条款(许多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有解释权条款),常委会也很少将
法律解释权授予他人。由于对法律解释权缺乏充分认识,加上两个月一次常委会难以适应实际中经常提出法律解释的要求,常委会实际上很少行使法律解释权。实践中,不管是对法律条文界限的阐明,还是法律适用中的具体理解问题的解释;都由执法部门和法工委进行。于是,不断有学者批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解释失职,最高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和法工委解释越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应重视解决这个问题,行使立法解释权。解决这个问题有个相关的技术问题,就是区分法律解释和法律实施中具体问题解答的界限。当然,要想弄清这个问题的绝对界限是不可能的、目前,人大常委会能做到对一些重要的,特别是对有关国家机关和组织提交的对法律条文意义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解释就可以。
对行政法规的解释
国务院承担两种
法律解释任务,一是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在实施中对具体问题所作的解释叫
行政解释。另一种是国务院对自己制定的行政法规所作的解释,叫立法解释。我们现在研究的是后者。大量的行政法规是基于国务院行政管理职能而制定,一般比较具体,可直接执行,它不需要再制定具体规章或法规来贯彻实施,操作性比较强,因而需要作的立法解释较少一些。但实际上,由于立法的指导思想、经验和技术等问题,一些法规制定得比较粗,因而也需要国务院大力加强对行政法规的解释。
对行政法规的立法解释权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但根据法律解释体制的推论,毫无疑问是属于国务院的。根据现行的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情况看,凡国务院自行制定颁布的法规,有些在
附则中明文规定由国务院解释;有的没有规定由谁解释;有些主要涉及部门管理和专业性较强的行政法规,明确授权由部门进行解释;如
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在附则中明确该条例由证券委员会负责解释。如果是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颁布的法规,大多都规定由制定部门解释。凡没有明确授权部门解释的行政法规,都由国务院解释。
对地方性法规的解释
对地方性法规的立法解释权,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
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对地方性法规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进行解释或作出规定。可见,地方性法规的解释权由省级人大常委会统一行使。因为,这里的地方性法规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
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规和它的常委会制定的法规;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的省会所在地的市和
较大的市制定的法规;民族自治州、自治县制定的
自治条例和
单行条例。
然而,在实践中,对地方性法规的立法解释并不是这么统一的。地方性法规对法规解释权现有四种情况:一是在地方性法规的立法
程序法中规定立法解释权属省级人大常委会;二是在法规
附则中规定法规解释权属人大常委会;三是在法规的附则中没有规定解释权条款;四是将法规解释权明确授予其它国家机关行使。笔者认为,不管在专门法规还是在具体法规中有没有规定立法解释权属省级人大常委会,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它都是属于省级人大常委会的。所以,如果不是对某一法规解释权进行授权,地方人大制定法规时,可以不必规定解释权条款。对解释权进行授权的,现在一般有这几种情况:对自治州、自治县的
自治条例,一般明确规定解释权属于该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如贵州省的
自治法规都对此作了规定。对省会所在地的市和较大市的法规的解释权,有的地方在制定法规程序的规定中,或者在具体法规中规定,由报批法规的市的人大常委会行使,如山东省人大常委会的法规制定
程序法作了此规定。有的地方规定报批法规的市的人大常委会只有法规应用问题的解释权,如宁夏的地方性法规制定程序规定中有些规定。而四川省对成都、重庆两市制定的法规,有的
附则中规定解释权是市人大常委会,有的规定解释权是市人民政府,有的规定为市政府的某个部门。有的地方将常委会议事规则的解释权授予给主任会议,将常委会联系代表工作条例的解释权授予给省人大代表工作委员会,有的直接将解释权授予给政府及有关部门。可见,地方性法规的解释权各地实际做法很不一致。
方式程序
虽然我国法律和人大常委会的有关决定对立法解释权的权限范围作过规定,但是至今为止,我国立法解释工作还没有形成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还没有宣称进行过某项解释。实际上作的一些解释也没有规范的形式和程序,这就给我们研究立法解释问题带来困难。如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法律解释问题的决议,立法解释可以以补充规定的方式进行。这样立法解释与补充法律的决定就难以区分。所以,下面的研究带有很大的探索性。
我国现行立法解释有几种形式:一是立法时,在法律
附则中对法律条文中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二是根据法定的立法解释权,由
立法机关针对
法律实施中提出的具体问题或带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解释。笔者研究的立法解释主要是指这种解释。三是有的法律在提请审议时的说明中,对法律的原则或条文进行解释说明,这也是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解释。
对比关系
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的关系
立法解释与
司法解释都属
法律解释,有其共性的一面,都服务于
法的实施和法的实现,但立法解释不同于司法解释。立法解释是有关国家机关为进一步明确法律具体含义或针对
法律制定后出现的新情况而明确适用法律依据所进行的解释,是一种有权的
规范性解释,本质上属立法活动;司法解释是有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具体应用法律规范的有关问题所进行的有权解释,既包括规范性解释也包括个别性解释,是司法适用的一个环节。
现行体制
我国现行立法解释体制主要规定在《
宪法》、《
决议》、《
立法法》、2001年《
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和《
规章制定程序条例》之中。
对宪法和法律的解释
《宪法》第67条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宪法和法律;《决议》也有明确规定,《
立法法》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专门的规定:“
法律解释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有以下情况之一的,由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一﹚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二)
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同时明确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为了使事后的立法解释得以启动,《立法法》第43条还规定:“国务院、
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
法律解释要求。” 另外,《
立法法》第44条、第45条、第46条还对法律解释草案的拟定、审议、标记、公布等程序进行了规定。
对法规的解释
法规分为两种: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
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第31条规定:“行政法规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者作出补充规定的,由国务院解释。”还对解释程序、效力和提出解释要求的主体作出了规定。字串5
《决议》规定:“凡属地方性法规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出补充规定的,由制定法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进行解释或作出规定。”
对规章的解释
规章分为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
《规章制定程序制定条例》第33条规定:“规章解释权属于规章制定机关。”